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

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

一邊是大山,青藏高原之上,這樣的山峰數都數不遠,具體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另外一邊是吉曲,也就是拉薩河。

雙方一方在東北方向,一方在西南方向。堵住了吉曲河谷的兩端。

在地利之上,大抵是明軍稍稍佔據優勢。

因爲吉曲是從東北向西南而流,最後匯入雅魯藏布江之中。

但是這一場地勢上的優勢,在雙方這一場會戰之中,卻是很少的優勢。

在北邊一座大山之上。

格魯派的人早就站了好位置。

遠遠的眺望戰場。

但是一會功夫,葛舉派,薩迦派,寧瑪派,這四大派,就是漢人所說的,黃教,花教,白教,紅教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教派都派人來了。

說實話,不管怎麼說。如果沒有昆圖將藏地大大小小的教派都聚集在大昭寺,這一會功夫,這些人也不可能來得這麼齊。

不過來的大多是年輕弟子,畢竟各大派除卻格魯派之外,都在大昭寺此刻走不開的。

雙方同在西藏,雖然彼此之間矛盾重重,但是面子上,尚且能過得去。

雙方都到了這個地方,一時間有些尷尬。但是有幾個人做中間人,彼此也能搭上話了。

不知道誰說了一句,道:“不知道,這一戰到底誰勝誰負啊?”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陷入沉默之中。

好一陣子,格魯派的人開口了,說道:“大明天軍人數雖然少,但是都精銳非常,而廣寧伯範將軍也是名將之選,是大明的後起之秀。”

葛舉派立即不願意了,他們與和碩特部合作最深的,這一次法會,葛舉派可是投入大量的精力。

如何和碩特部派敗亡,且不說葛舉派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得不到回報了。單單是明軍大勝之後的局勢演化,就不利於葛舉派。

畢竟葛舉派在和碩特部的合作範圍,和碩特部把持世俗勢力,而葛舉派是要藉着世俗勢力壓服其他各派的。

葛舉派立即說道:“此言差矣,以少勝多之事,從來少見,明軍遠道而來,已經是疲兵之態,人數又少,又怎麼是和碩特部以逸待勞的對手。”

寧瑪派的上來解圍,說道:“兩位所說的都有道理。不過我個人希望大明能勝,只是到底如何卻要看戰場上的形式了。”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爲古老的一派,只是古老是古老了,而今卻有幾分式微之態。當然了,這裡說的式微,並不是說寧瑪派要失傳了。而是寧瑪派雖然在很多地方都有所流傳,但是因爲內部與外部的原因,根本不可能去染指藏地佛教的最高權力,統率各派的權力。

在這一場爭奪之中,寧瑪派是單純的看客。

不管是誰得勝,寧瑪派該有的利益,也不會動多少了,這是寧瑪派的自信。

但是即便是作爲單純的看客,寧瑪派也是有自己的利益傾向的,更傾向於大明朝廷,無他,和碩特部自己是一個窮鬼,但是大明卻富庶的很。

歸爲大明統治,所要承受的負擔,要遠遠比在和碩特部麾下要輕鬆的多。

這些人正在唉聲嘆息的時候,忽然有人說道:“打起來了。”

所有人都拼命向前,一時間將無數碎石給踩落山坡之下。這才讓所有人都停了下來。

只是他們距離的比較遠,能看見的不過是一個大致輪廓而已。

卻見雙方騎兵相隔數裡開始相對衝鋒。

掀起了大面積的煙塵,遠遠的看去,就好像是兩條巨龍衝撞在一起。

噼裡啪啦,彷彿炒豆一般的聲音傳了過來。

傳到到這裡,這聲音已經有點小了,但是還能讓人聽得分明。

立即有人說道:“這是火銃的聲音,定然是明軍所用。只是他們是怎麼在馬背上用火銃的?”

這問題,一下子將這些和尚給問住了。

大明用火器也不是一年兩年的,甚至往前數,在太祖皇帝與陳友諒爭霸的時候,就大量使用火炮。

甚至用火器,是大明祖傳的傳統了。

但是火銃這種新寵大量使用,卻是在正統年間開始的。

並不是在正統之前,沒有類似火銃這樣單兵火器,只是明軍不大喜歡。明軍更喜歡小炮而不是火銃。

只是朱祁鎮授意少府大量製造質量合格的火銃,在威力上與後世鳥銃的質量相差不大,與騎兵對戰的時候,還是有一點點弱。

但是已經算是被明軍將士接受了。

所以火銃在軍中開始大量列裝,用之代替了不少弓箭手。

十幾年過去了,這名聲早就傳到了藏地,只是藏地還是偏遠,不知道,在與瓦刺大戰的時候,大明騎兵就大量使用手銃了。

而這一次範廣手中的手銃,有一部分是新出的燧發版本的。

畢竟在馬上擊銃,是越方便越好,如果不用點火,就更好了。

只是燧發銃原理倒是很簡單,唯獨是發火率的問題。在步卒那邊反而不大好用,畢竟火銃兵都是列陣射擊的。

要形成密集火力,講解齊射。但是騎兵這邊就不同了,打不響多打幾下就行了。

不過片刻,這些人都不去講火銃的事情了。

因爲戰場之上變化非常之快。

卻見明軍騎兵就好像是一柄快刀一般,沖和碩特部騎兵中間,硬生生殺穿了。一面範字大旗,遠遠的從和碩特部騎兵軍陣之中,透陣而出。

如果這一步戰,這個情況,剩下的就是和碩特部軍隊崩潰。

但是這是騎兵交戰。

古典騎兵交戰,對衝一次,號稱一合。金人就說過,不打滿一百合,何以稱馬軍。

所以,雖然這一合之中,明軍騎兵藉着火銃的威力,站了先手。但是真正的鏖戰還在後面。

在無數西藏僧人遠遠的旁觀之下。

雙方就好像是兩頭髮瘋的公牛一般,彼此對衝,一衝而過,反身回陣,再衝一合。

明軍騎兵與和碩特部所部騎兵,都表現出來十足的韌性。

因爲誰也沒有放棄的可能,誰也沒有退路可言。

放棄者,就是永無出頭之日。

只是雙方的廝殺,總是有一個極限的。

範廣只覺得渾身僵直,他在拼命的呼吸,卻是越是拼命呼吸,也有一種喘不上氣的感覺,如果有人掀開範廣的面甲看看,就知道範廣此刻,已經滿臉紅紫之色了。

範廣對自己一身武藝,還是很有自信的。

畢竟也是在武學殺出的人才。

只是他從小練好的武藝,此刻卻有些失靈的感覺。他只覺得手腳發軟,廝殺起來,也無力的很。

原來十成武藝,能發揮出三成就不錯了。

範廣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高原所謂的氣疾。

在平時,範廣行動無礙。但是真正劇烈活動的時候,就感到分外艱難,甚至越劇烈活動,這種感覺就越難受,似乎有人堵住了他的口鼻,不讓他呼吸一般。

只是戰場搏殺,是最消耗精氣神的行爲了。

真正的肉搏戰,只需打上幾分鐘,下來的人就會滿頭大汗,喘着粗氣。

更不要說,這一次又一次的廝殺。

範廣只能憑藉自己的堅韌的甲冑,已經手中犀利的長刀,胯下的戰馬,儘量少用體力。

不過戰場之上,範廣還是放心的。

因爲範廣很明顯的發現,他之前高估了和碩特部。

他之前是用瓦刺本部精銳的實力來衡量和碩特部的。只是沒有想到,和碩特部表現的如此之差。

他並不知道,即便而今的瓦刺精銳也比不上也先在時候的精銳,更不要說和碩特部這些外系勢力了。

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
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