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

第一百一十四章皇太后病倒

“陛下,臣有一個人選。”劉定之說道:“正是前兩廣總督韓雍,平瑤之事,成於毛勝,實由韓雍。韓雍久在西南熟悉當地情況,而此番入安南的軍隊,多爲廣西士卒,此乃韓雍之舊部也。”

“韓雍定然不會讓朝廷失望。”

凡是李賢想要做的,劉定之就不想讓李賢好過。

自然暗中爲徐有貞解圍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動,暗道:“韓雍這個人也不錯啊。”

韓雍這個人履歷漂亮之極,是一個得力的大臣。而且朱祁鎮更看重的是韓雍與軍中的關係。

說來也無奈。

朱祁鎮一直想將文武分開,但是很多時候軍事與政治豈能分得開。

本來朱祁鎮不想搞什麼以文御武,但是不得不搞出很多讓文官帶兵的事情。

實在是有些時候,很多事情並不是簡單的軍事的事情,更多涉及到了其他方面,而軍中並非不是文武雙全的人物,一來數量稀少。

二來,如果必須要用文武雙全式臣子,那麼是由武將跨界掌控地方權力爲好,還是由文官掌控士卒好?

朱祁鎮不得不承認,還是後者令他更放心一點。

不管朱祁鎮情願不情願,有大明特色的戎臣就出現了,就是文官帶兵打仗。

朱祁鎮竭力壓制這種臣子的比例,但是依然在很多時候,不得不啓用這樣的臣子。

而今就是一處。

大戰初定之地,韓雍如果沒有一點軍中威望,真正赤手空拳上任,下面的驕兵悍將,會有多少人聽韓雍的?

連徐有貞在朝鮮的威望,也是因爲跟隨大軍打進來纔有的。

朱祁鎮問道:“韓雍的孝期過了嗎?”

劉定之說道:“已經過了。”

朱祁鎮說道:“就他,不過說明,他是去輔佐營國公的,不要喧賓奪主。”

“臣等明白。”李賢等人行禮說道。

朱祁鎮還想說些什麼,忽然聽外面有近乎闖進來說道:“陛下,大事不好了。”

朱祁鎮皺眉,心中暗道:“這幾個奴才太沉不住氣了。”朱祁鎮議事的時候從來不許被打擾的。

更不要說,而今大學士們都在。成何體統?

“陛下,皇太后暈倒了。”這個小太監跪在金磚之上,不住的磕頭說道。

“什麼?”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怎麼回事?”

這個小太監說道:“回陛下,今天太后與皇后還有太子妃在御花園賞花,太后忽然暈倒,此刻已經請了太醫了。”

朱祁鎮一揮手說道:“今日散了吧。”隨即他起身向後宮走去。

朱祁鎮大步流星,幾乎要跑起來,不過一會兒功夫,就來到了慈寧宮。

卻見慈寧宮之中,密密麻麻有一羣鶯鶯燕燕的。

朱祁鎮知道這要麼是他的女人,要麼是太子的女人。

朱祁鎮對色上面還算節制了,但是後宮之中,也算是陸陸續續添了十幾個人。

此刻他卻無暇看着些人,卻見莊妃在外面等候,朱祁鎮一把抓住問道:“母后如何?”

莊妃連忙說道:“臣妾不知道。皇后讓我們在外面候着。”

朱祁鎮見問不出什麼,就大步走了進去。

卻見慈寧宮之中,嫋嫋的檀香傳了出來。皇后與太子妃已經幾個皇子公主都在這裡等候了。

朱祁鎮還見到一個白髮老臣,正是太醫樓元。

樓元已經數次告老,想要還鄉。

但是樓元醫術精湛,雖然太醫院之中桃李滿天下,但是弟子之中,卻依舊沒有一個能超過樓元。

所以,朱祁鎮多次賜金,但是就不讓樓元回鄉。

朱祁鎮見樓元品脈,只能站在一邊,凝神屏息,唯恐打擾了樓元。

他目光轉到了皇太后身上。

皇太后這一兩年老的很快。

說起來,朱祁鎮已經快四十歲了,而皇太后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

在這個時代也算是天年了。

但是對朱祁鎮來說卻不這樣想。

畢竟他在後世見管了不知道多少七八十還活着的老人。在他的印象之中,或許皇太后還有很長的壽命,或許等他六七十的時候,依然能夠承歡膝下。

但是現在卻狠狠給了他一巴掌。

太皇太后走的時候,朱祁鎮心中更多是想的權力,當時這個身體的年紀好小,感受不到歲月摧殘的痕跡。

但是而今,他雖然還在壯年,但是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再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了,沒有那一種活力與精力。

甚至做事也有幾分暮氣了。

縱然皇太后給他帶來不少麻煩,但是母子之間的情分卻是在的。朱祁鎮接受了正統的記憶,對皇太后的感情從來不少。

此刻他心中有惶恐,害怕,更多的是無能爲力的無助。只覺得自己好像被至身與空蕩蕩的黑色天地之中,向上看是黑色的,向下看是黑色的,至於前後左右也是黑色的。

樓元忽然鬆了一口氣。

朱祁鎮立即上前問道:“先生,家母的病?”

樓元這才見朱祁鎮來了,立即行禮說道:“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此刻心急如焚,哪裡在乎區區繁文縟節,說道:“免禮,先生-----”

樓元低聲說道:“陛下,借一步說話。”

朱祁鎮聽了這一句話,心中猛地一沉。

他豈能不知道其中言外之意。

如果皇太后的病是小病,根本不用出去說,樓元如此鄭重其事,只能說明皇太后的病並不輕。

朱祁鎮二話不說,在慈寧宮一處偏殿之中。

樓元說道:“皇太后乃是氣虛血瘀。中風之症。”

朱祁鎮大吃一驚,中風這個詞本就出自中醫,即便是在後世還在用,而且在朱祁鎮印象之中一向與偏癱連在一起。

朱祁鎮問道:“母后的身子可還能動?”

樓元說道:“請陛下放心,老夫這就給太后施針,大概十幾日之內,太后雖然手不能提重物,也不能走遠路,但是行動自如還是可以的。”

“太后的症狀總體上來是輕的。”

朱祁鎮長出一口氣,說道:“那就謝過先生了。只要母后的病好了,我定然不會辜負先生的。”

對於尋常人家來說,估計這樣的老人就要人照顧了,但是對朱祁鎮來說完全不是一回事,太后身邊大大小小的宮女,都有好幾十個之多。

這還是朱祁鎮精簡過的。

否則更多。

“只是有一件事情,老臣必須秉明陛下。”樓元說道:“太后娘娘畢竟上了年紀,今後必須好好保養,否則如果有了二次中風,老臣也是無能爲力了。”

朱祁鎮沉吟說道:“樓先生,你給一個明白話,母后的情況到底如何?”

樓元沉默了。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朕知道了。”

有些話不用樓元說,朱祁鎮也能明白。

下面的臣子從來是報喜不報憂,而樓元雖然更多有醫者風範,但也不會自找麻煩,也就是太后如果沒有二次中風的風險,估計樓元也不會說。

而樓元是察覺到太后的病有這方面的傾向性,才提前打預防針的。

以樓元智慧豈能不知道朱祁鎮想聽幾句好話,但是樓元卻不肯說,其中情況不是很明瞭了嗎?

朱祁鎮微微仰頭,雙眼微紅,眼淚微微涌出,又被強制壓了下去了。

樓元說道:“陛下,老夫這就去給太后施針。這是越快越好。”

朱祁鎮連忙說道:“這就有勞先生了。”

樓元說道:“臣不敢當。”

樓元果然不辜負他的名聲,幾十根針下去,只聽皇太后輕吐一口氣,幽幽的說道:“我,我這是怎麼了?”

皇太后只覺得好像有千斤重擔壓在身上,根本動彈不得。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