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

第一百零三章往事二

太皇太后一面覺得朱祁鎮說得對,一面覺得這一件事情,風險太大了。

而今大明因爲馬政,衛所,等等原因,大規模出塞的能力正在減弱。如果爲了區區幾十個人。而出動大軍,且不說,草原茫茫能不能找到還是兩可之間。即便找到了,瓦刺如果聚衆圍攻,一旦這些精銳戰死草原,恐怕九邊就空虛了。

穩妥起見,此事萬萬不可。

但是朱祁鎮所說也有道理。

人與人之間也是互相影響的,朱祁鎮在太皇太后面前,一直說瓦刺的威脅,甚至朱祁鎮在乾清宮掛了一張地圖,將九邊之外,從遼東到西域,大片塗白,並寫上瓦刺兩字。太皇太后看了,也覺得觸目驚心。

雖然這年頭的地圖的比例不大好,但也能看出,瓦刺與大明的疆域似乎相差不大。

所以太皇太后也不想在瓦刺面前示弱。

朱祁鎮終於策劃了他第一次軍事行動。

他下令讓馬順讓錦衣衛確定阿岱汗的行蹤,並從讓李大川從京營之中挑選好手,總計有三百餘騎。

從北京到西北,蔣貴也派了自己義子爲先導,籌備了三個月,才一舉出塞,翻越大漠,殺死阿岱汗。

當時瓦刺也發現阿岱汗,結果被李大川等人,虎口拔牙。脫歡大怒,令兵圍之三重,李大川帶兵潰圍而出。

也是因爲瓦刺士卒多爲騎兵,其中還有重甲精騎,防守並非長處,但也看出明軍百裡挑一的精銳,也是一等一的強橫。

南逃三百餘里。

大同總兵官方政帶了數千騎接應。瓦刺見狀,這才放棄,說是見了王師出沒大漠上,特來相送,並將落馬被俘的人一一送還。

即便如此,李大川等人回來的也只有一百多騎,折損過半,僅僅待來阿岱汗一顆人頭。

就是今年春天的事情。

滿朝文武對這一件事情卻大爲讚賞,連太皇太后也覺得李大川是一個將才。

只是朱祁鎮卻有一些情緒低落。

用一百五十名精銳騎兵,換一個顆人頭,到底對不對。

死的人也不僅僅是這戰死在草原上的人,還有錦衣衛不少人手,從宣德十年開始安排在草原上的探子,一整條線被瓦刺人發現,從此不見蹤跡。

他們的下場,想想就明白了。

不過,朱祁鎮心中的悵然,只能壓在心裡,他將這活下來的一百多人,全部加入乾清宮侍衛之中,也將乾清宮侍衛擴編到三百人之多。

朱祁鎮從幾年,日日練習騎射。這些侍衛自然也是跟隨朱祁鎮。

即便有些公侯世子,如果吃不了這個苦,也都被趕出來了。

不過,大部分勳貴,到了而今還是二代,父輩都是能帶兵打仗的將領,最見不得這種臨陣脫逃的人。

更不要說,皇帝都堅持住了。

你們反而不能堅持,你們比皇帝還金貴。

所以凡是堅持不住的,回家之後,都被拿鞭子狠狠抽一頓,除非如張忠一般,真的是先天有疾。這麼沒有辦法的事情。

其餘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必須堅持下去。

所以這三百騎,放在大明軍中,不敢說一等一的精銳,但也決計在水平之上。

不知不覺之間,朱祁鎮已經收攏了一大批勳貴之心。

這一次來南海子圍獵,也是有很強的政治因素。

因爲朱祁鎮不是自己來的,而是浩浩蕩蕩有萬騎之多,其中有各家勳貴帶着自己的家兵,有各級軍官,這些中層軍官,沒有權力帶親兵,不過卻可以將兒子帶來。

整個南海子有上直衛負責警戒。

甚至可以說,這是李大川斬阿岱汗的餘波。

太皇太后想以這樣的行爲,向全天下展示一件事情,那就是皇帝長大了。

朱祁鎮長出一口氣,擦擦頭上的汗,看着南海子綿延不斷的紅牆,再看着身後,綿延的隊伍,雖然有萬騎之多,但是在錦衣衛的組織之下,倒也整整齊齊的,並沒有什麼雜亂之處。

朱祁鎮說道:“走。”

“駕。”的一聲,朱祁鎮帶着三百護衛,進入了南海子。

朱祁鎮到了南海子之後,並沒有立即開始行獵,而是先行休息。正式的行獵要明日纔開始。

同樣安置下去的,還有各方勳貴,乃至文官。

這樣的行獵,宣宗皇帝在的時候,還有過幾次,而今已經數年沒有見過盛況了。各家勳貴都在摩拳擦掌,想要在皇帝面前拔一個頭籌。

朱祁鎮休息的時候,王振一直忙裡忙外的。不敢有一絲懈怠。

朱祁鎮身邊也的的確確離不開王振。

王振從小將他照顧他,甚至比朱祁鎮自己還了解自己。朱祁鎮用阮安代替王振在身邊伺候之後,總是覺得不適應。

原因無他,阮安太老實了。

司禮監太監太滑頭,太擅權不好,但是沒有一點心機城府也不好。很多事情,總不能讓皇帝與內閣打擂臺吧。

王振是不需要朱祁鎮說,他就知道該怎麼辦?分寸拿捏的極好。

但是阮安必須朱祁鎮下旨,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朱祁鎮說多少,他做多少,就好像是建築圖紙一般,不多一分,不少一釐。

這或許就是阮安的本性,所以他能承擔起營造北京城的重任,但卻不能承擔起司禮監的重任。

所以,朱祁鎮又偷偷的將王振調回來了。

先是僅僅讓王振在身邊伺候,後來一點點的又掌管司禮監。

王振似乎吃一塹長一智。朱祁鎮讓金英查了,王振還真是什麼手腳沒有做過,一點銀子都沒有撈。

朱祁鎮見狀,在京師之中找了一個宅子賜給了王振,有賞賜了不少金銀,以做撫慰。而這一次王立情報及時,引大同兵馬出塞。也立下功勞。

已經封錦衣衛千戶。

朱祁鎮已經決定讓王立去新安,新設新安千戶所。也算是對王振的獎勵了。

新安在朱祁鎮圈定之後,就成爲連通南洋的重要窗口,而大明民間的舉動,與朱祁鎮所料不差。

雖然有了嚴格的限制,必須是海外大明戶籍,才能出海。如舊港,萬生石塘嶼,等地方的戶籍,才能在這裡出海貿易。

但是對很多海商來說,這並不是問題。

畢竟舊港全部是施家說了算,朱祁鎮封施長安爲舊港宣慰使,就是糾結了大量海盜殺回舊港,奪回家業。

對這些相助的海商或者說海盜,一個個都有回報,舊港的戶籍還不是一張紙一支筆的問題嗎?

這事情即便對大明境內一些大能力的人,也不是什麼問題。

於是乎,新安立即發展起來,一時間有人以小廣州稱之。

李時勉擔任新安縣令之後,對朱祁鎮交代的事情,非常在意。幾乎一手一腳的建立起收稅體系。

特別是李時勉發現海商都腰纏萬貫之後,收起稅來從不手軟。新安一縣,也躍成爲廣州最富的一個縣,甚至比廣州兩個附郭縣都要富。

唯一的問題是對外國人不大友好,畢竟朱祁鎮的藉口,是對海外百姓的支持,所以凡是能來新安的,戶籍能夠作假,但是總不能連漢話都會說吧。

這如何自稱是大明人?

三楊對新安也是另眼相看,楊榮更是直接上奏,建議在福建也開口。畢竟楊榮是福建人,總要爲家鄉謀福利。

這樣的事情,也是這個時代的常態。

所以新安魚龍混雜,朱祁鎮有意加強對新安的控制,並以此爲觸腳,延伸到海外,派王立過去,也是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

至於能不能立功?王立身邊有不少王振派過去的得力人手,上面又有馬順照顧,如果這都辦不成事情,那麼王立這一輩子,也就是混吃等死的分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