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

第一百四十章黃河決口

朱祁鎮在正統十二年的感嘆,放在正統十三年還是適用的。

正統十二年,發生了很多事情。

比如,武定侯郭玹去世,定國公去世。內閣大學士馬愉也去世了。讓朱祁鎮有些措手不及。

一代新人換舊人。

新一代黔國公進入武學。似乎數年之內就能嗣位黔國公。

但是這都是小事。

真正的大事,卻是天氣。

正統十二年末,朱祁鎮與周忱請算錢糧,就去年一年,免糧總數在五百萬石以上,單單是江南,湖廣兩地減免的糧稅就在二百多萬石。

如果不是,河北雖然受災,但是因爲有完善的水利工程,是一個平年,河北糧食源源不斷的進入北京,天津的糧倉。否則朱祁鎮所建立的能儲備二千萬石糧草的糧倉體系,就要空了一大半了。

對北京來說,簡直是危險之極。

整個正統十二年,朱祁鎮都是熬過來的。

因爲河北大旱的時候,朱祁鎮還能感同身受,畢竟順天府也在河北,朱祁鎮只要微服出城,乃至不用微服,去天壽山祭拜祖宗,去南海子打獵,都能看見旱情變化。

對此,他是有直接的瞭解的。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河南,山東,兩淮,湖廣,乃至於江南,太湖,這些地方距離他太遠了。

單單看各地的奏疏,朱祁鎮就陷入深深的懷疑之中。

他懷疑每一封奏疏都沒有說實話。

他既懷疑下面的是在粉飾太平,也在懷疑下面人藉口受災,再對朝廷獅子大張口。總之,既擔心,賑災不及時,讓地方百姓難以爲繼。又擔心,下面的人貪贓枉法,將他存下的本錢,給揮霍一空。

他一直在剋制再剋制。

因爲他一直想將錦衣衛大規模派出去查案,查各地有沒有問題。

但是他的理智告訴他,這不是查案的時候。

畢竟錦衣衛各地其實也有千戶所的,作爲朱祁鎮另外一個消息來源,朱祁鎮也與地方官的奏疏對照的看。

大部分都有出入。

有些出入是正常的。

畢竟即便是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角度看,寫出來的事情,有時候都對不上號。如果萬全一樣,朱祁鎮反而要擔心,地方錦衣衛與地方官員已經勾連了。

但是有些情況明顯的不正常。

朱祁鎮依舊只能壓着,並讓曹鼐去處置。

因爲朱祁鎮一旦派出錦衣衛,這些錦衣衛一定會揣測上意,他們是決計不會無功而反的,非要拿下幾個官員不可?

否則他們覺得無法向朱祁鎮交差的。

但是而今局面,最重要的是賑災。

各地方官乃是朝廷上傳下達的樞紐,砍斷容易。重建卻要花時間了。而今天災之下,百姓嗷嗷待哺。

不是分什麼對錯黑白的時候,是讓百姓活下去爲上。

至於,拿了朱祁鎮的錢,朱祁鎮自然不會放過他們,但是秋後算賬,卻是皇帝所用的不二法門。

這個時候,朱祁鎮越發明白一位老人的話,他即便是九五之尊,但是他能管轄的,也不過是北京城而已。

至於其他的地方,根本是霧裡看花,只能通過僵硬的官僚體系管理。輕易動搖這僵硬腐臭的官僚體系,就是給自己一刀。

只是正統十二年就如此艱難了。

進入正統十三年,朱祁鎮依然沒有見到了風調雨順的一天。

一進正月,北方就是春旱,山東蝗蟲復起。朱祁鎮立即派大臣去山東,督促山東巡撫不惜一切代價撲滅蝗蟲,不許蝗蟲蔓延開來。

甚至動用了山東各衛所軍隊。

最後山東的蝗蟲,被限制在山東範圍之內,沒有擴散開來。

北方五月的糧食得到了保全,不敢說豐收,最少沒有顆粒無收。

但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這僅僅是一個開胃菜,真正大菜在後面,似乎繼續無窮力量的黃河開始向天下宣誓自己的威能。

三月寧夏河決。

這是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的。

寧夏作爲黃河上游,泥沙含量較小,朱祁鎮沒有想到寧夏的黃河居然也不安分。而且寧夏都司作爲西北一處重要的糧食產地。

他這裡一發洪水,朱祁鎮就要想辦法,從陝西給寧夏撥糧食。

寧夏雖然號稱塞上江南,但是總就不是江南,寧夏的糧食產量並不高,但問題是寧夏就在邊牆之下,他所產的糧食,是不需要運輸的,省了不知道是多少運費,從南方增調糧食,這運費就大多了,不過運輸幾石,才能到達一石。

但是這裡關係邊防要地,即便耗費再多,也不能放棄。

朱祁鎮得到詳細情報之後,才知道,原來寧夏河決乃是所謂的凌汛,又稱冰汛,黃河在寧夏這裡形成了一道幾字形。

因爲緯度問題,黃河上游已經融化了,但下游還沒有融化,還是一道冰河,上游的水流下來,因爲冰河堵塞了河道,自然四處沖決了。

即便是現在,每年還有人炸黃河之中冰,就是爲了防止這個。

就在朱祁鎮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另外的消息傳來,朱祁鎮才知道,寧夏河決,不過是黃河給他提前打的一個招呼,剩下的纔是真正的考驗的開始。、

五月桃花汛,整個河南都陷入一片忙碌之中,因爲黃河上游的雨,如此一來固然解了北方的旱情,但是黃河兩岸卻要面對一波又一波洪濤。

五月,南岸河決。

河南巡撫趙新,親自坐船視察缺口,沉了幾十條船,動用數縣民夫,終於將黃河缺口給堵死了。

但是即便如此,開封一帶盡爲汪洋。

朱祁鎮在北京緊急撥款一百萬兩,一面獎賞治河軍民百姓,另外作爲治河經費,重申不管出了什麼情況,一點要保護兩岸百姓安危。

面對黃河,任何人都感覺,人力有時窮,從五月到六月,朱祁鎮面對數次險情。每一次都是驚險非常,朱祁鎮已經將新任工部尚書,王永和視察河務,管理一切河務事務,山東,河北,河南,鳳陽府縣,一律聽其調遣。

朱祁鎮也是沒有辦法。

他所能做的僅僅是選賢任能,然後放權而已。

他本來想用於謙的,但是于謙再次丁憂,卻讓朱祁鎮無可奈何,他去年已經奪情一次了,如果這一次再奪情,卻有一點太沒有人情味了。

也幸好,這不是晚明,如果是晚明的話,朱祁鎮想要奪情,非要在朝廷之上鬧出一場風波。總體來說明代前期,丁憂制度還沒有那完善。

故而朱祁鎮給假三月,讓他回家辦喪事。並追封于謙父母。也算是給哀榮。

緩急之間,于謙遠在錢塘,朱祁鎮只能將曹鼐提出的王永和給扔過去了,想來被首輔推薦,總是要有一些本事纔是。

而且以工部尚書動用四省人力物力,重修黃河都夠,僅僅是護住大堤,應該是可以辦到的。

這是今日之情況,也讓朱祁鎮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洪武二十八年修建的黃河河堤,到了而今,是真支撐不住了。如果黃河年年給朱祁鎮來這一出,朱祁鎮就不用幹別的。

“黃河是該重修了。”朱祁鎮心中暗道。

只是一想起修黃河龐大的開支,也瓦刺虎視眈眈的,朱祁鎮只覺得自己擺了一桌筵席,卻來了兩個客人。

真不知道該如此抉擇。

進入六月之後,乾清宮的燈,每每很晚才熄滅,朱祁鎮規定黃河水情一日一報,類比軍情,朱祁鎮非看過之後,才能睡着。

就在朱祁鎮覺得如此就萬無一失的時候,半夜他被叫醒,道:“陛下,黃河決口了。”

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章 新內閣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章 都掌蠻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
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章 新內閣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章 都掌蠻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