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

第一百二十七章瓦刺新主

如果可以,也先是決計不肯將權力讓出去的。

他安排好後事之後,反而有深深的失落感。

爲什麼?

爲什麼?他們都還能活着,自己卻要死了?爲什麼自己的權力要被阿次帖木兒奪走了。

他忽然覺得胸中一痛,一口逆血噴涌而出,就好像是大江大河一般,滔滔不絕,頓時噴了阿次帖木兒一身。

衆人大驚,連忙拿過來一個木桶接着。

一會兒功夫,也先就吐出了大半桶血,裡面還有很多凝固的黑色血塊。

也先身體內部定然有大出血,此刻再也維持不住。

隨即也先重重的倒在牀榻之上,雙目瞪圓,呼吸斷絕。

無論他對塵世有多少留戀,長生天終究帶走了他。

阿次不顧滿身血污,跪倒在地,痛苦流涕。

一瞬間,帳篷之中大小瓦刺頭目都跪地痛哭,而痛哭之聲,更是傳到了外面,一層層瓦刺人開始痛哭了。

這種痛哭,在燕然山西麓不住的迴盪。

對瓦刺來說,一個時代結束了

從脫歡也先父子,東進漠北的時代結束了

也先未來要面對什麼,誰也不知道。

阿次帖木兒爲也先發喪之後,也不敢在這裡久留,可以說瓦刺與明軍而今是兩頭害怕。石亨這邊,擔心瓦刺來突襲,明軍估計擋不住。

但是瓦刺這邊,也先新死,新老交替,有無數暗潮洶涌,自然也擔心明軍乘勝追擊。

故而阿次帖木兒不敢停留,立即向西撤退。

還有一個問題,阿次帖木兒要解決掉。

那就是伯顏帖木兒。

也先雖然做了很多安排,但是阿次帖木兒卻不能完全相信伯顏貼木兒,當然了,他也不想用太過激烈的手段,來對付伯顏帖木兒。

畢竟瓦刺已經經受不起一場大亂了。

不過,不用激烈的手段,並非沒有別的辦法,來對付伯顏帖木兒了。

阿次帖木兒將伯顏帖木兒叫過來,說道:“二叔,而今有一件事情,非二叔出馬不可。”

伯顏帖木兒說道:“大汗請講。”

雖然阿次在軍中上位之後,捨棄北元皇帝的名號,但是大汗這個稱號,還是保留下來了。

阿次帖木兒說道:“而今我瓦刺實力不如大明,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父汗也讓我們不惜一切代價與大明議和。”

“我覺得之前和議不成,主要是去議和的人,沒有分量。而二叔乃是我家長者,如果能去一趟北京的話,應該有些收穫。”

阿次帖木兒這個舉動,是一舉數得。

首先,對大明顯示誠意。

伯顏帖木兒乃是瓦刺重臣,他能到北京議和,就能看出瓦刺想要求和的誠意,如果能就此達成和議,再好不過了。

當然了,即便不能達成和議,對阿次帖木兒來說,也算是賺了。

他賺的不是別的,就是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候,伯顏帖木兒離開了瓦刺。

雖然阿次帖木兒已經接管了大汗之位,但是瓦刺的新舊交替,並沒有因爲阿次帖木兒的上位而結束。

再加上無數戰死的瓦刺中堅將領。

此刻瓦刺交替的不僅僅是大汗之位,還有相當多的部落首領。

這個時候,真是能讓人施加影響的時候。

阿次帖木兒將伯顏帖木兒打發走了之後,很多人事安排都能如阿次帖木兒的安排來辦,也就是說如果阿次帖木兒原因,當伯顏帖木兒回來之後,就會發現瓦刺的權力結構,已經變得不認識了。

即便和議成功,伯顏帖木兒也足夠背鍋。

而今明強瓦刺弱。想來就知道,如果議和成功,自然有很多有失尊嚴的地方。雖然瓦刺上下有很多人有不惜一切代價議和的決心,但是真正議和成功之後,自然會有人很多人不滿意。這足夠打擊伯顏帖木兒的威信。

讓伯顏帖木兒不能在影響到瓦刺最高權力。

伯顏帖木兒不清楚阿次帖木兒的如意算盤嗎?他剛剛來的時候,或許不知道,但是此刻卻已經想清楚了。

他心中微微一嘆,說道:“臣明白。”

他服軟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什麼地方都適用的。最高權力位置上坐着是哥哥還是侄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伯顏帖木兒很清楚這一點。

而且阿次帖木兒也留了餘地了。大明是禮儀之邦,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伯顏帖木兒只要以使節的名義去北京。

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生命危險的。

更何況,就瓦刺局面來說,他去一趟北京,也是最好的辦法了。

阿次帖木兒心中鬆了一口氣,如果伯顏帖木兒不答應的話,阿次帖木兒不得不用非常手段了。

阿次帖木兒也不願意用非常手段來解決內部問題。

他立即說道:“事不宜遲,叔父快去,不過不要去漠北,直接南下甘肅,求見三邊總督于謙,漠北石亨,楊洪等人,都是勳臣,他們想渴望軍功,未必不會下毒手,而以于謙品行,決計做不出殺使的舉動。”

“只是此一去,很可能就委屈叔父了。”

是的,大明不會殺使,但是各種羞辱,乃至於扣押,卻是有可能的。

伯顏帖木兒說道:“都是爲了我家,既然事不宜遲,就請大汗派人護送我去吧,另外派人給我家中傳一個信。”

伯顏帖木兒善解人意,讓阿次帖木兒派人護送,更是給阿次帖木兒一顆定心丸。

一時間叔侄兩人也變成和睦起來。

至於與大明議和的底線,就是沒有底線。

不過以之前大明的行爲,也不可能派人進駐西域的,其餘的不過是一些名頭上,財富上的損失,這一點阿次帖木兒從來不在意。

只有人口與土地,纔是最珍貴的財富。

就在阿次帖木兒努力整合內部的時候。

明軍十幾萬騎兵已經在燕然山東匯合了。

報捷的文書已經發向北京了,但是他們現在的位置距離北京數千裡,文書到北京,好需要好些時日。

而此刻也先死去的消息也確定了。

一時間明軍之中歡聲笑語。

但是隨即明軍之中,就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分歧,分歧的原因就是接下來該怎麼辦?

石亨的想法自然很簡單,就是追亡逐北,一舉覆滅瓦刺大軍。除惡務盡。

這個想法雖然不錯。

但是石亨所部已經失去了戰鬥能力,所以這樣的行動就要落在楊洪與郭登身上。

楊洪卻不大願意,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糧草問題。

大軍北上的時候,帶了足夠大軍吃上半年的糧食。但是這些糧食並不在大軍這裡,而是放在後營之中。

楊洪爲了救援石亨,已經將後營甩在後面千里之後。

大軍僅僅帶了半月糧食,而今已經食用大半了,如果大軍東行,那麼糧草還是能接濟的上的,如果繼續北上,那很容易陷入全軍缺糧的地步。

石亨的意見是,只要打贏了瓦刺,就能就糧於敵。

但是在楊洪看來,石亨的意見,根本就是瘋了。豈能將大軍的勝負寄託在能不能在數日之內打敗瓦刺大軍之上。

明軍如此在草原上來回折返,糧食卻是夠了,但是時間就不夠了,瓦刺不會在原地等明軍過來,自然向西逃竄,如此一來交戰之地,就在燕然山以西相當遠的地方了。

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
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