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

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

楊士奇在內閣之中閉目養神,有一個小太監走過來,在楊士奇耳邊說道:“陛下沒有用午膳,去了奉先殿。”

楊士奇點點頭,一揮手讓他下去了。他眼簾下面精光涌動,暗道:“皇帝如此,老臣可與安心的去見太宗,仁宗,宣宗皇帝了。”

楊士奇最擔心皇帝從小在深宮之中長大,就好像是魯哀公一樣。“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

這樣的皇帝,對下面沒有同理心,不知道下層百姓過着怎麼樣的日子。

而今皇帝真情流露,反而打動了楊士奇。讓楊士奇徹底放心,讓皇帝掌權了。

因爲一個對下層百姓保持同情的皇帝,即便是再差,也差不到什麼地步去。而且皇帝的手段,雖然稚嫩,但也不是無能之輩。

楊士奇暗道:“老臣就爲陛下做最後一件事情吧。”其實就楊士奇來說,他並不想用太激烈的手段。

原因很簡單,這麼激烈的手段,自然會引起激烈的反彈。

在災年之中,還能持有糧食的人家,都是什麼人家。

除卻少數單單有錢的幸運兒之外,其餘背後都有,不管古今,錢與權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他如此狠手,就沒有想過在內閣繼續待下去。

楊士奇如此,一來是楊士奇對這個位置並沒有多少眷戀之情了,畢竟當了十幾年。不敢說都當吐了。但也知道,隨着皇帝長大,這個位置遲早換人。楊士奇其實已經考慮,如何退下來了。

急流勇退。在古人來看,從來是智慧。

在這一件事情退下來,雖然得罪大片權貴,但是能得到皇帝的認可,也能得到天下士林的敬仰。

其次,就是朱祁鎮的影響了。

朱祁鎮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他還沒有掌權的時候嗎,就秉承一種積極做事的態度。

遇見任何一件事情,除非萬不得已,條件不成熟,否則沒有一件事情會拖下來的。這種積極的態度,也影響了很多人。

畢竟楚王好細腰,宮中尚多餓死。更不要在政治上。

朱祁鎮的態度更能影響很多人。

歷史上的正統一直在宮中與王振在一起,很多軍國大事都是與王振商議,楊士奇對當時的皇帝,未必有多少效忠之情。

與而今是不一樣的,最少此刻的楊士奇看來,當今將來的成就,恐怕在宣宗之上。

楊士奇召見六部官員,他們黑壓壓的站在文淵閣前面一大片。楊士奇站的筆直,根本沒有一絲,老態龍鍾的樣子。

說道:“老夫受命於陛下,主持這一次賑災事務。決計不能出半點差錯,否則就不要怪老夫辣手了。”

楊士奇的聲音夾着冷風,讓很多人不寒而慄。

所有人都大聲說道:“明白。”

楊士奇真要說什麼,卻忽然聽見一個人一邊跑一邊大聲喊道:“糧食,糧食,糧食。”

楊士奇頓時一愣,心中暗道:“莫不是糧食又出了什麼問題?”

卻見這個六品小官跑過來,雙手扶膝,大喘氣說道:“糧食,天津。”

楊士奇大聲問道:“天津的糧食怎麼了?”

“不是天津的糧食,而是海路的糧食到了天津,足足有一百五十萬石,這還是第一撥,局勢運糧食的船有上百艘,將衛河都堵塞了。”這小官終於將這一口氣給順下去了。

楊士奇一聽頓時大喜。

楊士奇雖然心狠,但是也並非沒有心肝之人,他的政令下達有什麼後果,他比朱祁鎮更清楚,只是事非得已。

有些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

此刻他也鬆了一口氣,說道:“我也不用妄做小人了。”他隨即又怒喝這個小官,說道:“到底多少萬石糧食,還有總共有幾批糧食,都查清楚了,押運的是誰,速速報來,還不快去做事。”

就在這個時候,這消息也傳到了奉先殿之中。

有些時候,原諒別人容易,原諒自己是比較難的。

就好像是現在。

朱祁鎮是真信什麼祖先嗎?

不,是他心中有慚愧,想找一個地方靜一靜而已。

只是皇帝不吃飯,在宮中也是一件大事,所以不過一會功夫,皇太后孫氏就到了,只是奉先殿乃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

皇太后雖然貴爲太后,也不能隨便進去。還是朱祁鎮聽見了孫太后的聲音,從奉先殿之中走了出來。

孫太后一見朱祁鎮,就一陣陣嘮叨,說道:“我聽說,你最近一直不好好吃飯,吃什麼蟲子,噁心死了,是,我知道你要給天下臣民做一個表率,但是也不能苦了自己嗎?”

“總要吃飽了,纔有力氣處理天下大事。”

“娘給你做了你最愛吃的灌湯包,來吃幾個。”

孫太后一邊說,一邊讓宮女將東西擺了上來。朱祁鎮也只能下筷了,只是他食不知味,一想到,他吃飯的時候,有不知道多少人餓着肚子,甚至將來會被餓死。

平日最愛吃的東西,此刻卻一點味道都沒有了。

孫太后見朱祁鎮如此,也輕輕一嘆,說道:“我兒別太難過了,這都是命,不關你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孩兒乃天子,天下之事,無不與我有關。怎麼能說無關。”

孫太后說道:“我不管你怎麼說,給我好好吃飯。否則,我饒不了你的。”

朱祁鎮也知道其實有些話,能與太皇太后說一說,但是與孫太后,卻不能說的。

因爲孫太后或許是一個和善的母親,但是很多政治上的東西,她拎不清的,這也是太皇太后厭惡她的原因。

因爲不管是皇后,還是太后,天然就有政治屬性。這不是她不懂就可以推卸的。

朱祁鎮也只能吃了。

忽然王振飛奔而來,說道:“陛下,陛下,廣東的糧食來了?已經到了天津。”

這是王振第一次沒有壓着李時勉的消息,而是飛奔而來。

朱祁鎮一聽,頓時精神一震,“啪”的一聲,將筷子拍在桌子上,起身就要走。

孫太后立即說道:“你還沒有吃幾個?”

朱祁鎮頭也不回,只是一招手說道:“飽了。”聲音精氣神十足,一點都沒有剛剛的頹廢的樣子。

只是李時勉遠在天津,此刻朱祁鎮急急忙忙出去,也見不到李時勉。

不過,李時勉押運一百五十萬石糧食的事情,已經哄傳北京,北京糧價應聲而落,一度跌到了四百多文,不過,過了兩天,再次恢復到了五百多文將近六百文的價位上。

這一個消息,將糧價近兩個月的漲幅,全部砸了下去。

而在這個時候,李時勉也進京了。

朱祁鎮本想出城迎接,但是楊士奇力勸,這禮儀太重了。朱祁鎮無可奈何,這才答應下來。

他在乾清宮召見了李時勉。

但是一見李時勉,頓時覺得李時勉老了不少,整個人瘦了一圈,也黑了不少。朱祁鎮立即說道:“先生辛苦了。”

李時勉說道:“陛下不怪臣來遲之事,臣已經心滿意足了,有何辛苦可言。”

朱祁鎮起身向李時勉行了一禮,說道:“朕代京畿百姓謝過先生。”

李時勉連忙起身跪下還禮。感動的熱淚盈眶,這對臣子來說,簡直就是殊遇。這樣忙了一陣子,兩人才再次坐定。

朱祁鎮說道:“卻不知道先生這一次過來,到底運來多少糧食?”

李時勉說道:“第一批五十石而已。一百五十石,是臣虛張聲勢,不過後續還有。”

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
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