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

第一百八十五章成國公的決斷

也先的決斷很及時。

幾乎在也先撤軍第二日,大軍先鋒就已經到了。

沒有到了第三日,成國公就已經到了。

雖然拖到後面的步軍,還在艱難的跋涉之中。畢竟幾十萬人所需的輜重,已經往前線運輸的輜重。所以行軍相對遲緩,墜後好幾日的光景。

而帶領中軍的成國公朱勇,想打瓦刺一個措不及防,來了一次輕裝,甚至走在三千營的前頭,來到了大同城下。

只可惜,這個時候,瓦刺軍隊已經大規模撤退了。

他僅僅是抓了一個尾巴。

越過大同追擊了數十里,成國公朱勇也就收兵了。

畢竟成國公朱勇,雖然看不起瓦刺,但是他也很明白,大軍倍道而來,只有一擊之力,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

大軍出紫荊關,已經加速前進了,而他在大同南輕裝北上,已經是二而衰了。

軍隊雖然還是士氣滿滿的。

畢竟對方望風而逃,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的逼退了瓦刺,全軍上下對瓦刺的輕視只會更加嚴重,只是士氣雖然可用。

但是士氣與體力消耗,精力消耗不成正比。

在成國公看來,而今將士們的士氣,是虛氣。

所以他不敢再追了,畢竟蒙古人誘軍隊追擊,然後設伏的套路,是一個人都很明白。

他想先在大同修整一下,等一等後面大隊人馬。

這個時候成國公也沒有閒着,他先向京師報捷,不過是報得楊洪大同城下之戰。他也沒有在其中加油添醋,不過給對吳瑾所部請功不少。

甚至要算到這一戰次功。

原因無他。

楊洪乃是簡在帝心的人物,真搶了楊洪的功勞,這不大好收場,但是如此大同,京營一點也分不到,且不說成國公朱勇是怎麼想的,就是京營將士們都有些不服氣。

而吳瑾是這一戰之中,唯一參戰的京營將領,自然要好好擡舉一下。

至於大同各地的情況,也一一彙報到了成國公朱勇手頭上。

一時間成國公朱勇有一種觸目驚心之感。

可以說,大同以南已經夠悽慘了,但是大同以北,已經成爲一片白地,無人區了。光萬人以上屍堆就有三個。

至於零散在村落的屍體,更不知道有多少個。

真是大明丘福之敗後,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士卒沒有損失多少,但是百姓傷亡決計在十萬之上,甚至無法統計了。

從太宗皇帝開始,三代休養生息,恢復過來大同周邊的元氣,一下子回到了洪武年間。

洪武初年,大明與蒙古的戰爭頻繁,蒙古屢屢南下,太祖皇帝有鑑於此,將宣大之間的人口,部遷到了北京一帶。

在太宗登基之後,才用軍戶移民回遷。

幾十年經營纔有而今的樣子,大同邊地的繁華,也有力的支撐了大明九邊第一鎮大同鎮。大同鎮比同樣重要的宣府鎮都要好上不少。

而今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兵災,兵災。

雖然古代有水旱蝗澇冰雹海潮颶風等等自然災害,但是殺傷力最大,破壞力最驚人的,還是兵災。

在殺人這一件事情上,沒有人比人類本身更在行。

成國公細細看過之後,他的心就涼了半截。

這麼大的損失,這麼慘無人道兵禍,瞞是瞞不過去的,當今這位皇帝不是庸主,在其他方面或許不行,但是耳目遍及天下。

雖然錦衣衛在王振之後,在朝政之中近乎隱身,好像大明根本沒有這也個部分一樣。但是真正在權力頂峰的人,卻能看到錦衣衛遞給內閣的每日情報彙總,甚至內閣有時候遇見事情了,還能發文讓錦衣衛協助。

只是協助,以爲內閣是管不到錦衣衛頭上的。一般來說,對付內閣的要求,錦衣衛都是查查情報庫,與錦衣衛一些機密無關的,就彙總一下,交給內閣。

沒有的就沒有。

不會爲了內閣的命令去調查什麼,除非內閣請朱祁鎮下令。

內閣一次也沒有請朱祁鎮下過令。因爲一般大案都會請錦衣衛一同辦案。很多大案之中,錦衣衛就好像是刑部,或者大理寺的隨從,從不發言。

因爲錦衣衛要查的從來不是真相。他們僅僅是陛下的耳目,即便冤家錯案,錦衣衛也不會翻案,只會上報朱祁鎮而已。

下面普通官員都以爲錦衣衛在王振之後,已經徹底的失勢了。卻不知道錦衣衛在很多職能上讓步,專心做一隻眼睛而已。

成國公朱勇很清楚,這樣的眼睛,九邊有多少個,他查都查不清楚。甚至他成國公府內也是有的。

所以,這樣的大事,根本不可能遮掩住的。

一定要有人負責?

那麼誰負責?

成國公朱勇想來想去,只能是他自己。

楊洪與瓦刺打過幾仗,殺傷相當,勝負相抵,可以說是功過相抵,畢竟楊洪手中的兵力不足,面對全盛時期的瓦刺,退而保大同,也是可以體諒的。

更不要楊洪很早就在皇帝這一條線上了,自己也能打。

楊洪決計不會負主要責任的。

能承擔這個重大責任的人,只有他成國公朱勇了。

有很多理由?

總領戰事的人是誰?是成國公朱勇。言官不會去想他當時並不在邊關。

而且朱祁鎮對成國公的禮遇有多隆重,那麼就成國公朱勇就承受了多大的非議。而今成國公朱勇接受了當初太祖皇帝對中山王徐達的禮遇。面對敵人卻交出這樣一個答卷。

滿朝文武都不會滿意的。

所以,這一戰必須打下,必須沒有完。他必須要用一場輝煌的勝利。來掩蓋這些損失。他才能安安穩穩的退下來。

這也是朱祁鎮另外一個念頭了。

朱勇在行軍的空隙之間,其實也想明白一件事情了。這一戰乃是他朱勇一輩子最高光的時刻,也是他最後一次大戰了。

如果他這一次真將瓦刺給打殘了,扔瓦刺幾十年恢復不了元氣,草原就再次陷入之前的混亂之中。

功勞之大,決計不亞於張輔之滅安南。

而今他如今如果停手不打了,那麼瓦刺邊患定然長期化。今後大抵是連綿不絕。他即便死了,也爲成國公府增添了污點,子孫估計也要受累了。

於公於私,即便秉承成國公內心深處的想法,他也不可能如此放任瓦刺離開。

而且如此放瓦刺離開,不僅僅成國公朱勇心中不平,就是全軍上下也不會甘心的。軍中各種想法都有,唯獨沒有退縮的。

在成國公朱勇心中,老子當年跟隨太宗皇帝打也先他爺爺的時候,也先自己估計還沒有出生。此刻怎麼能讓這個小崽子,在大明邊境耀武揚威。

真以爲大明不會殺人,還是以爲當年北伐的人都死光了。

而且朱祁鎮爲這一戰準備的太充裕了,充裕到成國公朱勇已經下面將士都沒有後顧之憂。充裕到出兵之前上至成國公朱勇,下到最普通一個小卒,都領過賞錢了。

每一個人都嗷嗷的想要建功立業,怎麼可能想退?

朱祁鎮在大同修整了一日,立即在山西都司衙門,敲響了聚將鼓,將大軍之中所有將領都聚集在大堂之上。

一時間幾十萬大軍主要將領都列於其中,將星雲集,伯侯遍地,甚至大同邊軍之中,也只有楊洪一個人有資格列位其中,還是叨陪下座,在角落之中有一把椅子而已。

“隆隆”鼓聲,忽然停了下來,一時間甲冑鏗鏘之聲傳來,還有一名將校高聲大喊道:“徵虜大將軍,總領宣大,三千營,五軍營及京營各衛總兵官,成國公朱公到。”

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
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