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

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

經過上一次的事情,朱祁鎮固然與太皇太后保持距離,畢恭畢敬,當孝子賢孫。

但是太皇太后心中也反覆思量。

皇帝是萬萬廢不得的。

首先,太皇太后下不了這個狠心。

廢帝是什麼下場,太皇太后豈能不知道。

這大半年來,朱祁鎮在太皇太后身邊,是動了真感情的。朱祁鎮對太皇太后如祖母,太皇太后又如何不愛這孫子啊。

太皇太后固然愛襄王,但是最看重的還是長子宣宗。如果朱祁鎮實在不爭氣,頑劣不堪,不能承擔重任。

爲了大明江山着想,太皇太后也只能忍痛爲之了。

但是而今不是那回事。朱祁鎮的優秀,太皇太后是看在眼裡,雖然有些瑕疵,也不到廢立的地步。

其次,實在沒有人選。

朱祁鈺是庶子,襄王是叔叔,都不合適,徒徒爲大明江山增加動盪。

其三,她也廢不了的。

太皇太后固然掌控天下大權,但是太皇太后畢竟姓張不姓朱,而這天下是朱家的。

太皇太后從當時詢問三楊的態度,就看得出來了,三楊是不支持廢立的。連成國公朱勇一副靠近乾清宮的態度,太皇太后也是知道的。

如此一來,她要廢立皇帝,定然引起軒然大波。就從眼前之人,就可以看出來。

于謙是皇帝看重的師傅,卻也是楊士奇看重的弟子。他在這裡說是代表皇帝來的,難道就與楊士奇一點干係都沒有了?

太皇太后總就不能將楊士奇當成不存在。

如此一來與太皇太后的政治態度是截然相反的。

歷史上正統如此不成器,太皇太后也沒有廢立。就可見一斑,太皇太后總就是女人。

太皇太后這個時候也在反思,當初的態度是不是有些激烈。但是想讓長輩向晚輩服軟,卻是萬萬不能的。

而且朱祁鎮對她的態度也有了隔閡了。

太皇太后擔心自己說再多。對皇帝來說,就是耳旁風。這才召見於謙的。

“於卿有何良策?”太皇太后的態度莊重了一些。

于謙說道:“坐而清談,不如立行之。”

“陛下雖然聰慧,但是世間的一些事情,還不是太明瞭的,而今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就讓陛下去做便是了。”

太皇太后說道:“於卿是想讓皇帝親政?”

太皇太后的聲音有些冷,如果於謙說一個“是。”恐怕就被立即打出去。

倒不是太皇太后戀棧不去。而是皇帝太小了,今年不過十歲,固然皇帝見事明白,但是將這天下大事交給十歲小兒,未免太荒唐了。

于謙說道:“臣豈有此意,陛下正是專心學問的時候。臣不敢捨本求末。只是陛下聰慧,對很多事情都躍躍欲試。”

“太皇太后不防從了陛下,讓陛下做些事情,凡是陛下親手做了事情,自然就有分曉,讓陛下知世事之艱辛。”

“而今陛下有太皇太后做靠山,即便做了什麼錯事。鬧出什麼局面,也有太皇太后收尾,將來陛下再犯錯,臣擔心,朝中上下縱然有忠諫之士,陛下未必能聽入逆耳之言。”

“如陛下做什麼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陛下知道在犯錯的情況之下,怎麼做,纔是對的。”

于謙這一番話,說到了太皇太后心坎之中。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這一句話對一些人覺得,不過是廢話而已。

但是皇帝從來是無人能制的。

很多皇帝犯錯之後,都是死不承認,用一個錯誤掩蓋另外一個錯誤,直到崩不住位置。

隋煬帝楊廣就是其中佼佼者。

隋煬帝二徵高麗失敗,如果能承認錯誤,改弦易轍,休養生息,隋朝未必會亡國。

太皇太后不擔心朱祁鎮處理不了朝政,就擔心,朱祁鎮死不認錯,一意孤行。漢武帝還有棄輪臺詔。

如果能讓朱祁鎮知道犯錯之後,該怎麼辦?太皇太后寧願付出很多代價。

只要朱祁鎮能做到這一點,太皇太后也就放心了。

只是太皇太后隨即一想,暗道:“這不是皇帝一直以來的訴求?”

皇帝想做事,太皇太后一直都明白的。一心爲于謙找了一個順天知府的位置,不就是想做事嗎?

雖然,順天知府不幸附都,頭上不知道有多少個婆婆,但是有皇帝支持的順天知府,權力還是很大的。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於卿好口舌。”

于謙連忙行禮說道:“太皇太后謬讚。”

太皇太后說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皇帝想在順天府內做些什麼,我一概都準了。不過,於卿,你是天下大才,皇帝拿你當將來內閣首輔來用。你也不要辜負皇帝的期望。”

“教會皇帝這天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一味阿諛奉承,非大臣之體。”

于謙行禮說道:“臣定然一力勸導陛下爲聖明天子。”

太皇太后點點頭,他同意也有一部分,看在於謙的份上。

太皇太后一輩子不知道見過了多少人。對很多人,只需看上幾眼,就能將他的性情,揣測出幾分。

太皇太后看着于謙,有幾分社稷臣的架勢。絕非小人。將來什麼樣子,還要觀察。皇帝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是有益無害。

太皇太后說道:“于謙是今年春闈的房師?”

于謙說道:“正是。”

所謂房師,就是同考官,因爲科舉是分房閱卷,想要上榜,必須要放房師推薦出來。才能列入名單,被主考官閱卷。

太皇太后說道:“三月之後,皇帝如果出宮,我答應了,不過必須向我報備,並且金英一定要在身邊伺候。”

“每月只能一次而已。”

“外面不能露出一點風聲,如果有消息傳出來,于謙,你是知道。”

于謙咬着牙,說道:“請太皇太后放心,陛下有事,臣提人頭來見。”

說實話,于謙不希望皇帝多出宮。

倒不是于謙覺得皇帝在宮中好掌控,而是于謙覺得皇帝太小了一點。萬一有一個閃失,他擔待不起。

只是太皇太后已經開口了。于謙怎麼能不答應。

太皇太后隨即打發于謙離開了。

太皇太后看着于謙離開之後,心中微微一嘆,站在涼亭邊上,看着波瀾不驚的水面,以及水面下面,游來游去的錦鯉。

心中暗道:“而今的朝廷就好像是這水面一般,波瀾不驚,天下太平,但是這下面到底有多少暗流,誰能知道?誰會知道。”

“知道的裝不知道,不知道的更是肆意張狂。”

“或許,大明朝真需要一個能做事的皇帝。”

太皇太后的眼睛不瞎,在內閣,五軍都督府,乃至江南,太皇太后都有足夠的眼線。很多事情,都是瞞不過太皇太后的。

只是面對衛所有逃兵,府縣有逃民,太祖皇帝視爲治國之本的黃冊,變成一紙空文,完全不能信。

這些情況,太皇太后未必不知道。

只是有些事情太皇太后也不知道該怎麼下手,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太皇太后畢竟不是皇帝,權威也不足。讓楊士奇等人,刷新吏治,整頓軍伍。這固然不是治本之策。

但是卻也是太皇太后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了。

真因爲如此,太皇太后對朱祁鎮大動干戈的想法,才如此反對。朱祁鎮骨子裡有一股折騰的勁,早就被太皇太后看在眼裡了。

他日朱祁鎮掌管天下大權,少不了大大折騰一番。只是而今太皇太后也無可奈何了。

只能希望于謙能讓朱祁鎮沉穩一點,治大國如烹小鮮,是輕不得,也重不得的。

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
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