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

第七十六章安南vs占城

從正統二十六年,安南光順二年春天開始,黎思誠秉承速戰速決的原則,用了三個月,連續打了三場大戰,兵鋒長驅直入,打到了占城城下

占城國王盤羅茶全,憂心忡忡的。

因爲占城軍依爲長城的象軍,根本沒有什麼用處,被安南人用火器給擊破了。

盤羅茶全也毫無辦法。

當然了,安南之所以戰勝占城如此輕易。

原因有多種多樣的,不能歸結於剛剛登基的占城國王盤羅茶全。

首先是國家體制上。

安南在國家體制上,兩京四道更鎮守,下面又有府縣州。雖然增添了一些安南的特殊,但是總體上來看,就可以將安南看做一個小明朝。

沒錯,安南幾乎從意思形態上,到行政架構上,全面複製了大明的體制。

甚至從天命法理都有一些相似。

大明太祖皇帝強調的驅逐韃虜,所以大明得天下之正,毋庸多言,而後黎朝對大明的模仿,幾乎可以將韃虜換成北寇就可以了。

大家都有一種錯覺。

都以爲明清這一套體制是落後的是腐朽的,是限制國家實力的。

這未必不對。

但是那是對大明國內的生產力而言。

但是對安南來說,正是有了大明這套體制,有了儒家這一套理論思想,才能搭建出一個國家的班子。

也正是他們用幾十年時間消耗了這一套,纔會變成空前的強大,動用的人力物力超出了之前。

與之對比的,占城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占城乃是一個印度教國家,從國王的名字就是看出來一點點,所謂的占城與其說是一個國家,還不如說幾個大貴族的聯盟。

同時國王是最大的貴族而已。

占城國王盤羅茶全不是不努力,而是三次大的會戰,有一次雙方參與的兵力超過了十萬人。

即便是放在大明國內,這樣的戰事也不能說小了。

但一戰下來,大敗虧輸之後,各大貴族紛紛保全起實力來了。不敢與安南交兵,紛紛南逃,於是,盤羅茶全除卻自己的部衆之外,再也不能控制其他大貴族了。

本來占城與安南之間的交兵,就演變成了占城王盤羅茶全與安南一國之間的戰爭。

甚至有些大貴族已經準備與安南之間暗通了。

黎思誠雖然年紀小,但是手腕很老練,這個時候,自然不知道多少利益都許諾出去了。只要他們投降,就讓他們成爲安南藩屬,與在占城國內待遇一模一樣,甚至更好。

如果按照黎思誠所言,這一次攻佔城,安南一點利益都沒有,因爲所得的利益都讓給了占城貴族了。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利益。

最大的利益就是讓占城不可能有北上的力量。

如果極端一點說,安南與占城之間的戰爭,甚至可以說是儒家文明圈與印度教文明圈之間的碰撞。

最後勝負不言而明。

印度如果能打的話,也不會被屢屢征服。

其次,就是安南國力軍力都今非昔比了。

在永樂之前,乃是占城最後一個高峰期,那個時候的占城與安南陳朝之間打得有來有往,雙方菜鳥互啄的不亦樂乎。

但是大明南下滅安南,到撤離這二十多年以來。

以黎利爲首的反明軍隊,得到了極大的鍛鍊。

不管怎麼強調客官原因,安南軍隊在大明軍隊的壓制之下並沒有垮,就已經說明了安南軍隊的能力。

這種能力還將戰鬥力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占城人所不能瞭解的。

之前幾十年安南人大多都在休養生息。

畢竟戰爭的破壞力太大了一點,安南打了幾十年仗,不好好休養生息一下,國力民力該如何恢復。

雖然與占城之間,也都有過戰爭。但是安南都沒有用過全力。而今在大明的壓力之下,安南自然毫不留手。

於是占城這般,兵敗如山倒,三個月輸掉了占城幾乎整個北方的領土,也就成爲必然了。

而這個時候萬餘明軍從海上增援過來,自然讓占城上下喜不自勝。

幾乎傾城而出,迎接董興。

董興只見無數大象排除長列,不知道多少佔城人交道歡迎,看人丁有幾十萬之多。以盤羅茶全爲首,都是渾身上下掛滿了金銀珠寶,看上去珠光寶氣的。

董興甚至聽到身後的侍衛暗罵:“真他-媽有錢啊。”

只是董興剛剛進了占城之後,還沒有說幾句話,就聽見有人喊了一句什麼話,隨即舉城驚慌失措。

董興立即一把抓住了身邊的通譯說道:“他們說什麼?”

這個通譯說道:“幕奴山失守。”

幕奴山董興還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但是很快就知道了。

占城就是後世的順化城。

而順化城是在後世越南的腰部最窄的地方,地處一處狹長的平原底部,後面就是一座山脈直入大海,而西北方向有一座山作爲占城的屏障,那就是幕奴山。

而且壞消息不只是一個。

幾乎第二就傳來另外一個消息,那就是沙奇海口也安南軍用輕舟襲擊。這個地方就是占城的港口。

明軍水師倉促迎戰,損失數艘船隻之後,只能出海躲避。

如此一來,占城北方以及與海上的聯繫都被安南軍隊切斷了。

當然了,占城與南方的聯繫還沒有被切斷。

但是整個占城可以分爲五個部分,以占城爲中心的,這一片區域,就是占城王室的領地,至於南方的領地有其他大貴族統領。

甚至可以說占城王盤羅茶全全部實力都已經在占城之中了。

而占城城中,最能打的,也就是董興帶來這一萬多廣東明軍。

甚至占城王跑到了董興面前說什麼,願意獻土。將整個占城國獻給大明,只求能遷到北京居住,不到北京,廣州也行啊。

對占城王室一族,這也是一個很划算的買賣。

首先,這個時代東亞文化圈之中,都認爲世界的中心,就是在中國而不是別的國家,就好像後世很多小地方,是寧肯砸鍋賣鐵,也要在大城市有一套房子一般。

占城王家族即便沒有占城的領地,也是有很多浮財的,足夠他們過上富足的生活。而且有獻國之功,大明朝廷也會有所嘉獎的。

但是留下來的話,深深知道政治殘酷性。沒有實力的話,即便在明軍的幫助之下,打贏了這一場戰事。

占城王一脈的家底,在這一連串的戰爭之中都已經砸光了,真以爲下面那些大貴族們會老老實實的臣服嗎?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盤羅家族很清楚。

占城王這個位置是保不住了。

無非是給安南,還是給其他貴族。到時候他們有的不僅僅是一頂王冠,還有盤羅家族的舉族性命。

但是將這個占城王獻給大明,卻能得到更多。也是最划算的舉措。

既然這個國將來不是我的了,何不趁着這個機會賣出一個好價錢。

只是你能想象董興的心情嗎?

Wшw▪ ttκǎ n▪ ¢o

他不是不理解占城王的心思,但是大戰在即,連佔城王都想了後路,如此一來占城上上下下哪裡來的戰心。

如此一來,占城又如何能守得住啊。

因爲占城南邊是山,山勢雖然不高,但也是一個難題,逃走都不是太容易的。

董興甚至心中有一種預感,暗道:“我自己不會是這個與安南開戰以來,陣亡的第一個總兵官。”

董興一想到這裡,心中就猛地一凜,暗道:“決計不能如此,即便不爲了占城,爲了我董某人的身家性命,也要戰鬥到底。”

董興一心求活,但投降這種事情卻從來沒有想過。

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
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