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

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

“我呸。”朱見濬灰頭土臉的從地下鑽了出來。一身很尋常的麻布衣服。讓人萬萬想不到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之尊。

更讓人想不到的卻是,朱見浚不在北京,而在西北蘭縣。

這就是朱祁鎮對太子的磨礪。

一來,朱祁鎮對太子寄以厚望,畢竟大明祖宗法度下,朱祁鎮也是很難做到易太子的,更不要說,在皇家換一個太子,幾乎是殺一個兒子。

朱祁鎮雖然冷酷,但也沒有到滅絕人性的地步上。

所以,作爲朱祁鎮政治上的接班人,朱祁鎮自然要用心培養。

二來,朱祁鎮才三十多歲,可以說是春秋尚早,太子卻已經接近成年了。如果一直養在京師無所事事的,被有人說離間父子,反而惹出了其中亂子來。

不如趁他年輕。放出去磨礪幾年。好見識一下民間疾苦是什麼樣子的。

而天下何處最苦?

其實不管那個地方的底層百姓都各有各的苦楚。

不過總體來說,西北百姓要比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苦一點,這是自然環境限制的。

而於謙又是朱祁鎮信的過的人,於是朱見濬就被扔到西北來了。

雖然朱祁鎮想將太子一個人扔過來,但是不管是國內太后,皇后,還是外面的內閣大臣都不會同意的。

孫太后與錢皇后兩人明裡暗裡鬥了好些年了。但是唯獨在太子的事情上卻是統一陣線了。

於是,朱祁鎮不得不做出一點點退步。

就是讓太子帶這他的小班底過來。

太子的小班底就是誰啊?

首先是太子的死黨同學,英國公張懋。張懋帶着數名乾清宮侍衛,這是爲了保護太子的安全。

還有于謙的兒子于冕。

于冕而今已經在南直隸做了縣丞,不過被朱祁鎮又撈了回來,讓他陪同太子。

這一方面,也是爲于謙着想。

于謙已經年過六十,再加上西北風沙,身子骨大不如從前了。但是在明代父子同地位官,卻不合規矩的。

而於冕跟隨太子,雖然也在西北,但是與于謙就不是一個系統裡面。更不要說,太子的身份保密,在外人看來太子不過是一千戶而已。

不錯,就是隸屬於蘭州中護衛屯田千戶。

張懋與于冕都是他的隨從而已。

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在太子的身邊並沒有安排文官。這也是朱祁鎮的用意。不想讓太子與文官士大夫有太多的接觸。

對理學那一套,作爲未來大明天子,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但是如果真信了。那也是萬萬不行的。

但是朱祁鎮也有些不知道該如何教太子。

原因很簡單,每一個人的思想形成,都是有具體環境的影響的。朱祁鎮之所以有如此思想,乃是九年義務教育培養出來的。

在還沒有成年之前,就打下了基礎。

但是太子卻不一樣。

朱祁鎮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一對一詳細教導太子。只能讓太子去直擊大明底層的真相。

而朱見濬的這個千戶官,正是于謙爲朱見濬安排的。

這也是于謙按照朱祁鎮的意思來辦,讓朱見濬接觸到底層的大明。而朱見濬這個千戶,就要帶着千餘名士卒以及他們的家眷,還有一些蒙古內附的牧民做一件事情,就是沿着阿幹河修建灌溉系統。

阿幹河乃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從黃河北岸匯入黃河之中。

也算是于謙規劃的西北水利工程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之所以讓衛所軍來做這一件事情,又關係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謙有經營蘭州作爲西北重鎮的原因。

畢竟明代陝西一省,有現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個省的地盤。西安對於西北,還真有一些鞭長莫及。

所以,他準備將蘭州中護衛遷出蘭州城,再蘭州北方再次建立一處蘭州衛城,作爲蘭州城的北方屏障。

于謙這個計劃,也是因爲而今的戰略形態演變。

燕然之戰後,瓦刺龜縮西北,不敢觸犯大明邊境,至於其他大小部落,更不被邊軍看在眼裡,於是乎,自從仁宣之後,大明日漸萎縮的邊牆之外的土地,也都重新回道了大明的控制之中。

宣大遼東海西的邊境線,幾乎向西北躍進數千裡。甘肅,寧夏一帶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也有所推進。

首先寧夏鎮與東勝衛接壤。

黃河幾字型頂部,就是陰山,而東勝衛就在陰山之東,寧夏鎮在陰山西南,此刻通過黃河與陰山之間的平原,已經解除到了。

大明已經在這裡設驛站了。

如此一來,從北京到西北,就有另外一條大路了。

而甘肅與蘭州這一帶,到沒有太往北推進。

原因很簡單。

無利可圖。

因爲甘肅鎮,蘭州往北沒有多遠,就是大片大片的黃沙。

甚至如果不是有黃河在,寧夏鎮就在黃沙的包裹之中。

不過比起甘肅,蘭州這邊還是有一些北擴的餘地的,比起甘肅一些城池,根本就是臨沙建城,蘭州北邊還有大小松山,以及一些黃河支流。有屯耕的餘地。

這纔有于謙修建蘭州衛城的計劃。

當然了,修建城池的事情,不用朱見濬操心,他只要關心他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但是在西北修建水利工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正統二十三年開始,朱見濬遠離了經史子集,遠離弓馬騎射,全部的心思都撲到這一條河上了。

比起河北水利要在旱澇之間做出取捨,西北的水利就簡單多了,那就是要想辦法引水灌溉就行了。

西北一年大概只有夏秋之間三個月下雨,除此之外都是旱。每個百姓都在缺水的環境之下生活着。

朱見濬來之前,大概沒有想到,有人能經年累月不洗澡,爲了吃一口水要走幾十裡地吧。

剛剛來的時候,朱見濬還不習慣,一年下來也習慣了。

他剛剛就是下井檢驗河道了。

或許有人覺得我說錯了,怎麼可能下井檢驗河道。

這卻是西北的必然,西北乾旱到了什麼地步,那就是蒸發量太大了,大到了如果讓引來的水源從地面上流淌,就會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所以,西北有些渠道,就是類似新疆的坎兒井,要在地裡挖出一條暗道,然後在地面上開出井來用水。

如果在剛剛來的時候,朱見濬或許還在乎形象,而今卻早已不在乎。說起來千戶,這個官不小,但是實際上,他所能負責的壯丁,不過一千多人,這還是于謙特別給他補充了。

否則按大明的現狀,一個千戶所的壯丁,決計是不夠千餘人的。

千餘人分成數隊,就在蘭州北邊起伏的山溝之中,艱難的挖掘,于冕算是技術員,張懋算是施工隊長。但是每一個人都下洞挖掘過。

也包括朱見濬。

朱見濬從井中被吊籃拉上來,張懋立即伸手將朱見濬拉了上來。

這一條河道大概有十幾公里,可以灌溉兩萬畝土地,說多也不多,但是朱見濬親手將他挖出來之後,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不容易。

哪怕他是千戶,他一年吃過的苦,比得上他十幾年吃的還多。

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十六章 海漕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
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十六章 海漕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