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

第二十九章辟雍之殿

很現實的事情就是,不管這一場大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大明士大夫集團內部分裂就成爲事實了。

佔據大明主導的地位的理學,決計不會因爲一場會議失利了,就會放棄他們所擁有的地位。

世間最難做的是兩件事情,一是將別人的錢裝到自己的錢包裡面,二是將自己的思想塞進別人的大腦之中。

如果僅僅是關於大同世界的討論。

這一件事情,或許還能在理學框架之內,得到妥協。

但是尚書僞作這一件事情,一出來,理學家決計不會妥協的。

甚至這個時候,《古文尚書》是真作僞,還是假做僞已經不重要了。在關於道統的大事之上,《古文尚書》是否作僞,就變成一件小事了。

特別是很多理學信徒其實是混官場的,更明白事實的真相不等於政治的真相。

而且陳文所言,的確有強詞奪理之嫌。

而今已經有天理報與陳文打擂臺了。到了大會之上,情況會更加難以控制。如果皇帝有自己的權威壓制,恐怕也是適得其反。

這就是于謙擔心的,他擔心的乃是從今後,大明思想界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面會四分五裂。

這也罷了。

于謙也不是朱熹的信徒。但是他更擔心的是,理學倒下了,卻沒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來支撐大明,這卻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自從中國在政治上大一統之後,也在追求文化上大一統,這都是維護統治的帝王要術,治天下的必然之舉。

朱祁鎮說道:“順其自然即可。”

此刻朱祁鎮已經不在乎,這一次大會能達成一個有利於朱祁鎮的結論。

因爲,他此刻已經領悟到了,人心只能被引導,卻不能被控制。

之前朱祁鎮出於一個皇帝的本能,想辦法想將這些事情控制住。所以只覺得百倍艱難,困難重重。

但是而今他沒有這個想法了。

只是他覺得,以他從後世所見,發展生產力纔是最大的仁政。這個道理,或許而今未必有人能明白,但是將來肯定能明白的。

無他,不要將古代人當傻子。以爲今人勝於古人,是自傲,但是如果今人不如古人,卻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因爲雙方起點並不一樣,很多事情,古人的終點,還遠遠不到現代人的起點。但是不保持思想的固化。

一個激烈變動,乃至百家爭鳴的思想界,或許不利於大明皇室的統治,但是絕對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

朱祁鎮之前也是從第一層來看,希望有一個能受他控制的思想體系來支持變法,與于謙一樣,于謙現在想的是如何收拾局面。

但是從第二層意義上來看,這局面不收拾要比收拾好。

只是從此之後,大明皇帝統治天下的難度,就要比之前困難多了。

于謙看着朱祁鎮眼睛,卻見朱祁鎮眼神之中,沒有一絲動搖。嘆了一口氣,卻也知道,他眼前的朱祁鎮,不是當初十幾歲向他問計的少年皇帝了。

說道:“臣遵旨。”

雖然于謙這樣說了。但是更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一場大會之上,接近全力將理學給駁倒。將皇帝所想的三世說加大同世界的公羊派理論,成爲的大明官學。

儘量保持大明士大夫集團的內部團結。

既然原本公羊派新思想與理學集合,已經不行了。那麼,就只能下狠手了。

任何一個大明高官,凡是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即便平日了看起來慈眉善目,也絕對少不了雷霆手段。

于謙也是如此。

于謙又問道:“卻不知道,這一場大會,以臣之見應該在國子監彝倫堂之中,知道到底是什麼時間,還請陛下定下來。”

這個地點,幾乎沒有什麼更改的地方了。

國子監乃是大明的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了。

而彝倫堂更是皇帝講學的地方,太宗與宣宗都前後駕臨過彝倫堂之中。這一次會議性質,更是討論學術的,那麼彝倫堂是再合適不過的地方了。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等過了五月之後吧。”

而今是正統三十一年二月末,以國家大事而論,三月掄才大典,五月是北方麥收,這都不合適。六月七月是酷暑。

不適宜大型活動。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個時候的大型活動很少有室內的。無他,後世那種能容納數百上千成萬人的大型活動場所,是從來沒有過的。

即便是彝倫堂,也不過是七開三抱廈,總面積六百多平方。能容納一兩百人就不錯,自然有大批參加的人員,是沒有資格進去的,只能在外面旁聽而已。

所以,這樣的活動是需要考慮天氣的。

以于謙的心思覺得,四月是最合適的。

但是朱祁鎮卻需要等,等什麼?

等安陽殷墟的消息。

他需要用安陽殷墟的消息,將上古三世的幻想給打破。但是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即便讓東廠卻辦這一件事情,從確定地方,將東西給挖出來,甚至做出一個初步的整理,都是需要時間的。

其中也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所以,朱祁鎮回答也是不確定之極的。

如果五月之後,還沒有結果,朱祁鎮自然以體恤士子,過了酷夏之後再說。當然了,朱祁鎮也是有最後截止日期的。

也就是秋天,不管怎麼說不能拖到冬天去。

畢竟稍稍拖拖甚至有利於朱祁鎮的計劃,畢竟朱祁鎮既然存了砸缸的心思,幾乎有看熱鬧不怕事大,這事情拖着時間越長,就發酵的越大,影響的範圍也就越大。畢竟大明並不是後世,後世北京一個消息,幾秒之中,就能圍繞地球跑上好幾圈了。

但是這個時代,這一件事情從正統三十一年正旦開始發酵,三四個月的時間,還不足以讓全天下大儒都參與其中。

所以,拖拖是有好處的。

但是也不能無限期拖延,朱祁鎮是有自己的時間表的。

于謙沉吟了片刻,說道:“陛下,如果是五月之後,臣以爲還是新修建一座大殿比較好,彝倫堂比較是元代的舊閣,顯得太過狹隘了一些。”

朱祁鎮說道:“時間夠嗎?”

于謙說道:“以臣的經驗來看,足夠了。”

如果是一整套建築,或許需要的時間長一點。但是如果是單個大殿,卻未必需要太長時間,古代的大殿都是木製結構,只有有足夠的大木材料,是毫無問題的。

而今大明也不缺少大木料,別的不說,東北大木,近乎源源不斷的進入關內,再加朱祁鎮早就免去了用一些珍貴木料了。

而今重修的三大殿,也沒有用什麼金絲楠木了。至於尋常松柏之木,是應有盡有,少府就囤積了一大批陰乾好的木料就是擔心,紫禁城之中失火。

三個月的時間,是足夠這一件事情辦成的。

朱祁鎮說道:“讓那就讓少府辦吧。等大殿建成的時候,就是這一次大會開始的時候。”

于謙說道:“請陛下賜名。”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就辟雍吧。”

這名字,只能說是普普通通的。所謂辟雍,就是周代所謂的太學,只能說比較合適,並沒有什麼太出奇的地方。

這一件事情就敲定了。

如此一來,從現代到大會開始之前,北京城之中一日勝過一日熱鬧,天理報與明報,兩方面就是尚書是否僞作這一件事情上,打得不可開交。

陳文一度落於下風了,只是後來慢慢的挺過來了。

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章 議政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
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章 議政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