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

第六十三章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

“陛下,大明下一輩將領之中,可堪一用的,無非方瑾,楊信,吳瑾,範廣,石彪,毛銳,王越,孟俊等數人而已。”

“其他各部都有勝任,以楊信之能,縱然有變,也不至於讓他波及宣大。”

朱祁鎮點點頭,也就不再問這個。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從他剛剛登基的時候,成國公與英國公兩人秉承軍事,到孟瑛上臺,而今楊洪,石亨,郭登三人構成軍事領導核心。但是楊洪的年紀也不小了。

估計數年之後,也會告老。

楊洪是三人之中最爲老練且圓滑的人。

就好像朱祁鎮不會讓內閣久任一般,楊洪也決計不會長期霸佔次輔之位。楊洪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孟瑛退下來之後,也是將孟家的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否則孟俊怎麼會被郭登視爲後起之秀。

不要看着些人的名字列在一起,但是真正說起來,他們之間的差別可就大了。

而楊洪同樣如此。

楊洪的兒子楊俊固然不肖之極,最後因爲楊洪大義滅親,奏請處死,以正軍法。

但是楊洪其他子侄卻不是都是敗家子,他兒子楊傑,不敢說多出色,但也不丟臉,至於侄子楊信,楊能等數人,都可以獨擋一面之將。

而今都被壓制之中。

無他,楊洪在位。他的子侄都不可能擔任主要方向的大將。如果不是楊信有武學第一界前三甲的名聲。楊信也不會有鎮守大寧的職務。

所以楊洪內心之中是願意退下去了。

畢竟有時候退下來,並不意味着沒有權力了。只要楊洪活着,皇帝在某些軍事事務上,也必須徵求他的意見。

這就是所謂的元老重臣。

而代替楊洪的人,就是郭登。

郭登說起來是楊洪一輩人,但是郭登小了楊洪小十歲,兩人多次合作,默契十足,是老搭檔了。

朱祁鎮心中早有計劃,這都是在他掌控之中。

估計等楊信這一輩子人上來,軍中武學系統的將領才能真正掌控大明軍政。

朱祁鎮繼續問道:“你知道,我這一次召集你回京,是什麼原因嗎?”

郭登說道:“臣冒昧一猜,應該是安南之事。”

“對。”朱祁鎮說道:“爾撮小國,屢犯朝廷之威,不做處置,大明何以君臨四海,今年年初之戰,用兵倉促,至於此敗,臣每懷耿耿,今日召見卿,就是以此事託卿,卿不可使定興郡王專美於前。”

定興郡王也就是張輔的追贈。似乎已經是慣例,凡是能進入內閣的大將,每一個都有國公之封,去世之後,都有郡王的追贈。

張輔是定興郡王,孟瑛乃是真定郡王。等楊洪去之後,大抵會是昌平郡王之類。

郭登聽了之後,只覺得心中一沉。

他既然猜出這個原因了。就事前做過功課的,但是正是因爲做過功課,才知道張輔的戰績不可複製的。

張輔之所以能七月滅一國,其實與安南內亂有着直接的關係,就好像是大明攻朝鮮一般。

如果不是朝鮮王室內亂,李瑈殺侄,朝廷哪裡那麼容易直接打到漢城城下。當時安南胡氏代陳,做得極其過分,內外的不滿勢力非常多。安南人以爲大明是來撥亂反正的。

故而近乎簞食瓢漿以迎王師。

而張輔治軍也是很嚴苛的,大軍秋毫無犯,更是用兵如神,明軍的軍備又在安南之上,纔有這近乎神一般的戰績。

只是太宗皇帝吞併安南爲交趾,在安南政治上犯了大錯誤,這才引得安南反叛不斷。

纔有之後二十年不斷的戰事。

但是而今,時過境遷。

現在的安南與當時的安南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內政,當時的安南胡氏代陳,倒行逆施,內外有怨,而今的安南,黎氏居國主之位,以歷三代,可以說一句國險而民附。

其次是軍事,當時安南軍備不修,甚至多用戰象,火器數量不足,而今的安南在騎兵之上,自然是一個大大的弱項,但是在火器之上,估計大明軍隊之中唯有京營的火器能勝他一湊。

在四十年前的戰爭之中,安南與大明交戰多年,彼此學習,大明也從安南人手中學習到幾樣防水能力強的火器,而安南也從大明這邊學習了很多東西。

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安南軍隊近乎一個猴版的大明軍隊。

在經濟上,安南固然不如大明,但是大明要打安南,也是勞師遠征,以廣西土司之多,根本不能幫助多少,大量物資要從廣東,湖南運輸過去,安南是體量小,但是大明的消耗大。

最最重要的是安南對大明的態度。

當時安南百姓對大明軍隊是歡迎的,但是而今安南人在之前的戰爭之中,與大明結了死仇了。

英國公張輔都爲大明死在安南舊部而傷懷,那不是幾萬,甚至十幾萬,最後還有不少沒有撤回來的軍隊,被安南人扣下來了,朝廷派人討要,黎利說沒有?

真沒有?都成爲了安南達官顯宦的奴隸。

至於,安南人對大明的恨意,更是絕對不少。

如果說張輔帶隊剛剛進入安南的時候,有幾分秋毫無犯的好,但是後來一片亂戰,都打紅了眼,其中殺戮有多少,就不用說了。

古代軍隊的軍紀從來是這樣的,有一個強力的主將壓制,還能維持軍紀,如果沒有,就會故態復萌。

雙方之仇,堪稱血海。

四十年時間很長,長得足夠很多當事人都死去了,四十年的時間也很短,短的在當時出生的人,正是秉承安南國政的一羣人。

安南對大明的態度是明順暗逆。

大明對安南用兵,安南連面子上的體面都不用維持了,想想就知道,絕對不會屈服的。

郭登那麼自信自己的能力在當年張輔之上,面對這個局面,也萬萬不可能達到七月滅一國。更何況,郭登也不覺得自己的能力能在張輔之上。

只能可能不讓張輔專美於前。

或許在滅其他國家上面,七月這個記錄還能打破,但是七月滅安南,這個紀錄,估計是是歷史之最了。

郭登面露難色,說道:“陛下,安南非小國,欲滅安南當計之久長,非一時之力。”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朕知道,朕是那種不知道輕重的人嗎?朕從來不會干涉前線如何打,朕只是要一個結果而已。安南之戰,朕不拘束你,你說打幾年,就打幾年,你說打多長時間就打多少時間,你說要多少人馬就給多少人馬。但是你總要給朕一個說法吧。”

而今的朱祁鎮也自信了不少。

在洪武二十三年定下各地賦稅定額,大明每年田賦共兩千三百多萬石。但是朱祁鎮估計,他裁撤了數十個衛所,還有清丈出來的隱田。最少估計大明每年田賦收入,應該在每年四千萬石以上。

其實這個數字並不是極限,要知道永樂初年,大明衛所屯田粒子糧是一個與田賦並駕齊驅大筆收入,也在兩千萬石甚至三千萬石之上,也就是說,而今單單靠田稅,正統年間的收入尚比不上洪武年間。

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
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