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

第四十二章舉步維艱

張輔猜得不錯。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句話雖然土,但卻非常正確。

不管張輔對朱祁鎮多忠心,張輔依舊不是朱祁鎮培養出來的,兩人之間是有隔閡的。但是孟瑛卻不一樣了。

如果朱祁鎮提拔孟瑛,孟瑛這一輩子,大抵是閒居家中了。

所以孟瑛雖然也是靖難名將。但是此刻他身上貼着的政治標籤,卻是皇帝的人。

在同樣的位置上,張輔或許有勇氣反駁皇帝的話,但是孟瑛萬萬是沒有這個底氣的。

但是張輔阻擋朱祁鎮提拔孟瑛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他說道:“本朝賞罰有度,爵不輕封,而今朝中也不過五公爵而已。保定侯雖然有功,但是決計不至於封公,陛下賜田,賜金,賜婚,賞宅,隱蔽子孫,皆可。然封保定侯爲公,臣恐怕是害了保定侯,別的不說,一旦保定侯封公,陛下可用之在外嗎?”

朱祁鎮聽了,心中頓時一動。

暗道:“張輔說的有道理。”

大明而今剩下的五個公爵,魏國公,定國公,出於中山王一脈,徐達的赫赫功績,就不用說了,徐增壽對不起建文帝,但是絕對對得起太宗皇帝,這纔有這一脈兩公,而張輔的英國公,前有河間王救駕而死,後有張輔滅安南之功,纔有國公。

成國公朱能乃是太宗靖難時的左右手,屢立戰功,方有國公之位,而沐家一脈,沐英的功勞從來不小。

世人只知道沐英鎮守雲南,卻不知道,在鎮守雲南之前,沐英已經轉戰天下,打過好些仗了,更不要說沐家乃太祖養子。甚至給個賜姓都不多。

所以保定侯孟瑛雖然有功,但與這些人相比,根本不能比。

麓川亂子雖然大了一點,但到底比不上滅安南之功。

而且張輔最後說的一句話,才真正打動了朱祁鎮的心。

張輔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身體一向很好,如果讓張輔與孟瑛比騎射,張輔未必比不過孟瑛,但是爲什麼張輔卻一直要待在京中。

自然是張輔已經貴爲英國公,封無可封,富貴已足,真立下大功。朝廷該如何封賞?

朱祁鎮對孟瑛的定位,從來不是在京中鎮守的大帥,而是領兵大戰的大將。因爲京中有一個張輔就足夠了。

朱祁鎮這才說道:“國公所言極是,是朕想差了。”

張輔說道:“陛下如果真想封賞孟家,臣以爲最好是爲孟家平反。當年的案子牽連不少,而今時過境遷,陛下也當示以寬大,優容之。”

朱祁鎮覺得張輔這個注意不錯。

保定侯一門之所以在洪宣兩朝,如此顛沛流離,就是因爲他們與漢庶人牽扯太深了一點。

如果真說他們是冤枉的,那也未必。

但是正如張輔所言,而今時過境遷,再追究誰與漢庶人走的太近,也很沒有必要了。

雖然而今已經將漢王釘在恥辱柱上,甚至只能稱之爲漢庶人。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承認,當初漢王輔佐太宗打天下的時候,的確非常勇猛,也在軍中廣有人脈。

孟瑛不過是其一。

真正與漢庶人牽連太深,不可切割的人,早就死了,而今活下來的人,大多隻是被牽連的倒黴蛋而已。

所以這一番大赦,即可酬孟瑛之功,從此孟家的黑歷史就蓋棺論定,誰也不能翻舊賬了。同時說不定能收攏一批人才。

朱祁鎮說道:“就依國公的意思。”

朱祁鎮隨即讓身邊的翰林學士擬詔,送往內閣,然後走一遍流程,發向雲南。其中也對襄王之事叮囑了兩句,讓襄王就藩麓川之事,讓襄王與王驥,孟瑛商議,商議之後,擬出一個章程,上奏北京即可。

這個時候,朱祁鎮沒有心思多爲襄王操心。

即便是雲南戰事,在朱祁鎮心中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依舊是眼前的旱災。

朱祁鎮來到文華殿之中。

楊士奇,楊溥,王直,戶部尚書劉中敷。四個人都智啊。

朱祁鎮進來第一句話就問道:“欽天監說什麼時候下雨嗎?”

楊士奇說道:“臣已經問過欽天監了,最近十日,水汽稀少,應該是不會有雨的。”

朱祁鎮對此並不意外,隨着旱情的加劇,朱祁鎮對欽天監幾乎一日三問,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問欽天監天氣,見大臣也要問這一句話了。

只是欽天監能力也是相當之有限的。

他們只不過憑藉一些經驗來判斷。錯誤率極高,甚至比自己看天色稍稍準上一點而已。

朱祁鎮說道:“糧食還有多少?”

劉中敷說道:“京中十二倉,已經空了近一半了,庫存糧食不過六百萬石,臣以爲太倉的糧食不能再動了。”

明代一石近似於九十二公斤。六百萬石不過五十五萬多噸而已。對個人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對北京這個人口百萬大城市來說就不一樣了。

更不要說北方普遍大災,四處賑災的糧食,以工代賑的糧食,都要從太倉而出,甚至平抑糧價的糧食,都是太倉之中糧食。

所以這才消耗這麼快。

不過二三個月,就支出數百萬糧食。

總體來說,整個北方除卻陝西旱情不嚴重,其餘的地方旱情都特別嚴重,朱祁鎮在之前公告批了一個奏摺,免除山西某縣賦稅一萬多石。

而朱祁鎮有一種感覺,他擔心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所以山西的糧食也不可能調過來的。

但是糧食不從太倉出,又從什麼地方出?

河北好些地方五月,本是豐收的季節,但是大部分都是顆粒無收,也就是靠近河流的地方,纔有一些收成,但是又被蝗蟲禍害了一番。保存下來的並不多。

從三月蝗災起,到了五月,蝗蟲在幾個月之內爆炸式的增長。朱祁鎮生吞蝗蟲作爲表態,河北數十萬軍隊,數百萬百姓,都投入滅蝗之中。

只是比起後世的人來說,河北的人還是太少了。

特別是靖難時期,河北是主戰場,不知道多少人戰死在沙場。所以河北的元氣要比其他地方恢復的慢。

所以比起後世的河北省,而今直隸省即便加上順天府,也沒有多少人。面對這樣鋪天蓋地的蝗蟲,不過是白日用撲殺,還是夜晚以光誘之。

農業社會的絕對真理,就是人多力量大。沒有足夠的人口,這些蝗蟲根本不能消滅乾淨。

當時,這並非沒有用。

這些蝗蟲發源地就是河間府,保定府,等一些去年被洪水淹過的土地,這樣的土地適合蝗蟲產卵。

這樣大規模撲殺,河北的農業是完蛋了,卻沒有讓大量蝗蟲飛向山西,陝西,與河南。所以這些地方僅僅是旱災而已。

否則朱祁鎮面對的,是更加殘酷的局面。

但是對直隸人來說,這卻毫無意義。

因爲這樣大量的行動,背後自然要會海量的糧食支撐,不管是以蝗蟲換糧食,還是直接付給百姓工錢以工代賑在,都需要海量的糧食支持。

而今根本支持不下去了。

楊士奇也說道:“麓川之戰結束,臣已經調配湖廣糧食進入河南。而今山東,鳳陽,河南,災情已經得到遏制了。”

“只是直隸與京畿恐怕饑荒要蔓延到入秋,所以京師的六百萬石糧食,是遠遠不夠的。”

朱祁鎮說道:“王先生,你的義民之策,怎麼樣了?”

朱祁鎮即便再不願意,但是也在殘酷的局面之先妥協了。同意了王直提出的變相賣官的舉動。

也就是直隸百姓出五百石,可以的義民牌匾,還有免除勞役等種種特權。

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
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