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

第五十四章水利學堂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傳阮安,沐敬兩人。”

這兩人爲了這一次會議,早就回到宮中了,自然是一傳就到。

朱祁鎮見了這兩個人,朱祁鎮立即問道:“而今你們麾下可以獨擋一面的治水人才,有多少?”

沐敬先說道:“奴婢有幾個義子,可以爲皇爺所用。”

阮安卻面有苦色,說道:“陛下,臣有幾個同僚可以爲陛下所用,不過有一些人都在工部的。”

朱祁鎮說道:“工部的也算。”

這兩個人說出了十幾個人名,都是可以獨立主持一條河修繕疏浚的人才。

但是朱祁鎮卻也覺得有十幾個人就能獨立治理十幾條河了,如盧溝河這樣大河,這些人幾乎全在工地之上。

朱祁鎮又問道:“本朝還有水有治水之能?”

阮安說道:“臣知道有兩處一定是有的。”

朱祁鎮說道:“說。”

阮安說道:“就是平江伯府上。”

朱祁鎮自然知道平江伯了,也知道而今的平江伯乃是陳豫。是永樂年間名臣陳瑄的孫子,自然也知道,爲什麼平江伯府上有治水人才。

因爲平江伯總督漕運十幾年,而今的漕運體系就是他一手開創的,宣德八年去世,而今才幾年。

朱祁鎮對身邊的太監說道:“宣平江伯。”

只是平江伯要來就不容易了。

宣德八年平江伯陳瑄去世,正統元年第二任平江伯,也是現任平江伯陳豫的父親去世,所以現在平江伯年紀還不大,才二十出頭。在朝中自然也沒有什麼差遣,不過是去檢點過幾次戰馬。

也都是臨時的差遣。

速去速回的。

最近平江伯在動用關係,謀求在神機營之中任職。

畢竟他也不想一直清閒下去。

所以,想請他過來,卻不容易了。

鬧不好,此刻他正在誰府上拜訪的。

所以,朱祁鎮也沒有指望平江伯能立即過來,繼續問道:“還有什麼地方有?”

阮安說道:“還有江南,江南水利興旺,善其術者衆多。只是一時間恐怕難以召集。”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你有何良策。”

于謙說道:“阮先生所言極是,臣家住錢塘,當地有很多百姓都擅長治水,甚至有專門的水利著作,臣以爲當派遣使臣,於天下張榜求賢,天下逸才無數,足夠陛下之用。”

朱祁鎮聽了,一時間不置可否。

聽起來於謙所言不錯。

但是朱祁鎮想起昨日楊士奇爲朱祁鎮講解南北士林差距的時候,心中冒出的念頭。

那就是在科舉上,北方人比不過南方人,那麼北方人想不想在別的領域壓上南方人一頭,或者說,我給他換一個賽道。北方人願不願在上面跑。

爲什麼這麼想。

因爲朱祁鎮想做的事情越多,越發現所有問題根結都在於思想觀念的不同。

科舉制度好不好,但是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人才,也越發出現很多問題了。比如現在的問題。

大明找不到多少能治水的大臣。

其實這個時代的水利還是比較簡單的。

很多通過科舉上來的大臣,也有變成治水能臣的。他們是怎麼做的,自學而已。

但是儒家的很多弊端,讓朱祁鎮很難受。

所以,如何想辦法在思想方向上做手腳。

可以說,從朱祁鎮一上臺,朱祁鎮就在想。

但是想是想,卻是找不到出手的地方。

比較朱祁鎮不可掀桌子蠻幹。

但是而今南北方在科舉上的不平衡,讓朱祁鎮感受到一點機會,但是不是真的能行得通,卻要朱祁鎮出手試一試。

怎麼試?

朱祁鎮沉吟片刻,心中就有了主意。說道?:“先生之計,治標不治本。”

“朝廷每天水旱蝗不絕,朕深爲憂慮,切以爲乃是水利不治之故。水利不治,則旱澇不均,旱澇不均,則蝗蟲大起。欲除百姓疾苦,水利爲先。”

“治水之策,決不可存一勞永逸之想,蓋因天時有變,地利有變,今日治水之策,可能就是明日禍害之源。”

“這一點,先生也是深知的。”

于謙聽了也不能不贊同。

因爲于謙治河方案之中,對泥沙對三個大湖的淤塞,也沒有什麼辦法處置。

朱祁鎮說道:“先生也說,百年樹人,朕不敢存一治河則千百年無憂之想,自然也要爲後世留下一些人才。”

“如果以先生之策,河北水利大功告成後,這些人該如何安置?”

“大抵一部分授官,一部分賜金還鄉,但是幾十年後,如果再想治水,難不成再徵召民間人士嗎?”

于謙只好說道:“臣愚昧,卻不知道陛下之意是?”

朱祁鎮說道:“這天下治水之士,還是要下榜徵召的,但只是應急之策。朕準備,在盧溝河邊設一學堂,以阮安爲祭酒,沐敬爲教授,專門教授治水之學。今後工部治水之事,必須有水利學堂出身的官吏主持。”

“要當心,朝廷愛民之本意,卻變成了害民之策。”

“如此治水之道,薪火相傳,朝廷也決計人不乏用。”

于謙聽了說道:“陛下,如果學堂出身,全部要授官,豈不有冗官之患。”

朱祁鎮說道:“先生說笑了,先生在京師也清理過胥吏的。自然知道這些人是什麼樣子,而今工部之中,有進士舉人功名的人有多少,剩下都是積年老吏,用他們還不如用水利學堂出來的學生。”

“今後,吏員不世襲了。朕總要找些人做事纔對。”

于謙想了想,一時間也沒有想出什麼問題來,說道:“只是臣擔心有一些緩不應急。”

朱祁鎮說道:“那就立即招生,馬上要開始的修河,就派他們跟着老師上堤壩再說,總能鍛煉出幾個,至於從各地徵召出來的治水人才,如果真有本事,朕也將他納入水利學堂之中。”

于謙說道:“臣明白了。”

朱祁鎮見於謙如此,心中猛地鬆了一口氣,暗道:“于謙大概沒有見識過後世無數大學,我就不信了,我建立上數百大學,將北京外重建一所大學城,這麼多大學生,將來不會對每三年有三百多進士壓在他們頭上的感到滿意。”

朱祁鎮深究商鞅變法,悟出一個道理,永遠不要試圖打到一個集團,能打倒一個集團的,只能是另外一個集團。

朱祁鎮對文官坐大,感受到危險,但對勳貴的衰落,有一點扶不上牆的感覺。

而今南北之爭給了他靈感,如果他將這些大學都建立在北京附近,那麼自然而然北方人就會在這方面佔據優勢。

將來天下吏員都出自北方。那麼北方人的傾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於將來的事情,朱祁鎮只能猜想。卻也不肯定,反正種子已經落下了,等真的長成,卻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不過,朱祁鎮而今最多的就是時間,他還有幾十年,等這些人慢慢成長起來。他心中另外一個傾向,也越發強烈起來,那就是建立學校。

這個水利學堂僅僅是開始,將來戶部要有會計學堂,刑部也要有刑法學堂,然後再爲宗室子弟建立宗室學堂。爲海關建立航海學堂。

等等。

朱祁鎮心中百萬大學生計劃,緩緩的成型了。

這個時候陳豫也滿頭大汗的進了宮。朱祁鎮見了陳豫也沒有多說幾句話,就任命陳豫管理直隸兵馬,協助於謙治水。

陳豫聽了這個任命自然是大喜過望。他不用在京師坐冷板凳了。至於讓平江府中治水人才參與治水之中,朱祁鎮不用,也自然會有人告訴陳豫的。

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
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