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

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

也先要下什麼大棋,此刻還不是掀開牌面的時候。

而在也先的命令之下,瓦刺騎兵主力與大明騎兵主力第一次碰撞了。

成國公從來不是一個被動的人,他之前不過是誘瓦刺來攻,此刻見瓦刺騎兵出動了。自然一聲令下,大明騎兵紛紛上馬。隨時準備出擊。

成國公眼睛一凝,看着遠處的騎兵,說道:“是他們?”

他忽然想起幾十年的忽蘭忽失溫之戰中,瓦刺三萬鐵騎的表現。、

說起來,也是相當之驚豔的。

他們是衝到了神機營陣前,才被柳升給打退的,在危機的時候,太宗皇帝親自上陣突擊,纔算是大敗瓦刺。

即便是例數太宗皇帝平生惡戰,忽蘭忽失溫,也能與靖難時期幾次惡戰相比。

說起來瓦刺鐵騎,並不是後世所想象的那一種鐵皮罐頭,他們雖然人馬都披甲的,但是馬兒的甲冑不過是皮甲而已。

至於瓦刺騎兵甲冑的樣式,就雜亂多了。

有元代流傳下來的甲冑,有西域流傳過來的甲冑,又瓦刺自己打造的甲冑,還有從明軍那麼走私過來的甲冑。

甚至很多甲冑是個人打造的,一樣的樣式,也是不一樣的區別。

而且甲冑在草原之上,不,不僅僅是草原之上,即便是邊牆之外,都是非常重要的財產,甚至可以說是父子相承的傳家寶。

否則老奴起兵的十三副鐵甲,是怎麼來的,大多祖傳的。

只是在視覺效果之上,沒有人注意這一點點區別。

雖然瓦刺騎兵並不是全身重甲,人馬負重也有好幾十斤,他們雖然多用良馬,在負重上要比大明好上不少。

但是他們依舊不會像輕騎兵一下,急速奔馳,而是緩慢的縱馬,用近乎踱步的方式一點點的靠近明軍。

成國公說道:“武進侯朱冕,西寧侯宋瑛。”

“末將在。”兩人齊聲出列說道。

成國公戰在貓兒莊的城牆之上,揚起馬鞭一指瓦刺的鐵騎,說道:“讓天下人看看,是瓦刺鐵騎厲害,還是我大明鐵騎厲害?”

“是。”

隨即大隊明軍從中間列開,無數甲騎出陣。

比起瓦刺的鐵騎,大明鐵騎甲冑要比瓦刺好太多了,大多都是一個樣式,根據將官的品質不同,而有不同的甲冑。

在陽光之下,金光閃閃的。

所有甲騎清一色都拎着長槍,這就是太祖皇帝在江南就開始強調的,“拼得了鐵槍”,因爲江南少馬,太祖皇帝那個時候,大明騎兵數量稀少,從來是集中使用,而且尋常士卒是沒有資格進入騎兵的。

只有在馬上能“拼的了鐵槍”的好兒郎,才能入騎兵之中。

太祖皇帝在聖旨之中有詳細標準,因爲太祖皇帝自詡也是能“拼得了鐵槍。”

這個標準就繼承下來了。

五軍營正是太宗皇帝編選天下衛所精銳,談不上萬裡挑一,但也是精中選精。

雙方對衝,雖然比不上南北朝的具甲騎兵的威力,但是也是少見的。畢竟沒有強悍的國力是完不起重甲的。

似乎,一時間天地都靜止了。

太陽似乎好奇着數十萬的舉動,停滯在天空之上,忘記了自己要往西走。陽光就好像是他的目光一般,赤裸裸的燒烤着大地。

不管是瓦刺人還是明軍,此刻都額頭冒汗,特別是重甲騎兵們,他披着幾十斤的重甲,即便裡面墊了一層絲綢內衣。

依舊覺得外面的鐵甲此刻並不是冰涼的感覺,而是火燙的好像是烙鐵一般。

更不要大戰在即,每一個都在緊張,汗如雨下,自不必言。

從客觀上來,而今的陽光是利於明軍的。

畢竟明軍固然也怕熱,但是漠北瓦刺,比北京人更怕熱。

雙方距離一點點的拉進。

武進伯朱冕忽然從腰間拿起水囊,仰天一口氣喝光了,不知道喝得是水,還是酒,隨即將水囊砸在馬下,說道:“兒郎們,跟我殺。”

隨即所有重甲騎兵都將水囊喝完,縱馬如飛,向前面飛奔而去。

瓦刺騎兵一瞬間也加速起來。

重重的馬蹄之聲,震動了整個天地,一層層煙塵,就好像是霧氣一般,遮住了後面人的眼睛。

似乎僅僅是眨了一下眼,雙方就死死的撞在一起。

一時間火光迸射,不少明軍騎兵打響了三眼火銃。

雖然三眼火銃並不是什麼太好的火器,但是在這一刻,還是爆發出自己的威力。火銃最大特點,就是破甲。

這鐵甲如果用弓箭來射,恐怕二十步之內,未必能夠一擊必殺。

但是隻要被火銃打中,即便打不破甲冑,裡面的人也受不了了。

所以,忽蘭忽失溫之戰中,連明軍騎兵都有一點招架不住的瓦刺鐵騎,在大明神機營之前折戟沉沙。

而今也是如此。

火器在騎兵作戰之中運用,將重甲騎兵送進了墳墓,而今的重甲對決,已經是黃昏的絕唱了。

不過是因爲騎兵火器運用上的不方便,才讓重甲騎兵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就好像是着三眼火銃一樣,說是能打三下,但是很多騎兵都是拿他們當一次性武器,打完就扔。

這也是朱祁鎮培養出來的財大氣粗,否則他們是萬萬不敢這樣的。

一輪火銃之後,就是長槍與彎刀之間的對決了。

瓦刺騎兵長期與西域各部作戰,在很多方面上吸取了各部落特點,所以他們的武器各異,多數用刀。

因爲瓦刺沒有能力爲下面的軍隊統一制式武器,所以,他們的武器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自己選擇的。

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一般是下面人怎麼用的方便怎麼來,是狼牙棒,連枷,等等奇形怪狀的武器都用。

但是明軍騎兵是清一色的長槍。

長槍在各種武器之中破甲能力還是不錯的,一槍紮下去,一般都能重甲上扎出一個窟窿來。

在兩軍合圍之下,雙方一部已經殺的難解難分了。

也先似乎沉不住氣了,一聲令下,大隊騎兵如排山倒海一般的砸了下來。成國公毫不示弱,除卻剛剛退下來的三千營之外,將生力軍全部砸了下來。

成國公站在貓兒莊城頭之上。

此刻不過三丈的貓兒莊城頭,成爲戰場的制高點,成國公雙眉緊鎖,死死看這戰場之上的風吹草動。

成國公心臟在劇烈的跳動。心中暗道:“瓦刺果然是勁敵,不好對付,萬萬沒有想到回打成這個樣子。”

僅僅這一片戰場之上,雙方投入的軍隊數量已經超過十五萬了,成國公朱勇發現自己已經完全的失去了對戰場的控制。

如果是步陣還好一點,步陣一般移動緩慢。成國公朱勇還能鎮的住場面。

但是這些騎兵都在迅速的衝擊,轉向,戰鬥,分離,甚至混戰廝殺,一面將旗有如走馬燈一般在迅速的轉動。

這樣急速變化的情況,已經超出了成國公朱勇的指揮能力。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英國公張輔對成國公朱勇的擔心,是成立的。

成國公朱勇恐怕不具備十萬人的戰場指揮能力。

不過,成國公朱勇畢竟是宿將,在他發現已經不能有效指揮的時候。立即發現也先也面對同樣一個問題。

那就是也先能控制住這樣的混亂的場面嗎?

在成國公看來,也先也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成國公要做的就是比也先更能撐下去,他首先召集起來唯一預備隊,也就是吳家兄弟手中的三千營。讓他們隨時準備出戰,然後下令各自爲戰。敢後撤過貓兒莊者,立斬之。

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
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