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暗潮

第五十九章暗潮

周忱分明感覺到了朱祁鎮一邊善財難捨,是不捨得金銀礦上的收入。一面又不想讓繼續採礦上的情弊。

這個辦法很不好辦。

可以說,天高皇帝遠,這些礦場大多數是在深山老林之中,死幾個人,根本就沒有人知道。

即便放在現在還有黑煤礦。

在這個時代,礦監直通宮內,很多事情地方官根本不敢過問。

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再好的政策,都不能保證實行下去。

對很多太監來說,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能來錢,就是好辦法,他們可不在乎這錢上面有沒有帶着血。

這種權力制衡的失衡,讓所有辦法都不是辦法。

周忱小心翼翼的說道:“臣以爲,礦場之事,關係地方治安,當在當地設一縣丞,專門掌管礦場。”

朱祁鎮聽了,自然懂周忱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就是將礦場交給地方系統。

這個辦法好不好?

朱祁鎮並不認爲多好。

首先礦場轉交給地方了,地方官員的德行就能保證嗎?

最重要的是,礦場到了地方系統,礦場上交的金銀恐怕是要先走一趟戶部,再能進入大內了。

尋常時候,這事情並沒有問題。

但是到了某些時候,卻未必了。

還真有大臣敢挪用大內的錢,永遠不要低估這些文官的膽色。

而且朱祁鎮對礦場的產出還是基於厚望的,畢竟東北可是有很多金礦的。朱祁鎮不知道這些金礦在什麼地方,但是想來隨着大量百姓進入東北,這些金礦自然也會發現,再加上發展工業,需要大量的礦產。

朱祁鎮總不能放棄所有的礦產的控制權。將這些權力都轉交給地方政府代爲實行吧。

且不說文官集團野心,單單說一點,朱祁鎮行要推行什麼改革,就必須通過文官集團。這太不方便了。

而且礦監是這樣的?

宮中所掌管的各種廠,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其中情弊多少?

朱祁鎮對將各種廠礦集中起來,組建一個專門負責的衙門。越發迫切起來。

朱祁鎮心思盤旋不定,口中依然不鹹不淡的問道:“還有。”

周忱心中一直想着彈劾他的事情,哪裡想了那麼多。只是朱祁鎮說了還用,那就一定會有,周忱說道:“以臣之間,當設立礦籍,將礦場附近百姓納入礦籍之中,免其其他賦稅,專司採礦,每人設定額,高出定額之外,朝廷花錢採買。”

朱祁鎮聽這個模式很熟悉,就是竈戶的模式。

其實這個模式並非是竈戶的模式,也是匠戶的模式,大明設匠籍,工匠都要來北京服役,朝廷給微博的工錢,給材料錢。

到了大明後期,朝廷給的錢往往不夠,匠戶不得不賣兒賣女往裡面填坑,也填不平,故而大明火器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祁鎮自然不肯這樣的。

在朱祁鎮看來,建立戶籍檔案是對的,但是劃分太細了,就不對了。

什麼軍籍,民籍,尚能理解,但是什麼樂籍,賤籍,匠籍,陰陽人,等等。太祖皇帝想讓下面百姓世世代代子承父業,簡直是不人道了極點。

朱祁鎮現在沒有能力廢除倒也罷了,難道還要再加上一個。

朱祁鎮承認周忱的辦法,或許能降低百姓負擔,但卻不是他想要的。

既然周忱的辦法,朱祁鎮不滿意,朱祁鎮只能按自己的想法來了。他心中暗道:“這一次劉定之只需在福建立一下功勞,回來之後,朕就讓他成爲少府丞。”

周忱早已忍不住了,說道:“陛下,臣有下情上秉。”

朱祁鎮說道:“說。”

周忱說道:“都察院那邊,已經有人聯名上奏,彈劾臣導君向惡,並橫徵暴斂,以至於福建民變。”

朱祁鎮聽了,第一個感覺就是這一件事情,不是衝周忱去的,而是衝他來的。

周忱僅僅是一個辦事的人。

真正主導這些政策的人,就是他朱祁鎮。

朱祁鎮登基以來,一直在財政上想辦法開源。在朱祁鎮努力下,朝廷財政收入,二千三百萬石糧食,一千二三百萬兩白銀,整整超過宣德年間近一千萬兩。

有這一千萬兩能夠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這種財政政策,其實已經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倒是朱祁鎮在覈心層,以瓦刺的威脅爲例,反而讓核心層支持朱祁鎮。

畢竟楊溥這老臣,都是打過仗的。知道打仗的時候,即便是金山銀山都要打空的。

即便不是衝他來的,朱祁鎮也要保住周忱。

因爲周忱的能力,讓朱祁鎮根本離不開他。

雖然周忱在鹽稅上的能力,讓朱祁鎮刮目相看。但是真正讓朱祁鎮感到驚歎的,乃是周忱在廢除寶鈔,建立起銀本位的制度。

這一件事情,根本沒有一點波瀾。完美是平穩過度。

而且寶鈔雖然而今是廢紙一張,但是寶鈔之前,卻是大明的法定貨幣。

其實寶鈔在洪武年間,還是很值錢的,在永樂前期有一定的貶值,但是還是能用,真正讓他不能用的,就是永樂北伐帶來天文數字的開支。

朝廷當時的賦稅,根本不能抵消開支。

當時財政上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寶鈔了,於是濫發寶鈔,倒是發了多少,朱祁鎮都查不住具體數據了,反正是很多很多。

很多人都以爲寶鈔貶值,是因爲朝廷只會放,不會收,但是實際上整個宣德年間,朝廷一直在回收寶鈔,想要挽回寶鈔幣值。

只是信用一旦破產,就不可挽回了。

在周忱做這一件事情之前,朱祁鎮並不覺得有多重用,不過周忱乃是戶部尚書,在這個位置上的大臣,朱祁鎮也不可能讓他們完全聽話。也不用他們完全聽話。

只有奴才才完全聽話。

周忱有這想法,朱祁鎮也沒有看到弊端,那麼他做爲戶部尚書想做,朱祁鎮還能攔着不成。

只有做完之後,朱祁鎮才發現。

沒有一個完善的財政體系,不管是糧食還是銀兩調動起來,都是廢立了。周忱所做的不僅僅是廢除寶鈔,而是讓銀兩銀元代替寶鈔爲法定貨幣,重建一套財政體系。

有了這一套財政體系,後來大明賦稅的高速增長,才成爲可能。

這樣的人才,朱祁鎮豈能讓下面人一些言語給給毀了。

朱祁鎮淡淡說道:“朕知道了,而今還不到十五開衙的時候,卿回去且休息幾天,等開衙的時候,朕定然會給你一個交代的。”

周忱聽了朱祁鎮這一句話,算是放下心來,立即向朱祁鎮行禮說道:“臣謝主隆恩。”

朱祁鎮送走了周忱。

說實話,朱祁鎮對一些御史言官,很是反感。覺得這些人指手畫腳感到厭煩之極,他有意藉此機會清理一下。

但是一想到而今的內憂外患,瓦刺咄咄逼人,兀良哈已經正式依附於瓦刺了。而福建這邊又出了這等事情。

一下子讓朱祁鎮對地方吏治的所有信任破滅了。

明年將各地外派的各省巡撫,監察地方官員,少不了都察院出力,真將他們給掃一遍,恐怕新上任的就不敢言了。

朱祁鎮想來想,還是親手寫了一張紙條,讓人送給了楊溥。

最近朝廷大事連連,一個案子接着一個案子,朱祁鎮不想讓朝廷出現大變動,想來楊溥也是不想的。

楊溥出馬,這一件事情自然是消失在無聲無息之中。

正月十五開衙之後,彷彿之前所有的串聯都不存在一般。只是這樣做,僅僅是矛盾暫時按捺住了,今後遲早會爆發出來的。

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
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