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

第一百五十七章方瑾與石亨的爭執

所以這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如果如郭登那樣,悄無聲息將事情辦了,雖然很多人都懷疑郭登斬首三十萬是殺俘,甚至朱祁鎮也知道其中有殺俘

但是爲了朝廷的臉面,這事情還要壓下去。

而石亨做的什麼事情,幾乎是當着這麼多人 宣佈要屠城。讓方瑾不得不趕緊過來,這事情好好善後。

否則幾乎是當衆不給皇帝面子。

石亨冷笑一聲,說道:“有什麼不好交代的,爲將之人,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我們來西域做什麼,要將此地納入大明版圖之中。而今西域終於瓦刺的人都在亦力把裡之中,此刻一刀殺了,豈不永絕後患。”

方瑾一時間,也有一些猶豫。

方瑾之所以趕過來,其中就是他擔負着朱祁鎮的秘密使命。

這個秘密使命就是在關鍵時候制止石亨的某些出格舉動。

這就要說明,朱祁鎮對西域這一場戰事的定義。

這是一場有限戰爭,並沒有一戰而定西域,或者說清空西北方向的威脅。

倒不是朱祁鎮不想,而是這一場戰事的發動,更多是基於政治原因,而不是軍事原因,總體上來說,大明對這一場大戰準備的並不是太充分的。

一旦戰事長期化,就不大好辦了。

所以,朱祁鎮需要的是一場短促快速的勝利,在領土之上也沒有什麼要求,想來以瓦刺的實力,與西域的廣大,明軍如果不能佔據幾處要地,根本就不可能。

只是,戰爭的發展與朱祁鎮預料差太多了。

這哪裡是一場大戰,根本就是一場武裝遊行,也就是亦力把裡打了一場惡戰,但是真正傷了元氣的是,天山以北的部落,不管是投降大明的,還是依附瓦刺的。

此刻方瑾回想,忽然覺得石亨是不是故意的。

故意消弱西域本土的實力。

之前說過,瓦刺對西域的統治,不能視做大明這樣的統治模式。

而是一個部落大聯盟。

瓦刺不過是這個部落大聯盟的主持者而已。

也就是說,即便瓦刺撤出,當地也是有很多部落,這些部落多則數萬,少則數千,星羅密佈在西域這片土地之上。

他們固然不會完全忠誠於瓦刺,但是又怎麼可能完全的忠於大明。

而這二十五萬精騎,幾乎是大明騎兵的全部了。

這些騎兵是決計不可能長期在西域滯留的。不先清理一下,怎麼好讓人進駐。

就在方瑾細細思索的時候,卻聽見前面一聲聲高呼之聲,卻見幾個將領衝了上來,將一個人頭捧在石亨馬前。

石亨有馬鞭一挑首級的下巴。說道:“他是誰?”

“乃是也先之弟,阿次帖木兒之叔。瓦刺的二號人物。”

石亨大笑一聲,說道:“傳首京師報捷。就讓你們去。”

“是。”下面幾個小將頓時高興無比。

看似石亨沒有給他們獎賞,但其實已經將最高的獎賞給了他們。

將這個人頭送到京師,可是一個美差,雖然路途遙遠,但是一般來說,前線報捷的人員都會被有司善待。

甚至如果功勞很高的話,很可能百皇帝接見。

更不要說,石亨根本沒有賞賜他。

他這是將這個賞賜的權力讓給了皇帝。

只要讓皇帝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也算是簡在帝心了。

石亨安置了有功之臣,冷冷一笑說道:“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吧,我三日之後,再入城。”

命令傳下去,軍中頓時歡聲雷動。

屠城對於被屠殺一邊,來說自然是殘酷無比。但是對於施暴者來說,卻是一個大美事,在城池之中,只需看重了,就可以帶回去,不管是金銀器物,還有女子錢帛。

總之,只要沒有同伴與他們搶。

這些東西都是他們的。

方瑾說道:“國公,須注意國家顏面,不如,臣派人入城,不取纖毫,只是申明,不許殺人,西域新定,人煙稀少,即便國公要重建此城,也需要不少勞力。”

方瑾也知道,什麼是軍心難違。

大部分明軍都貪圖這一城的財富而躍躍欲試,方瑾如果真阻止了。恐慌要得罪了全軍上上下下了。

方瑾只能順水推舟。他這樣辦就不容易得罪人了。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死嗜殺之人。明軍大多數人都是求財,而不是要殺人的,畢竟而今在城池之中殺人,又算不得首級功。

既然上官要奴隸,他們自然會手下留情。

只是亦力把裡城中所能搶到的,都是正這些百姓,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積蓄,乃至與妻子與女兒,哪裡有那麼容易放手。

想來即便方瑾這樣做了,也少不了殺戮

石亨沉吟片刻,覺得後背隱隱發疼,說道:“好,就聽你的了。”

方瑾立即答應,將自己的親兵派入城中維持秩序。雖然方瑾極力督促,但是效果並不明顯。

但是方瑾算是將這一件事情圓過去,也不過是縱兵劫掠,而不是屠城,這是兩個罪名。

只是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因爲這一件結束而結束。

三日之後。

石亨這才進城。

城中的屍首都已經被清理過一遍了,但是依舊大片大片的血跡,宣告戰爭的殘酷,甚至可以說,城池還是那一個城池,但是在城中的人卻換了一批人。

石亨巡視過這裡,立即決定在這修建城池。

因爲這裡後世的伊犁。

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重心所在。石亨檢查周圍的山川河流,土地生產,更是看重了。

特別是伊犁還存留一些耕地,也就說明這裡能夠種地,這纔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只是很快傳開的消息,讓方瑾與石亨之間產生了激烈的分歧。

卻是這個時候,他們才完整了掌握了瓦刺主力的動向。

不要覺得,這不可能。

以古代的交通環境,再加上瓦刺有意封鎖消息,一年前的消息,到而今才傳入大明耳朵裡面,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效率。

阿次帖木兒在這個情況下,西滅察合臺汗國,擴土萬里,讓石亨與方瑾都高看了阿次帖木兒一眼。

只是石亨卻在其中看到機會,說道:“阿次帖木兒方得新地,民不附地不熟,此刻大軍一擊,阿次帖木兒必不能支撐。”

“正當起大兵西進,掃趟餘孽,雪君父之恥。”

方瑾很乾脆的說道:“不行,後勤輜重已經不足了,雖然算算時間,第一批輜重而今大概已經到了哈密。”

“但是西北殘破,一時間能夠支援西域多少糧食也不好說。不是今年,就是明年,我們必須從西域撤出大部。”

“就食於東。”

“所以西征數千裡,糧草根本不夠。”

石亨說道:“用兵之道,上上在於就食於敵,我等有盛兵二十萬,還怕沒有糧食嗎?”

方瑾說道:“國公到了這個地步,又何必畫蛇添足了。”

方瑾雖然在心中是遵守朱祁鎮的密詔,控制這一次大戰的規模。但是口中卻不能這樣說。

而且現在,石亨與方瑾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也就是說石亨是北路軍的主將,方瑾是南路軍的主將。

雙方彼此之間並沒有管轄權。

這都不是朱祁鎮不知道事權要專一,一來這一方是石亨這邊的人,另外一方面是楊洪這邊的人。

雙方彼此之間矛盾不淺,楊洪是決計不願意讓石亨成爲主將的,而方瑾的資歷上還欠石亨不少,自然也不能跨過石亨,成爲石亨頂頭上司。

當然了,也與西域的軍事地理有關係。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