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

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

雖然明軍有很多遠程火力的優勢,但是客家土堡,就是一個塢堡,想要拔下來也不是太容易的。

一陣陣火炮將瑤民壓制着擡不起頭來,隨即明軍登城,雙方陷入肉搏戰之中。

一般來說,仗打到了這個地步,一方士氣崩潰,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在這裡卻不是這樣。

在明軍心中大概覺得他們已經夠寬宏大量,但是在瑤民心中,大明政府的信用早就破產了。他們對大明政府任何話,是一個字都不信。

所以這一場廝殺,一直持續到日落之後,明軍前後投入一兩千人,而瑤民這邊,也不過兩千人上下,卻是老弱婦孺男女老少都算上去了。

他們幾乎每一個婦孺都會持刀上陣。

等明軍終於轟開寨門的時候,卻是寨子裡面的壯丁幾乎死絕的時候。

最後幾個人再勸侯大苟快走,寨子裡面還是有幾條暗道的,侯大苟搖搖頭說道:“官府這一次大動干戈,如果沒有收穫,是不會放棄的。”

“讓孩子們快走,我來應對他們。”

侯大苟要讓自己的人頭當成官府的收穫,想來官府得了匪首,自然不會窮追了。而大藤峽深山之中,有很多地方是漢人決計不會去的地方。

官府最後還是要離開這裡。

到時候這些瑤民最後還是會成長起來的,就好像他也是顧興祖屠刀之下逃走的。

這似乎是一個輪迴。

侯大苟將最好幾十個小孩子送進密道之中,雙手拿着一把大刀,大聲喊道:“我是侯大苟,誰來殺我?”

侯大苟這個名字,立即刺激了明軍不知道多少人神經。

這可是首功。

頓時有無數明軍撲了上來,侯大苟也老了,不負當年之勇,不過幾個回合,就被按在身下。

不過,即便這樣,侯大苟還是有自殺的能力的。

只是他不能自殺。

他很擔心,他死了卻沒有人認出他來。

這一點擔心並不稀奇,因爲大明就做過這樣的事情。唯有報上名號,讓官府嚴明正身之後才能死。

說起來諷刺,但是有時候就是這樣。

唯恐送死送的不妥帖。

很快侯大苟就被壓制去見董興。

董興也是大喜過望。

在他看來,這是雙喜臨門,一方面他得了護送太子的差事,只要做的好,就能在太子那邊留名了。

另外一方面,這一開戰就得了頭彩。

誠然,董興也知道他攻的地方,乃是侯家的地盤,但是是侯家的地盤,與抓住侯大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他歡喜之餘,立即將侯大苟送到了朱見濬身前邀功。

雖然朱見濬說過不干預這一場戰事。但是隻要太子記住他董某人的名字,就是再好不過了。

朱見濬也萬萬沒有想到,打得這麼順利,幾乎是轉眼之間,匪首就被擒了。

朱見濬一時間好奇心大勝,決定審一下這個侯大苟。

於是在剛剛修建好的營地之中,朱見濬坐在正位之中,十幾個甲士環視,侯大苟被重重的砸在地面之上,有人從後面一腳踹在他的後腿彎上,他只能踉蹌的跪在地面之上。

朱見濬沒有直接問話,而是于冕在一次厲聲問道:“大膽賊人,因何而反?”

侯大苟聽人如此問,忽然有一種很好像的感覺,微微擡頭看了一眼,語氣之中帶着幾分輕蔑說道:“問我爲何而反,何不問大明是如何對待瑤民的?”

“我們瑤民連進城都不能,不管賣什麼東西,都會被奸商層層加價,一家人一年之所獲,還不能賣一點鹽,至於漢人更是沒有將我們瑤人當做人看,西面的郎人來打我們,我們打贏,結果說我們造反。官府就要圍剿。”

“我們打贏幾場,結果官府說要招撫。”

“我永遠忘不記那一天,三十年前,整個寨子歡天喜地,說是朝廷招撫,我家之後也是土司了,成爲土司之後,進城賣鹽巴鐵器,就能與漢人一個價錢了。”

“阿爸帶着寨子裡的勇士都去見漢人的將軍了,還將寨子裡面的金啊,銀啊,玉啊,全部帶走了,要給那位將軍上貢。”

“結果他們再也沒有回來?”

“我侯家一輩壯丁,全部葬送了。漢人就是如此卑鄙無恥。我今日落到如此下場,無怨無悔,只恨不能多殺幾個漢人。”

這是侯大苟心中永遠的痛,此刻他也沒有想活下來,自然是大聲喝罵不已。

朱見濬聽了這些,卻是萬萬沒有想到的這一件事情。

朱見濬轉過來問張懋說道:“他說的是誰?”

張懋畢竟是張輔之後,對軍中事務門清的很,低聲說道熬:“前鎮遠侯顧興祖。”

朱見濬說道:“顧興祖該死。”

當然了,顧興祖已經死了。朱見濬恨不得將顧興祖復起於地下,然後再殺一次。大明軍紀本來就不是太行。

殺降的事情也多,比如石亨,他殺降的數目,決計不比顧興祖少,但是顧興祖鬧出這麼大的後遺症,以至於韓雍不知道多少次招撫,都只能得到一些小魚小蝦的帶-路黨。

更不要說,瑤民與附近百姓因此而死的人。

在朱見濬看來,這些人都是大明子民,看着這一路慘狀,他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氣,此刻都發泄在顧興祖身上了。

朱見濬說道:“侯大苟,你想不想活?”

侯大苟冷笑一聲,說道:“不想,只求速死。”

朱見濬一時間被噎住了。他說道:“我乃大明太子,我答應你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了,當初騙你們的將軍,而今已經被處死了。你不爲自己想想,也爲山中百姓想想。不妨告訴你,朝廷動用二十萬大軍,五路進山,你遇見的僅僅是一路,這一戰,你們必敗,但是敗了之後,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卻要看你們怎麼選擇了。”

侯大苟只是說道:“死的好。死的好。”對朱見濬其他話,似乎什麼都沒有聽進去。

不過朱見濬也不算騙他,雖然顧興祖不是因爲殺降之事處死,而是因爲貓兒莊之戰棄軍而逃被處死的。

朱見濬還想再勸,于冕說道:“殿下,而今多說無益,不妨等大戰之後才說。”

朱見濬會意,這樣的事情,並不是他一言能決的,他僅僅是來觀戰的,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當地官員處置事務。

當然了,發揮影響力卻是可以的。

這都需要一個過程。

朱見濬一揮手說道:“將他壓下去,好生看壓。不得有誤,孤要他活着。”

左右立即答應一聲,將侯大苟給壓了下去。

朱見濬坐到椅子上,忍不住再次罵道:“顧興祖該死之極。”如果顧興祖當初處置妥當,何至於而今大動干戈數年不止。

朱見濬越想越惱怒,只是他聽到的僅僅是侯大苟的一面之辭而已。其中內情決計不是簡簡單單顧興祖貪功殺降那麼簡單。

侯大苟被壓出大帳之轟,單獨安排一個小木屋看押。在四下無人的情況下,侯大苟心中複雜的情緒才從他目光之中表露出來。

他恨不恨大明,自然是恨的,如果可以殺光大明人,他也不會手軟的。但是他領袖瑤民這麼多年,自然還是有幾分眼光。

他清晰的知道,瑤民與大明的體量完全不一樣,不管是瑤民在戰場之上發揮多好,結果也不會改變的。

他其實也有心與大明和解,就是基於現實情況,仇恨固然重要,但是仇恨不能當飯吃。

但雙方如此深仇大恨,不說內部反對和解的人,單單是建立互信都不可能。

而今這位,能做到這一點嗎?

侯大苟也不知道。

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
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