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

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

朱祁鎮既然與李賢說好了。通政司很快就開始辦了。

三元及第商輅,辦事能力也是相當強的。被朱祁鎮一點,就立即將所有事情給完善了。

此刻,整個報紙的體系也慢慢構成了。

最高級別的是錦衣衛每日發該內閣與朱祁鎮的情報通報。甚至是手抄本。大體將各地發生的一些事情,彙總在一起報告給內閣。只允許在文淵閣讀,不允許帶出文淵閣。

錦衣衛在六部各衙門都有坐探,這都是一種制度了。

只是這前這種情報彙報,卻沒有制度化,甚至皇帝本人也沒有專門要錦衣衛上報這種情報彙編,也是朱祁鎮登基以來形成的習慣。

每日一份。不過朱祁鎮這邊的要比內閣的厚上一點。

最少內閣各位是不會在情報之中看到自己的動向的。

至於一直髮行的邸報,被朱祁鎮限定爲內參一類,也沒有怎麼動,還是十日一刊。頒發天下。

至於爲了這一次讓百官關於上奏,

朱祁鎮就讓商輅新開的報紙。這個報紙,朱祁鎮親自題字爲明報。

不過說起來是報紙,但是更類似於月刊。

主要是交通的問題。

如果說,內參的內容,是要從京師發到地方之後,就可以了。但是這份明報,卻要讓地方上有反饋。

否則就是在京師這邊自說自話了。

當然了,朱祁鎮也明白,其實這一場爭論的焦點,依然是在京師,其他各地官員一來沒有京師多,二來,也未必能夠敏感的感受到京師的政治動向。自然是看得多,寫得少。

不過,即便如此,朱祁鎮也不能讓地方上的官員沒有發生的餘地。

將來會因爲各地交通便利,這個明報的發行時間,從一個月,漸漸縮短了。

在創報刊上,朱祁鎮還發表了文章。

當然了,朱祁鎮的文章自然不是自己寫的,而是商輅代筆,就好像是詔書一般。主要內容是解釋明報的內容。

首先確定,明報廣發天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購買。沒有限制。

其次,說明明報的作用,是溝通上下。

凡是有不平之事,皆可通過驛站傳遞到京師,天下百姓都有資格投稿。明報之中會有選擇的刊登,便於下情上達,讓貪官污吏,不可能一手遮天。

再有,就是宣佈各項政策,讓天下百姓皆明朝廷之意。

如是等等。

這一篇文章之後,就是大明律修訂的問題,這也是商輅所寫,按照朱祁鎮的意思,有很明顯的傾向性。

將大明律流傳到而今的種種不便,都寫了出來,暗示要修訂的大明律。特別就此事徵求天下百官的意見。

當然了,明報之上,不僅僅有商輅的文章,還有內閣大臣王文的文章,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員文章。

已經朱祁鎮覺得有爭論的奏摺,總之洋洋灑灑好幾十頁。

朱祁鎮還是比較滿意的。

朱祁鎮說道:“弘載。”

商輅立即說道:“臣在。”

其實說起來,商輅要比朱祁鎮大上十幾歲,但是在朱祁鎮心中卻覺得商輅是晚輩,對他的稱呼,與其他老臣不同。

朱祁鎮說道:“朕的意思,你也明白了,今後通政司乃是朝廷最重要的喉舌了。你要爲朕管好了。”

商輅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沒有明說,但是他知道以爲商輅的智慧,自然能夠理解清楚了。隨即又說道:“其中分寸也要拿捏好,不要讓有些人以爲朕不讓他們說話。”

商輅感覺到了一些壓力。

這就是明顯既要得了實惠,又要立牌坊。

在這關於大明律修訂與否的討論之中,商輅既要拉偏架,保證討論的主旨不脫離控制,又要保證不讓人看出端倪。

要勝利的漂漂亮亮的。

其中自然有難度,不過商輅對玩筆桿子還是有些信心的,說道:“請陛下放心。”

朱祁鎮又捏了一下樣報,說道:“這一份賣多少錢?”

商輅說道:“還沒有定價,卻要少府那邊確定成本之後再定價。”

朱祁鎮也知道大內本來就是印刷作坊,之前朱祁鎮所印的《大藏經》《正統道藏》等等大塊頭,都是由大內經廠做的。

即便是劃到少府之後,劉定之將很多小作坊都發賣出去了,但是經廠依舊沒有動,畢竟不說大內,朝廷都有很多印書的任務。

特別是朱祁鎮推進了銅活字之後,天下更是掀起了一個收藏大內本的高潮。經廠也多印佛經,無他,這東西賣得最好。也算是一個盈利單位。

朱祁鎮說道:“十文。虧的由內府補貼。”

朱祁鎮不是不知道民間疾苦的,大明書價較前代低了不少。那些宋刻本,或者各種精裝稀有的版本不說,一本書大抵在七十文到一兩錢之間。

而這明報一刊,銅板又是好紙。幾十篇文章政令,內容比一卷書相比不差多少。要知道古代一書籍字是比較大。一般沒有多少內容。

按照市場價的話,一錢銀子,或者更多一些,才行。

不過,朱祁鎮也知道印刷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了,而且經廠最大成本,反而是一整套銅活字,好幾萬兩之多。

其餘的成本就低多了。

而且朱祁鎮更看重是明報的影響力,爲了這影響力,虧本多銷,朱祁鎮也不在乎,如果真一刊銷售數百萬冊,估計就能回本了。

即便是補貼一點,也不過每年幾萬兩銀子,朱祁鎮砸的起。

商輅還能說什麼。只能說是。

商輅回去之後,於正統二十四年六月正是刊法第一期明報。這一分因陋就簡的報紙,最後發展成爲龐大的報業集團。卻是除卻朱祁鎮之外,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

石頭砸下去,到各地的反饋上來,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必然,不可能今日發出的信號,明日就有了反饋。

朱祁鎮就開始處理他一直掛心的徐州水利的問題。

王永和也不敢怠慢,將阮安也帶過來,拜見朱祁鎮。

阮安已經很老了。

白髮蒼蒼,手持一根柺杖。見了朱祁鎮就要行禮。

朱祁鎮立即上前幾步,攙扶住阮安,說道:“阮老何須如此?”

阮安說道:“陛下,禮不可廢。”

如今太監之中,得海內之望的人,只有阮安了。

阮安而今身上沒有任何官職,只掛了水利學院院長的職務,但是此刻誰也不敢將阮安當成一個太監來看。

不僅僅是阮安教出了數以百計的弟子,而且是阮安在水利上的成就,與個人道德品質。

阮安在水利上的成就,非常高。

他本來就是更擅長建築,但是多次治水之後,以及之前老臣不在了,阮安就是大明在水利方面最擅長的人了。

阮安也寫成一本書,總結了大明開國以來所有治水的辦法,並呈給了朱祁鎮。

朱祁鎮題名爲《大明水法》,成爲水利學院的教材,也同樣要求各地方官員必讀。當然了雖然這一本書是阮安寫出來的,但是這裡面的內容,卻並非都是阮安獨創的。

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
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