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

第一百四十二章政治改革的預想

朱祁鎮說道:“如此就給瓦刺一個面子,讓禮部與他們談吧。”

陳循說道:“陛下,哈密王,亦力把裡王,都已經派人來朝了。陛下可有什麼示下?”

朱祁鎮眼睛瞄了一眼陳循,心中感慨,覺得陳循對他的揣摩至深。既然瓦刺敗退到了西域,即便而今不能動兵,朱祁鎮也不會想讓瓦刺安安分分的休養生息,自然會給他們找些麻煩了。

這個麻煩從什麼地方來,自然是哈密王,亦力把裡這些西域土著部落了。

特別是哈密王與瓦刺之間恩怨情仇,可以厚厚寫一本傳記了。

而今哈密王是也先的外甥。

也正是如此,他才能成爲哈密王,但是這個哈密王決計沒有與瓦刺同坐一條沉船的意思。

至於亦力把裡。朱祁鎮當初就數次遣使與亦力把裡謀求聯合,但是當時亦力把裡的實力,根本不能撼動瓦刺大軍。

總就無疾而終了。

而這樣戰略環境,天崩地坼般的改變。這兩國意見,總是要有一點改變吧。

朱祁鎮說道:“先生當明我意,朕不希望西域只有一家勢力。”

陳循說道:“臣明白,會安排禮部去做的。”

朱祁鎮說道:“正好先生來了,朕也是一些話要與先生說的。”

陳循心中忽然有一種不大好的預感。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丘浚在西寧做的不錯,朕有意將丘浚調入京師重用。丘浚乃是你的門生,你覺得如何?”

陳循說道:“陛下說笑了,天下進士都是天子門生,豈能是老臣的門生。”陳循心中不住在轉,無數念頭紛雜。

有些事情做的說不的。

大明進士以鄉黨座師爲紐帶,彼此聯合,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卻沒有人敢在朱祁鎮面前承認。

陳循倒不是擔心這個。

畢竟,陳循跟隨朱祁鎮時間久了,也明白,當今這個皇帝或許不能說是一等一聰明,卻是一個相當務實的人。

很多事情都瞞不過他的。

而且如果他能處置的事情,皇帝決計不會放過,但是有些根深蒂固,不可輕易動搖的問題,皇帝也會學着看不見。

陳循他在想丘浚。

丘浚雖然是一科狀元,專司茶馬御史,坐鎮西寧,在西寧一地,他雖然不是知州,但是權力在知州之上。

就好像在揚州,巡鹽御史雖然不是地方官,但是揚州地方官又有誰看小看一眼?

但是這個官職放在西寧,是頂頂重要,放在陝西也是有權力的,但是放在天下,卻根本不值一提。

皇帝爲什麼偏偏要提起他了。

而且皇帝真的要欣賞提拔丘浚,根本不用詢問他,一封聖旨下來,內閣還能駁回不成。

陳循忽然想起了什麼?臉色微微一變,眼瞼微微一沉,心中暗道:“莫非------”

不過片刻之間,陳循已經理清楚的思路說道:“丘浚在西寧做事的確不錯。陛下看得上他,乃是他的服氣,卻不知道陛下準備讓他擔任什麼缺?”

朱祁鎮說道:“擔任什麼缺,你下去安排一下就行了,只是他當時殿試所寫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真國策也,朕思來想去,總是覺得看不明白,想讓他回京,開經筵。講講生聚之道。”

陳循臉色再也維持不住了。

陳循此刻如果還不清楚朱祁鎮說話的潛臺詞,那他就不配在大明首輔的位置上,做了這麼多年了。

朱祁鎮看似說一個簡單的官員調動。

其實說的是兩個字:“變法。”

朱祁鎮之所以看中丘浚,就是丘浚文章之中,能被朱祁鎮提煉出變法的思想。

朱祁鎮讓丘浚在身邊一段時間之內,就丘浚殿試的文章爲題目,多次與丘浚討論。在丘浚的文章之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君居聖人大寶之位,當體天地生生之大德,以育天地所生之人民,使之得所生聚,然後有以保守其莫大之位焉。然人之所以生,必有所以養而後可以聚之,又在乎生天下之財,使百物足以給其用,有以爲聚居衣食之資而無離散失所之患,則吾大寶之位可以長保而有之矣。然有財而不能理,則-民亦不得而有之。所謂理財者,制其田裡,教之樹畜,各有其有而不相侵奪,各用其用而無有虧欠,則財得其理而聚矣。”

看似這一段話,類似於道德文章,乃是正確的廢話。

但是在朱祁鎮看來,雖然並不完全,但卻也可以作爲變法的總綱之一。

在這一段話之中,朱祁鎮分析出幾個提綱。

第一,否定了天下財政有定數,不在官則在民。這一點是用來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赤幟。

第二,那就是提出積極的財政主張,就是人君,或者政府,必須用辦法養民,使之有所生聚。看似很簡單,其實如果發散開來,就是而今政府一定要保持就業率的政策延伸。

第三,就是否定了百姓求利是不對的理論,甚至以各有其有不相侵,朱祁鎮可以延伸出一部民法典來,專門處理一些商業上的糾紛。

如此一句一句一條一條。

都能給朱祁鎮發揮的餘地,而且很多地方與朱祁鎮之前的政策,也是暗合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是朱祁鎮登基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嗎?

在打敗瓦刺之前,朱祁鎮不敢深入大明體制的改革。

一切一切的改革都是爲了打敗瓦刺。

在大明百官之中,不過是因爲戰事的權宜之策而已。

而今瓦刺已經不是大明最大威脅了。

朱祁鎮的君權已經樹立了。

朱祁鎮忠於可以光明正大的推出自己的想法了。這是他一直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願望,也是一件比征伐瓦刺,列郡漠北更加重要的事情。

當然了,想要做一件事情,他還是要技巧的。

他首先要做的是,得到首輔的支持。

陳循未必理解朱祁鎮要做的事情,但是對朱祁鎮想要變法的事情,卻是最明白不過了,此刻陳循心中猛地生出一個念頭,那就是不如歸去。

陳循也貪戀權位,但是更明白自古以來變法從來是一件大事,是一件殘酷的政治紛爭的開始,而陳循在首輔這個位置上,躲無可躲,避無可避。

當四面八方之風,就內外夾擊之處。

一個不好,千載之下,就與王安石並列了。

要知道,王安石的評價是到了近現代才翻案了,再此之前,大部分古代史家都將王安石當成了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瞬間,他覺得首輔的位置,簡直滾燙的烙鐵。

而且他如果這個時候退下來,不管他在內閣首輔任上權力幾何,做過多少事,單單是在他任期之內,大明打出了燕然大捷,足夠他吹上一輩子牛了,後世也不得不將他列爲大明的名臣之列。

退一步名利雙收,進一步很可能四分五裂。裡外不是人。

一瞬間,陳循心中暗道:“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不過,他雖然這樣想,但是也不敢直接與皇帝頂,說道:“既然如此,就讓他入翰林院吧。”

朱祁鎮心中微微鬆了一口氣,心中暗道:“陳循果然聽話。”

朱祁鎮也知道這事關重大,有首輔的支持與沒有首輔的支持,推行起來,是完全不一樣的局面。見陳循如此聽話,說道:“如此甚好,這一次北伐大勝,先生主持內閣功勞之大,無人可比,只是朝廷法度,不好破壞,朕暫且爲先生計下,當先生致仕之時,必爲先生封爵,世襲枉顧,與我家共享富貴。”

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
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