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

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

“好,好,好。”朱祁鎮多年養氣功夫而今也鎖不住內心的歡喜。

多少年的努力一瞬間終於得到了回報。

朱祁鎮不知道多少個夜晚的殫精竭慮,總算是對瓦刺有一場決定性勝利。也讓朱祁鎮一直懸着的心也放下來了。

正統二十二年以來,朱祁鎮幾乎將一切事情都放緩,一心一意放在這一戰上面。

不得不說,似乎前幾年連連天災,這幾年老天爺想要回報一二。

今年的年景,雖然比不上去年,但是總體上來,不算是荒年。

唯有山東依舊天災連連,具體就是濟南,青州兗州徐州,鳳陽一帶。旱情嚴重,江南的天時也有一些不調。

但對此,朱祁鎮就非常滿意了。

也正是這年景不錯,才能讓朱祁鎮支撐十幾萬大軍北伐,雖然有些吃力,但並沒有是難事。

朱祁鎮之前佈置下的各種改革推進的也不錯。運河上的各稅卡,已經茶馬貿易的收益,能達到數百萬之多。

這也是朱祁鎮敢這麼大氣的原因。

不過,唯一讓朱祁鎮有些難受的事情,就是廣西的亂事。

雖然朱祁鎮看不得出來,韓雍是非常努力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有一點不管是錦衣衛,與東廠,乃至於韓雍自己在奏摺之中,或明示,或暗示的說明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廣西局面到了這個地步,乃是從洪武年間層層積弊累積而成。聚集不可能一戰而定,除非朝廷加大投入,否則廣西戰事的長期化,就已經成爲事實。

那麼韓雍多有小勝,但是總就不能安定大局。

不過,燕然大捷的消息傳來,朱祁鎮立即有了決斷。

也先之死,註定了今後數年之間,北方是打不起什麼大仗了。朝廷自然有人力物力投放在廣西了。朱祁鎮立即給韓雍批覆,鼓勵韓雍斷然處置。明年朝廷會調湖廣,雲貴軍隊入廣西。

處理了這一件事情之後,朱祁鎮才細細看了報捷文書。

只是他歡喜過後,細細看捷報。心中無數念頭涌了上來。

“這不對。”朱祁鎮心中暗道。

報捷文書寫的都很簡略,真正的詳細奏報都在後面。

但是即便是這報捷文書,朱祁鎮都能在字裡行間看出了其中的驚險,與朱祁鎮之前所想的完全不一樣。

朱祁鎮先反思自己。覺得自己的之前的判斷,是不是太保守了一點。

畢竟朱祁鎮對軍事不大瞭解,在制定戰略目標之上,自然是寧可從寬,也決計不好高騖遠,讓下面將士去做自己的做不到的事情。

在目標可以達成的情況之下,再放權給第一線將領。

但是石亨的興凱湖之戰,楊洪的台州之戰,已經現在燕然山大捷,都說明了這一點,他給前線佈置的目標,餘量太大了一點。

朱祁鎮承認這一點,同時也感覺石亨桀驁不馴。

但是等後面一封封奏報而來,有各級將領的,有斷事官的,有錦衣衛暗探,有東廠密諜的。朱祁鎮這才知道,石亨哪裡是桀驁不馴,簡直是放肆。

在朱祁鎮看來,石亨與楊洪之間的矛盾,根本就是石亨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這讓朱祁鎮萬萬不能忍受的。

楊洪所做所爲,都是按照自己的總戰略來的。石亨雖然有大勝,但是他對朱祁鎮戰略,已經軍隊組織的挑釁。讓朱祁鎮不能容忍。

特別是軍隊組織的破壞。

朱祁鎮想要的令行禁止的王者之軍,經制之軍,是以服從命令爲第一要旨的軍隊,而不是古代的軍閥,雖然能打的,但卻是驕兵悍將,一個不好就是不穩定因素。

甚至朱祁鎮可以容忍石亨對自己權威的侵犯,畢竟用才能的人都有各種脾氣,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這樣。

可朱祁鎮不能容易在這種軍隊建設的道路上走偏。

但是朱祁鎮隨即深吸一口氣,知道而今即便不能容忍,也是要容忍的。最少現在要容忍。

無他,這個時候不是處置石亨的時候。

時機不對。

別的不說,京師街頭巷尾,已經開始有人說書,說什麼?說《忠國公平北記》。

自然是胡編亂造,又夾雜一些神神鬼鬼的東西。

畢竟雖然,一封封奏疏傳到京師,但是大多都是一面之詞,具體徵戰經過,還要彙總各部將領之中,才能慢慢理清。

這些文檔雖然不能說是絕密。但是也不是這些街頭巷尾的說書人可以解除到的。

是這些人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自己搞出來。用現代的話就是蹭熱點。

連北京內外的小孩子們,一個個玩打仗遊戲的時候,都必有一個扮演忠國公,一個扮演也先。

順便一提,其實楊洪與石亨的奏摺之中,對也先之死,是用一種推測的語氣,不敢將這落實了。爲自己留有餘地。

但是傳到外面,卻被傳成石亨陣斬也先。

什麼叫做聲望正隆,什麼叫做如日中天。估計大明上一次有如此聲望的將領,就是英國公張輔了。

石亨與皇帝君臣之間種種,卻不是外人所能窺視的,當然了,有人能感覺的到。聰明人從不會多說。

朱祁鎮如果這個時候處置了石亨,一來傷將士之心。

石亨這個人,不管有多少錯處,能打仗,會打仗,能得將士之心,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石亨也不可能在燕然山之戰中,竟日鏖戰,死傷過半,軍中仍前仆後繼,至死方休。

如果明軍沒有這股韌勁,當日之戰,勝負還不知道是誰的。

如此大將,真是雙刃劍,用以對敵,有摧枯拉朽之感,但是卻也要提防傷了自己。

二來傷朱祁鎮的威望。

朱祁鎮御極二十多年,而今權威已經樹立起來了,但是朱祁鎮依舊是很愛惜羽毛。因爲每一分聲望,都是未來做事的籌碼。

百姓乃至於百官不會去想,他們只會看結果。

朱祁鎮不能容石亨,自然是大大減分項。

朱祁鎮來回踱步,猛地出了一口氣,心中暗道:“石亨啊石亨,我再讓一步,只是有些地方,是決計不能讓的,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不要逼我殺你。”

如此一來,有一件事情要提上議程了。

那就是北巡了。

出了石亨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更意思到軍隊之中或許有自己不想看見的變化。

於是朱祁鎮立即召見陳循,言明北巡之事。

陳循大吃一驚,說道:“陛下,既然大戰報捷,陛下又何必,遠涉風沙,去塞外之地。”

朱祁鎮說道:“談不上遠涉風沙,不過到大寧而已,將士們辛苦殺敵,我總不好安坐九重。”

陳循覺得禮數太重了,但是陳循畢竟不是前面幾位大臣,朱祁鎮既然這樣說了,他也不敢反駁,只是問道:“陛下北巡,京師的事情怎麼安排?”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讓李賢隨行,協助朕處理政務,各地政務大事內閣做主,內閣處理不好的發往行在即可。”

朱祁鎮說道:“太子也長大了,我令範弘教導太子監國便是了。”

朱祁鎮選李賢隨行,也是有原因的。

內閣之中,孟瑛,王驥都老了,陳循要掌總,不能離開,劉定之處理財政,更是關係用兵之重,自然不能離開。

江淵等人要協助陳循。

相比之下李賢就顯得年富力強,而且排名在後,可以跟隨朱祁鎮北上。

陳循說道:“臣遵旨,只是各種安排也需要一段時間,臣估計最少要一個月有餘。”

朱祁鎮不在意說道:“你去安排便是了。”

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
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