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

第九十三章當今日本

正統二十年,在風雪臨近尾聲。

徐有貞也從朝鮮頂風冒雪而來。

朱祁鎮命徐有貞越次覲見。

徐有貞將朝鮮的情況一一說明。

自然是報喜不報憂了。

其實,朝鮮不管怎麼說是一個大國,從南北朝之後,幾乎一直保持獨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滅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軍事上的征服因爲李瑈的問題,變得容易多了。

在政治上,被徐有貞下了狠手,而今看上去也風平浪靜,但是並不是說朝鮮人的抵抗意志就消失了。

在朝鮮北部,南部的山區之中,一直持續抵抗的,被徐有貞稱爲賊寇的人,是怎麼在艱難的自然條件之下堅持下來。

其中自然有人支持。

佔領朝鮮容易,但是滅朝鮮難。

當然了,並不是說,徐有貞做得不對,如果沒有徐有貞將朝鮮兩班貴族給成體系的消滅。而今的朝鮮決計不會這麼平靜。

但是,而今的朝鮮一直是存在隱患的。

這種隱患,除非等幾十年後,所有朝鮮人對朝鮮的記憶模糊了。

那個時候,新生代纔會自覺的從朝鮮人,變成了大明朝鮮省人。

很多時候,總是要時間來抹平的。

所以,京營曹義部五萬餘人,一直駐紮在漢城,雖然已經開始分批抽調回國,但是也增加相應的河北新兵。

也就是說,大明在朝鮮駐軍細細數來,大概有十幾萬之多,雖然衛所軍的戰鬥力不大行,但是管理治安還是可以的。

更不要說,朝鮮兩道也劃到了遼東省。

這種種暗流,有些徐有貞知道,有些徐有貞不知道。但是他在朱祁鎮面前決計是報喜不報憂的。

朱祁鎮也習慣將下面的好消息,打着折扣聽,將壞消息放大倍數聽。

至於該打幾折,或者放大幾倍,就要因人而異。

官員也有實誠人,不會注水,或者遮掩,但是這樣的人卻很少的。

朱祁鎮瞭解的朝鮮情況,乃是大明的所有情況,都是這樣的,看上去一片大好,花團錦簇,但是實際上,這這花團錦簇之下,有多少淤泥堆積,朱祁鎮卻不知道。

不過,朱祁鎮卻能做出一個初步的判斷。

朝鮮這三五年沒有什麼大事,大抵就能平安過度了。

畢竟這也不是後世,只有上層階級纔有國家之念,下面很多小老百姓,沒有那麼多的想法。

當然,在這樣大變革之中,無聲無息之間,朝鮮由世宗大王建立的後世所謂的韓文,被徐有貞順手給廢除了。

這樣的小事,徐有貞也沒有彙報。

確定了朝鮮的情況,朱祁鎮就將話題插入正題,說道:“日本的情況,你瞭解嗎?”

徐有貞心思百戰,在揣摩朱祁鎮的心思。

如果說徐有貞瞭解日本,這是說謊。

徐有貞雖然多次出入朝鮮,但是對日本的情況也是一知半解。他距離日本最近的一次,大概是乘船經過對馬海峽。

但是如果說,徐有貞對日本不瞭解的話,也是並不全面。

古代士大夫號稱不出門而曉天下大事,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並非完全虛構,但凡是志氣的人,都很注意平常信息的收集與彙總。

過一處問當地風土人情,地方掌故,臨一國見國家故事。爲一官理山河地勢。

這樣做的人有非常非常的多。

徐有貞人品手腕如何,是另外一件事情,但是他絕對是古代士大夫的精英人士,雖然沒有專注瞭解過日本情況,但是朝鮮與日本之間本就是鄰國,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牽扯的。

徐有貞在朝鮮下了大功夫,對日本一點都不瞭解,那也是不可能的。

他心中生出一個念頭,暗道:“難道陛下想對日本動武?”

此念一生,徐有貞立即決定暗自勸諫。他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自己,如果要對日本動武,那麼朝鮮定然是兵家重地,給朝鮮帶來極大負擔。

恐怕朝鮮而今的局面就維持不住了。

這是要壞事的。

而徐有貞也推測,皇帝想對日本動武,恐怕是想從日本搞出一筆錢來,但是在徐有貞看來,日本國看似很弱,其實不然,並不是很好對付的。

徐有貞說道:“臣對日本有一些瞭解,日本足利家秉持日本大權,日本似弱實強,不可輕圖,足利家族本身就是日本各地藩鎮聯合的產物,故而足利家的並不強盛,不過有數萬奉公衆而已,說起來,不敵曹將軍一軍。”

“然而弱的是足利家,而不是日本。”

“足利家族確立對日本的統治以來,百十年間,無一日之安枕,足利家架空公卿,大權獨立,踐踏斯文,武人用事,從上到下,都以窮兵黷武爲能事。日本伍家子弟,弱冠即殺人,以試其膽。”

“各地藩鎮,曰大名者,獨立一方,抗衡幕府。”

“單單看足利家族,日本是弱的,縱然朝鮮攻對馬島,足利家族也棄之不顧,但是如果言日本國,卻未必弱了。以臣之見,即便大軍攻日,非數十萬日本不得鎮守。”

朱祁鎮恍惚之間,覺得徐有貞所言的是日本戰國時代。其實他也不算錯,如果從歷史的劃分來看,而今的日本,還不算戰國時代,足利家族的權威,還沒有轟然倒塌,但是在幾十年前,被太祖封爲日本國王的足利義滿之後,足利家族已經是每況日下。

等什麼時候足利家族維持不住日本的局面。

那個時候,就是日本戰國開啓的時候。

不過,是量變到質變的必然而已。

足利家族的統治,就以爲日本戰國時代埋下了伏筆。

徐有貞對日本而今的評價,是他基於歷史素養的判斷,日本從下面的大名到幕府,都呈現於政治軍事化。

也就是說,反正掌控大軍的政治人物,一定是軍事人物。

而且日本幾乎所有的稅入都投入軍事方面,因爲在日本特殊的環境之下,只有有軍事力量,纔有政治權威。

就好像是中國五代時期,看似契丹南下,攻破汴梁,這個時代契丹不強嗎?但是依舊在中原站不住。

就是因爲五代時期的中國,已經全部軍事化,一切物資向軍事方面傾斜,雖弱而強。同樣是金國攻陷汴梁,但是那個時候的宋朝,承平日久,軍事荒廢,雖強而弱。

同樣,徐有貞不希望朱祁鎮動了攻日本的念頭,畢竟朝廷不可能在打瓦刺的同時,抽調出幾十萬大軍。去鎮守日本。

朱祁鎮聽了,有些小失望。

雖然基於政治利益,朱祁鎮也明白,攻日本這個一件事情,在這個時代是不理智的。但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馬踏東京的衝動。

雖然這個時代還沒有東京。

如果日本真的很不堪,朱祁鎮也不介意抽時間給解決了。

而今看現在的情況,只能放一放了。

他不動聲色的說道:“朕欲有事於日本,當怎麼做?”

徐有貞說道:“以臣之見。可蠶食不可鯨吞,可緩圖不可急取。”

日本最強的也就是最弱的。

最強的就是他全面軍事化,一切社會資源都集中在軍事上面。這讓日本的戰爭潛力非常大。

萬曆援倭之戰,就說明了日本的戰爭潛力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有多麼驚人。

但是而今的日本最大的弱點就是這裡。

日本一切軍事準備,都不是基於外,而是基於內的,從這一點來看,日本戰國時代的來臨,也是一種必然。

如果在外部矛盾大於內部矛盾的時候,日本或許能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但是當內部矛盾大於外部矛盾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
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