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

第八章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

如果朱祁鎮什麼都不懂,自然聽不懂其中濃濃的危機之感,但是此刻細細一想,只覺得汗毛都豎起來了。

建文三年七月。

戰事進入第三個年頭。

但是太宗皇帝戰略窘境,根本沒有一點改變。

北京作爲太宗皇帝的根本之地,一直受到的威脅。根本無法休養生息,而南軍佔據天時地利,有源源不斷的支援。

只聽幾個詞彙,保定,紫荊關,德州,北京。就有一張地圖在朱祁鎮的腦海之中鋪開。

他立即明白,房昭只要攻克保定府,再東進河間府,就能將太宗與北京的聯繫斬斷,前有盛庸後有平安,中有房昭。

朱祁鎮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如果處於太宗皇帝情況之下,如何翻盤。

張輔繼續說道:“當時大軍與盛庸對峙,倉促後撤必敗無疑,太宗封鎖消息,與盛庸數戰,不分勝負,然後又兩次假意後撤,伏擊盛庸,讓盛庸不敢追擊。”

“這才撤了下來。”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十月了,房昭攻保定已經有三個月了。”

“滕國公孟善,以數千士卒守保定城,鎮守三月,雖然精疲力盡,但是依然讓房昭四萬之衆,無可奈何。”

“如果僅僅是這樣,我也不會佩服滕國公。我真佩服的是,他居然抽調所有騎兵,大概有一兩千騎,放在城外的蘆葦蕩之中。由現在的保定侯孟瑛帶領,不管保定城打成什麼樣子。沒有命令,不許出擊。”

“一直打到平安於北京城下敗北,退回真定,太宗皇帝從山東撤兵。房昭覺得沒有勝算,準備撤軍的時候。”

“以孟瑛騎兵爲先導,盡出城中士卒民夫,一舉擊破房昭,令房昭大敗而回,斬首無算。”

張輔嘆息一聲,說道:“臣生平見過的將領也不少,但是論隱忍堅韌,滕國公算是第一。”

朱祁鎮心中暗道:“是啊,雖然守城一方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對面是城中兵力好幾倍,南軍又不是草原上的騎兵,不懂攻城。守得一定很艱苦,也虧得滕國公能忍的住。”隨即他心中忽然想道:“張輔不會忽然給我說這個的,他的寓意是什麼?”朱祁鎮聯繫雲南戰事,似乎明白了什麼,似乎又不明白什麼。

張輔繼續說道:“臣以爲保定侯得了滕國公的真傳,而麓川最大的問題,並非麓川兵馬的戰力,而是麓川的地理。”

“臣以爲,保定侯在誘麓川來攻?”

朱祁鎮聽了這一句話,立即想到了,說道:“國公的意思是?沐昂乃是誘餌,他與沐昂的關係破裂,就是誘餌之一。”

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他未必不知道沐昂與孟瑛之間,決計不是在演戲,因爲演戲也不用鬧到他這裡來,還一句暗示都沒有。

不過,這都不重要。

只要能打勝仗,一切就好。

朱祁鎮隨即追問道:“沐昂能打贏嗎?”

張輔說道:“臣以爲打不贏,否則沐晟就不會自殺了。不過,景東乃是朝廷在滇南經營的重心所在,想來沐昂就是再笨,也能守得住。”

朱祁鎮忽然想道:“麓川一定會來攻嗎?”

張輔說道:“會的,原因很簡單,因爲麓川承受不起與朝廷長期戰爭。其實孟瑛穩紮穩打的辦法,雖然消耗巨大,未必不是辦法。可以一勞永逸。”

朱祁鎮聽了,苦笑說道:“怎麼可能?朝廷已經支撐不起來了。”

如果不是四川,湖廣,廣東這些地方沒有大災,這些地方的糧食全部送往雲南,暫時雲南的軍糧還足以維持。

一旦中原,特別是直隸災情有了變化。

情況就不好說了。

大明家底數日厚實,但是朱祁鎮還希望麓川能夠速戰速決,儘快結束這一場戰爭。回到內政的軌道上來。

張輔說道:“請陛下放心,我大明即便是內憂外患,但是天下能與我大明比國力的國家,還沒有出現。”

“麓川一地錢糧,甚至比不上雲南一省,長久對峙之下。麓川定然先支撐不住,他要破局,最好的辦法就是打下景東,景東一下,麓川這一盤棋就活了。”

“我敢肯定,保定侯的意思是,攻麓川,而不戰於麓川。”

朱祁鎮看着雲南地圖,喃喃的說道:“這樣說,這一戰一定是在景東附近了。”朱祁鎮聽張輔這一解說,只覺得雲南局勢一目瞭然,再也沒有憂慮了。

有些人看似不重要,但是卻能關鍵時候,敲定局勢。張輔就是這樣的人。

朱祁鎮既然看明白了,朱祁鎮立即下令召一人擬詔,一封是給保定侯是孟瑛的。賜保定侯御劍一柄,並好生撫慰。並強調麓川之戰,保定侯一力承擔,有便宜行事先斬後奏之權。

並賜金銀寶器若干。

強調了對保定侯的信任。

另外一封詔書是給沐昂了。

這卻不是明發的聖旨,而是中旨,上面歷數沐家之功,隨即說眼前麓川之戰中,沐家的表現,將沐昂批得狗血淋頭,要他知恥後勇,戴罪立功。不要污了黔寧王的名聲。明確他要服從孟瑛的命令。

否則孟瑛可以力斬之。

朱祁鎮看過之後,又讓張輔過目。

張輔看了之後,覺得他對沐昂的訓斥太過了。但是張輔卻不會說出來的,只是淡淡一笑,說道:“陛下旨意恰好不過。”

朱祁鎮就令下面用印之後,快馬加鞭送到了雲南。

從沐昂與孟瑛兩人互相彈劾,到朱祁鎮的聖旨下達,只隔了十幾天的時間。

這效率放在後世自然不行,但是在這個時代卻已經是最快的效率了。

一路上幾乎是馬不停蹄。

隨着朱祁鎮的聖旨一到,孟瑛與沐昂之間的爭鬥立即落下帷幕,沐昂就好像是放了氣的輪胎,不敢在孟瑛面前耍一點脾氣了。

孟瑛佩戴着御劍,在朱祁鎮的支持之下,完成了對雲南所有明軍的整合。

孟瑛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也決定對麓川動手了。

明軍分爲三部,一部在永昌攻騰衝,一部在景東聯合各土司,準備西進。最精銳的三萬人馬就被孟瑛握在手中。

不過,這三部分人馬,與麓川都沒有交戰。

真正與麓川交戰的卻是雲南土司。

孟瑛召集雲南所有土司,以前所未有的嚴厲,整頓了各路土司,命令他們必須與麓川作戰。

斬了首級有賞賜,如果沒有斬首,有懲罰。如果有人與麓川暗通,舉報覈實後,舉報者得到這人全部財產。

事實證明,並非沒一個土司的領地,都是那麼易守難攻。

所以孟瑛一口氣,掃平了不少土司,大開殺戒,立即讓這些牆頭草,知道了一件事情,雲南到底是誰家之天下。

孟瑛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完得賊溜。只是麓川也能效仿殺人,卻不能效仿賞賜,麓川那一點家底,能與大明朝廷比誰富?

正如張輔所說,雖然朝廷而今有些困難,但是依舊是拔根汗毛,都比麓川粗。

麓川的強壓舉動,非但沒有讓麓川穩住土司,反而讓更多土司背叛了。隨即在深山老林,大明朝廷軍隊不好深入的地方,無數土司兵廝殺着。

雖然麓川軍隊還是有戰鬥力,對待這些土司兵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這種細密,多個方面,不知道多少戰線的交鋒。讓麓川的消耗巨大。

即便思任發打過好幾個勝仗,但是有大明的支持,這些土司很快就恢復過來,再戰。

至於人命,抱歉,對於這些土司來說,人命不值錢。

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
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