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

第四十一章天下風潮

整個正統三十一年七月間,大明不管民間與官場,都是一片火熱。

這一片火熱,不僅僅是炎熱的天氣,還有各種討論的火熱氣氛。

對於辟雍之會的結果,大多數人是不認同的。再加上甲骨文發現這一件事情,一下子無數大儒都有發表意見的想法。

而有了天理報這個先例之後,短短半月之間。僅僅京師就有十幾分報紙出現,南方也有籌辦報紙的想法,只是因爲成本的問題,暫時沒有開始。

無他,就是少府一套銅活字的功勞。

這些報紙的印刷都是由少府來承擔的。這才降低了成本。雖然不能讓報紙賺錢,但是最少賠的少一點。

但是南方卻沒有這樣便利條件。

畢竟打造一套銅活字,不僅僅要昂貴的成本,還有無數能工巧匠。民間士紳想在短期之間搞一套不大可能。

而且如果辦報紙,還需要一套印刷作坊。成本就太高了。

雖然大明的報紙產業行幾年前就有了,但是真正普及開來,並且開始影響民間,卻是正統三十一年開始。

當然了,對朱祁鎮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無他,理學道統從唐末到而今,數百年的底蘊,決計不是,朱祁鎮一個人可以輕易動搖的,即便朱祁鎮是皇帝。

所以,大部分報紙都有一個態度,從各個方面來反駁五世說。

當然了,有些話不會明着說,含沙射影,隔山打牛之類的文筆。每一個寫文章的誰不會啊。

商輅這一段時間最忙碌不過了。

明報屢屢加刊,就是反駁這些文章。

但是並不能壓制這樣的局面。

特別是吳與弼主持天理報以來,更是衝鋒在前。就很多議題,反覆駁斥。吳與弼的落腳點就在人心之上。

大體而言,如果人心墮落,縱然物資上很豐富,這個世界也是一個亂世,甚至不能維持下去。

天下之安在於人心思定,天下之亂在與人心思亂。人心不治,則天下不可治。

將道德提升到一個決定一切的地位上。而理學這一套體系,恰恰是維繫綱常,治理人心之法。

當然了,如果吳與弼一個人這樣做。

朱祁鎮還不在乎。

他還是有容人之量的。但是在這個時候,各地地方官,乃至京師六部之中,紛紛有大小臣子上書。

秉承於吳與弼一樣的觀點。重申先王之道,遵從夫子之言。不要皇帝在標新立異了。

這就大大不妙了。

如果不逃出理學,或者儒學的框架,那麼朱祁鎮之後的所做所爲,都會被打成王安石第二。

要知道,王安石在後世是正面人物,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徹頭徹尾的負面人物。是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

但是即便王安石也知道在變法之中,要將王安石自己的學說,定爲官學。

其中阻力之大,朱祁鎮可以想象的到。

特別是朱祁鎮在西苑之中,修建了遂古殿。專門存放甲骨片,與供研究的地方。但是這三千甲片,真正被研究過之後。

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都是斷斷續續的,不成體系。還有很多字是難以解釋的。

暫時之間,不可能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而且朱祁鎮用之震懾儒臣,也有斷章取義之感。

真正想從這些甲骨文之中研究出來一些東西,卻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

這種風潮不被遏制住,辟雍之會的所有成果將會毫無意義。

朱祁鎮在乾清宮之中,召集了于謙,劉定之,徐有貞,陳文,丘濬,王恕,商輅,還有太子等人商議。

現在情況已經很明瞭。

雖然,而今內閣還沒有換,但是徐有貞,陳文,丘濬等幾人,下一界內閣增補人員,大都從幾個人之中挑出來。

朱祁鎮負手而立說道:“而今局面,諸位以爲該如何做?”

“陛下。”于謙咳嗽了幾聲,說道:“陛下曾言,不當以言罪人,而今吳與弼等人,雖然言語不敬,但是對朝廷也是一片赤誠之心,願陛下念之忠直。饒恕此輩。”

看似於謙什麼也沒有做。

那只是沒有看出于謙做的什麼工作。

于謙與很多大臣都有私下的溝通,安撫了不少大臣。否則這一次反對浪潮,也就不是一些民間大儒,還有一些三品以下的小官,真正大臣,都保持了沉默。

這就是于謙之功。

朱祁鎮說道:“朕自然不願意大開殺戒,只是而今朕是一步也不能退了,否則事不可言。”

政治這東西,從來是這樣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到東風,根本沒有什麼中間狀態。

朱祁鎮這一次讓步了。就會開一個很壞的頭,那就是輿論風潮,就能讓朝廷收回成命。這是對朝廷權威極大踐踏。

甚至朱祁鎮心中有一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

爲什麼這麼說?

無他,這種風潮之中,報紙的存在是一件倍增器,如果沒有報紙的話,事情的影響力也不會這麼大。

最少這種高層的政治分歧,不會鬧得天下人幾乎能識字的人都知道。

畢竟,很多時候,朝廷之中鬧得很大的事情。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也只會事後才知道。

朱祁鎮不止一次,想禁報。

甚至商輅也多次上奏說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終究剋制住了。而今他禁報只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他幾十年對士林寬容的氣氛,就毀於一旦了。

所以,朱祁鎮自然不願意大開殺戒。

只是唯一勝利者才能寬容,他可以退讓,卻決計不能讓人認爲,是因爲頂不住這樣的風潮而退步的。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徐有貞說道:“臣以爲,此刻非用刑罰不可。”

徐有貞這一說,幾乎所有人都看向了徐有貞。

其實而今這個局面,于謙一開始就勸說朱祁鎮饒過這些人,也符合大多人數的心理,畢竟大家都是讀聖賢書的。

甚至他們內心深處,未必多相信朱祁鎮的理論。

當然了,他們這些人也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理學空談可以,真要論起來做事,卻不能用的。

如果理學真有用,而今朝廷上下,也就沒有很多問題了。

只是,他們從小都學着理學。甚至與這些大儒上書的官員,都是牽連很深。彼此之間甚至是好友,自然不願意見血。

徐有貞這一番話,卻是打破了他們的默契。

朱祁鎮說道:“何處用刑?”

徐有貞說道:“各地大儒,沒有官身,自然無涉刑罰。但是有些人食君之祿,不思爲朝廷着想,就是可惡之極了。”

“正可治此輩,以儆效尤。”

“臣願意領刑部會稽此輩,給陛下一個交代。”

徐有貞這一套,也不新奇。不就是所罰非所罪。不管是大明官員,還是後世的官員,真用放大鏡去觀察,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的人能有多少個。

徐有貞作爲刑部尚書,想給人定罪,豈能找不到嗎?定然能辦得漂漂亮亮的,從頭到尾找不出任何破綻來。

朱祁鎮聽了之後,心中先是一動。而後在心中輕輕搖頭。

這樣做一來未必能壓制住這樣的風潮,二來也搞亂朝中的政治風氣。

畢竟這樣做,再怎麼掩飾,都是一場黨同伐異。這個頭一開,始作俑者,豈無後哉。

不過,徐有貞給了朱祁鎮靈感,殺一儆百不是不行。但是這個“一”卻要足夠大,有足夠的震懾力。殺了之後才能嚇住人。

此刻,朱祁鎮想起了一個人,卻是剛剛好,正合適。而且不牽扯到黨爭之中。

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章 災年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章 真相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
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章 災年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章 真相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