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

第一百八十一章大同城下

夕陽之下,硝煙散去。

巍峨的大同城在夕陽之下,就好像是染血一般。大量屍體都層層疊疊的分佈在大同城下幾百步的距離之內。

這一點正是大同城牆之上,火器有效殺傷範圍。

而如果細細看着些屍體的話,就會發現大半都是被擄掠的漢人,小半就是其他蒙古部落,最少瓦刺部,根本沒有一支軍隊加入其中。

而也先帶着大隊侍從,遙遙望着大同城陷入沉思之中。

瓦刺十幾萬大軍,分散在大同城下,將大同城外各地糧食糧食都收集起來。

而也先就在大同城下,遙遙的眺望大同城。

作爲北京屏障,左右大門。

大明九邊,在這個時代,幾乎是獨重大同。

所有大同城堅固之極,大同城中也有好幾個衛所,再加楊洪聚集的戰兵,徵召的民夫,以及各種火炮,火銃。

瓦刺大軍試探的進攻過幾次。

但是都沒有什麼好結果。

讓也先不得不憂心。

可以說,哪怕是一個千戶所,駐兵只有一兩千人之多,只要守將有必死之心,就很難攻克。就如同陽和衛一般。

陽和衛城火炮數量不多,城池規格比較小。再加上張宗周主持攻海西失利之後,也是痛定思痛,反思過很多。

這一次攻城的時候,特別動用了大量的火器。雖然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收攏沿邊各衛的火器。用以攻城,然後驅趕當地百姓當炮灰。

即便用瞭如此手段,陽和衛損失慘重,但是依舊咬着牙撐着。

陽和衛尚且如此,大同城就更不用說了。

單單從防禦上來說,大同的堅固,獨步天下,也就比兩京稍稍差一點而已,新建的海西城都不能與大同想比。

也先一時間居然弄出一個頓兵于堅城之下的局面。

“父王,”一個二十歲上下的青年人,在也先身側小聲說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也先冷厲的眼神,落在這個青年人身上,邊的柔和了不少。這個人就是也先最喜愛的兒子,阿失帖木兒。

雖然是次子,但是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下一任瓦刺之主,就是他了。

所以,也先將他帶在身邊,還要培養。

也先說道:“你說說,怎麼個不好法?”、

阿失帖木兒說道:“南朝不是傻子,南朝皇帝雖然年紀不大,但並不是庸主,我已經到了這個快十天了,這裡距離北京,幾乎近在咫尺。我估計,南朝京營精銳已經在來這裡的路上了,父王要早做準備纔是。”

也先看着阿失帖木兒說道:“你說,我該做什麼準備?”

阿失帖木兒聽出來也先話語之中的考教之意,沉思片刻說道:“應該整合各軍,而不是將大軍分割在數個戰場之上,一旦南朝援軍到了,彼聚我分,彼是新銳之師。我已經出兵半月有餘,彼有備,我無備。形式恐怕不利於我。”

也先說道:“你覺得在大同城下於明軍決戰,好不好?”

阿失帖木兒聽了,沉思了一會兒說道:“如果孩兒用兵的話,定然不會在戰場定在這裡。”

也先說道:“那在哪裡?”

阿失帖木兒說道:“最少自然是在漠北,孩兒有把握讓明軍匹馬不得南還,只是明軍也是傻子,想來他們絕對不會去漠北的。”

“折中一下,那就是早漠南遠離邊牆一兩百里的地方。”

戰場選擇,並不是那一方一項情願的。一般來說就是必攻之地,必守之地,才能爆發出激烈大戰,雙方都有不能讓步妥協的理由。

而明與瓦刺之間又不一樣。

瓦刺野戰能力不錯,最少瓦刺精騎不下於大明精騎,而瓦刺攻堅能力,就弱多了。所以,瓦刺不可能在邊牆之內,與大明決戰,這不利於他們。

畢竟瓦刺僅僅是擊穿了大明的邊防線,並不是完全攻佔了,也就是說在瓦刺後方,如陽和衛一般被圍攻後,還在堅持的城堡決計不少。

在邊牆之內大戰,勝利倒還好,如果失敗了,想要安全退回草原上,就比較困難了。在明軍追擊之下,只要數千明軍阻塞幾個小時,明軍大隊騎兵就上來了。

所以,他不想在這裡打,同樣明軍也不會傻到,維持數千裡的糧道與瓦刺在漠北決戰。

這個戰場,只能讓雙方都覺得有可以勝利的地方。

邊牆以北,又不遠。

明軍不會維持太長的後勤線。而又在草原上,瓦刺能發揮出騎兵野戰的戰鬥力,已經機動力。也先是決計不會攻明軍步卒神機營密集方陣的。

忽蘭忽失溫之戰,就是前車之鑑。

所以這個地方,雙方都能看到自己優勢一方,是一個地利平均,比較公平的戰場。

也先說道:“不錯,不錯。但是你怎麼讓朱勇老兒,願意與我在決戰?”

阿失帖木兒微微皺眉。

對於瓦刺人來說,他們有時候寧可面對那種名聲在外的勇將,因爲這些勇將敢於野戰,而很多籍籍無名的將領,但是在固守城池上,並不比一些名家差。

而且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固守不出。

讓瓦刺頭疼之極。

打仗從來是雙方的事情,只能通過指揮自己的軍隊,調動對方的軍隊,從來是一種智慧。阿失帖木兒畢竟還年輕,不如也先這般老辣,他想了好一陣子,又聯想到也先的佈置,他發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瓦刺本部人馬,雖然分成數部,但是沒有在攻城的第一線,而是在方便撤退的地方。

也就是說,一旦有事情,第一波被打擊的決計不是瓦刺本部人馬。

而是一些孛兒只斤家族的部落。

阿失帖木兒忽然眼睛一亮,說道:“父王,你是要打一場敗仗?”

也先微微一笑,說道:“這打仗,就好像打獵,遇見那種厲害的野獸,不可力敵,就要想辦法。要捨得下餌。”

其實這也是也先一石二鳥之計。

不管這一戰勝利不勝利,順手消弱孛兒只斤家族的勢力,都是也先樂意看到的事情。

一旦打敗了,瓦刺受損,如果孛兒只斤家族沒有受損,草原實力平衡就會打破了。說不定他在這裡打過仗之後,還要回到草原上繼續打。

而如果大勝,說不得回去之後,就可以順手將下面的事情給做了。將大元皇帝的位置搬到自己家裡。

阿失帖木兒又有一個疑問,說道:“如果朱勇吃了餌之後不上勾,該怎麼辦?”

也先說道:“不會的,即便朱勇不想追擊,也有人逼着他追擊的?”、

阿失帖木兒說道:“可是南朝皇帝嗎?”

也先說道:“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報,前番哨探來報,明軍京營出紫荊關了而來?”一個風塵僕僕的騎兵跌倒在地上,說道。

也先的臉色一冷,說道:“有多少人馬,是步,是騎?”

“不知道有多少人馬?連忙數十里,兵分數路,大隊騎兵在前,後方綿綿不斷,一眼看不到頭,只是知道三千營爲前鋒。”這是哨探說道。

也先握住馬鞭的手微微一緊,隨即鬆開了。

雖然他在自己兒子面前堪堪而談,但是這一戰也是他生命之中,指揮過最大的一戰,甚至這一輩子,未必有第二次這樣大戰。

也先心中也不知道反覆思量了多少次了。他說道:“傳令,殺掉所有俘虜,各部立即撤出關外。”

也先這一聲令下,大同延邊最少有十萬百姓,死於非命。

阿失帖木兒心中一動,暗道:“這就是讓朱勇不得不戰的辦法嗎?”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章 太后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章 太后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