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

第八十四章雲貴總督

朱祁鎮聽了,一時間不能言語。好一陣子,說道:“西南的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嗎?”

如果說這局面,朱祁鎮一點也不知道,那是假的。

天下衛所是一個什麼樣子,朱祁鎮其實心裡有數。但是卻沒有想到,各地對衛所的依賴不同。

就好像是內地,很多地方,根本不需要衛所。

而邊疆地區,卻對衛所倚重多了。

而且在大明軍事衰落的時候,中樞對不同地方的重視卻也不同,九邊防線,乃是大明命運所繫,也是朝廷最看重的地方。

所以,對這方面的傾斜也是最重的。

從正統年間,朝廷已經開始爲九邊協餉。但是這方面在大明前期是沒有的,因爲按太祖皇帝政策,衛所應該自給自足的。

這是在朝廷原本預算之外的款項,甚至到了後來成爲大明朝廷最大開支。

這就是大明朝廷對九邊的支持程度。

但是西南卻不一樣了。

在戰略之上,從來不重視的。而西南幾個省,特別是雲,桂,貴三省,有一半還多的土地,都是在土司手中。

大明衛所力量足夠鎮壓住土司,這些土司自然是老老實實的。即便有了亂子,大明不用動兵,當地衛所就足以平亂。

但是而今的局面,朱祁鎮總算明白了,爲什麼他遇見了這麼多邊亂

從松潘,麓川,甚至越南,朝鮮的小動作,瓦刺還沒有加入,瓦刺更多是爲統一草原而努力。

“肉必自腐,而後蟲生。”朱祁鎮說道:“朕總算是明白了。”

有些東西,你自己或許沒有感覺,但是別人看你卻很有感覺,自己胖上幾斤,沒有察覺,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大明軍事力量的下降,朝廷或許還可以自欺欺人,但是外人卻是一眼看穿了。

雖然朱祁鎮也在孟瑛口中之言,聽出了不少孟瑛對沐家上的眼藥。

沐家久鎮雲南,這樣事情,說沐家沒有責任。沐家自己都不相信的。只是與西南大局勢相比,朱祁鎮也顧不得沐家了。

沐家這一次戰爭之中表現,也的確拙劣之極。

既然如此,黔寧王的餘蔭在,該給的待遇,自然會給。不過,他們掌控不了的東西,就不要拿着了。

朱祁鎮說道:“以保定侯之見,西南之事當如何處置?”

保定侯說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臣之見,也不可操之過急,反而亂了局面,當派一員重臣,徐徐調理,整頓西南軍務。”

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

派一員重臣過去,自然是要將沐家調回來了。沐家在雲南有特殊地位,但是在京師又算得了什麼?

且不說大明勳貴勢力總體來說是隨着衛所戰鬥力的衰落,而衰落的。

單單說即便是勳貴內部,也是有自己的基本盤的,而沐家的基本在哪裡,自然是西南。派重臣去整頓西南軍務,沐家的基本盤還能剩下多少?

朱祁鎮說道:“你以爲誰坐鎮西南比較好?”

保定侯說道:“以臣愚昧之見,督師王驥卻是比較合適的。”

朱祁鎮想了想,不得不承認,王驥是合適,同時這個職位對王驥來說,還是對沐家來說,都算不得有好,真正的一箭雙鵰,還符合大局。

王驥這個人,是楊榮的人,做過兵部尚書。平定過西北之亂,要資歷有資歷,要能力有能力。

坐鎮雲貴再合適不過了。

但是王驥本人卻是不願意的。

王驥一直想回京。甚至入閣。

只可惜楊榮死的不是時候,否則話,今年內閣變動,王驥未必不能拿上一張門票。現在朱祁鎮覺得,王驥定然是爲了回京想盡了辦法。

朝廷一個蘿蔔一個坑,王驥出去之前,是兵部尚書。想要回來,定然要六部尚書,都察院,內閣的缺才行。

但是這樣的缺,一時間卻是不好找的。

孟瑛未必是刻意針對王驥,但是這個提議,在朝廷之上最好通過了,即便是兵部尚書柴車,也不想王驥這快回來。

這其中未必僅僅是孟瑛的算計,但是朱祁鎮也不去多想了。

誰算計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大明是否有利。重要是孟瑛所言是不是真的。朱祁鎮未來很長時間,都不可能將精力投放在西南地區。但是看西南的確的複雜情況,再加上襄王這個不安分因素,的確需要一個重臣。

“如此一來,就對不起王愛卿了。”朱祁鎮暗道,但是口中卻說道:“此事當從長計議。”

朱祁鎮讓孟瑛離開之後,隨即卻了文華殿,在文華殿之中召見楊士奇,將孟瑛所言說了出來嗎,面帶憂色說道:“朕本以爲麓川一戰抵定,雲南就安慰了,而今看來卻不是,所以王驥坐鎮西南,卻是眼前最好的辦法了。”

正如朱祁鎮所預料的,楊士奇根本沒有一點反對的意思,說道:“聖明無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只是先生以爲,當給王驥一個什麼職位?”

這也是朱祁鎮心中覺得不好辦的地方,這一次徵麓川之戰,王驥不管怎麼說,也是有功的,有功之臣,總不能不封賞吧。

王驥在出徵之前,乃是兵部尚書。坐鎮雲貴品階,應該不能低於兵部尚書,但是大明朝廷有幾個高於兵部尚書的官?

楊士奇想了想,說道:“以臣之見,不如封王驥爲伯爵。以酬其功。”

朱祁鎮一瞬間覺得,王驥是不是得罪楊士奇。

文臣封爵是好事嗎?

這也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是朱祁鎮卻敢肯定,王驥一旦被封爵,就好像是蝙蝠一樣,在文官眼中是武將,在武將眼中是文臣,兩邊都沾,就是兩邊不沾。在一些特殊的位置上,或許能發揮出作用,但是更多專屬於文官的位置上,卻沒有王驥的分了。

內閣之中已經有一個張輔了,文臣決計不想再有一個封爵的王驥,所以一個爵位,王驥就與內閣無緣了。

但是總得來說,大明勳貴待遇還是高過文官,一個伯爵,足夠子孫後代吃不完了。

當然了,朱祁鎮不去想王驥是怎麼想的,但是朱祁鎮卻不允許。

倒不是朱祁鎮對王驥多愛護,而是朱祁鎮不希望文臣擴大影響力,王驥一旦封爵,誰知道這會不會開一個口子,下面就擋不住了。

朱祁鎮說道:“這對王卿未必是好事,這樣吧,朕以爲雲貴一體,而今事務繁雜,以王驥爲兵部尚書銜,總領雲貴軍政事務。賜王命旗牌,可先斬後奏。將雲貴兩省委託給王卿了。”

朱祁鎮說了一長串話,但是這個官職在後世可以濃縮爲四個字。那就是雲貴總督。

楊士奇聽了,微微皺眉,說道:“陛下如此一來,雲貴總督的權力太大了一點。應該不常設,王驥事畢還京,這官職就罷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意,正合朕心。”

朱祁鎮也慢慢感覺到了,在官制上,並非清代就一定比明代好,是的,就好像是清代將天下分給幾個總督,甘陝,直隸,兩江,兩湖,閩浙,東北,河南,四川,兩廣。之前他沒有細想,但是而今看來,這完全是不可理喻。

因爲這總督權力太大了。可以對抗中央了。

朱祁鎮自然決計不會學習的,即便這雲貴總督,也是臨時官職。如果不是王驥官職太高,不好安置,也不會如此的。

於是,正在雲南想辦法回京,並勸說柴車致仕,他回去當兵部尚書的王驥。卻不知道他的未來早就被預定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章 輿情
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章 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