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

太醫的話,向來只能打折扣的聽。

太皇太后的身子骨熬過了冬天,但是開春之後,並沒有見好,身子有一種每況愈下的感覺。

特別是進入暮春時節,老人躺在牀上,輕易不能動彈,那一股怪味瀰漫開來。這並非人多就行了。

畢竟再多的侍女,也不敢多勞動太皇太后。

朱祁鎮此刻就住在太皇太后的隔壁,太皇太后的睡覺的時候,批閱奏摺,也免了早朝,會見大臣的次數也少了不少次。

也就是半個月之內,召見過楊溥幾次,稟報各方事情。

總體來說,還是大旱。

河北春旱又一次來襲。

不過,在朱祁鎮力主下,砸進河北一千多萬兩銀子。于謙費勁數年之辛苦。修建了河北水利體系,還沒有完工,但是總體來說,已經能發揮出很大的效果了。

最少即便是春旱時期,各種河流,還有水井的作用下,相當一部分田地僅僅是減產,到不了絕收的地步。

雖然照例免了賦稅。但是朱祁鎮心中也是很歡喜的。

而在周忱的努力之下,正統七年第一季度的鹽稅,就超過了去年一年,達到了近兩百萬兩。

看鹽稅在今明兩年時間之內,就能達到了朱祁鎮的預期。再加上內承運庫中,還有一千多萬兩的庫存。

至於其他事情,都談不上大事了。

甚至讓朱祁鎮有一種感覺,其實他什麼也不做,大明朝廷還是會以自己的慣性運轉。

問襄王也經過漫長的奔波來到的京師。

朱祁鎮一見襄王,心中也有幾分神傷。

襄王這位王叔,被朱祁鎮一開始就視爲政治對手。而襄王也很符合這個條件,從來是風度翩翩,氣質出衆。

但是而今卻有弱不勝衣之感,整個人風塵僕僕,何止瘦了一圈。滿眼血絲,滿目都是擔心。

朱祁鎮見狀,說道:“王叔,去看一下娘娘吧。”

襄王也顧不得失禮。帶着幾分跌跌撞撞的走進了太皇太后的房間。

卻見太皇太后躺在牀上,甚至只有一條錦被。整個人都好像陷入棉花之中,比襄王來說,太皇太后更是瘦脫了形了。

很多食物都吃不下去了。

只能用些肉糜等流質食物了。即便朱祁鎮要求御廚變着法子給太皇太后煲湯,但是太皇太后的食慾也一日弱過一日。

胡仙妃已經偷偷哭過好幾次了。

不管你是何等英雄人物,在臨時之前,其實也是沒有什麼尊嚴可言的。

太皇太后就是如此。

襄王見狀,強忍着不出聲。但是眼淚卻忍不住流了出來。朱祁鎮是沒有見過太皇太后年輕的時候。

但是襄王見識過了。

永樂年間,漢王權勢大盛。太宗皇帝對於立儲猶豫不絕。各種人事狗眼看人低,而父親仁宗皇帝又是一個柔仁的性子,很多事情,都是太皇太后出面,甚至好幾次鬧到太宗皇帝面前。

這也是太宗皇帝喜歡這個兒媳勝過喜歡兒子的原因,太皇太后這個爽利的性子,要比仁宗皇帝更像太宗皇帝。

所以在襄王心目之中的母親,從來是氣場強大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母親在,除卻太宗皇帝沒有人能壓過她。

從來沒有見過母親如此虛弱的樣子。更是悲從中來。忍不出哭出聲來。

太皇太后似乎聽見了什麼,睜開了眼睛,用虛弱的聲音說道:“是老三?”

襄王跪在太皇太后的牀前,一把抓住太皇太后的就好像是一根枯柴一般的手,放在自己的臉上,說道:“孩兒在此。”

太皇太后眼睛之中迸發出明亮的目光,說道:“好,好,好。”

一時間太皇太后似乎失去了語言組織能力,只能說一個好字了。

襄王絮絮叨叨說了很多事情,比如麓川的情況,方瑛如何善戰,他兒子,他是如何統兵剿匪,大破孟養的。

襄王的言語之中,充滿了報喜不報憂的傳統。

如果單單聽襄王所言,他似乎已經在南疆橫行千里,括地無數了。

尋常時間,太皇太后的對這種程度的謊言,一眼就能看透,而今她卻含笑看着自己的兒子,唯一還活在這個世界的兒子。

僅僅是看着。

或者說她已經做不了其他事情了。

襄王整整在太皇太后的面前待了一天,太皇太后身邊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襄王一手包辦。雖然襄王從出生到現在,都是金枝玉葉,根本沒有伺候過別人。對這種事情並不熟悉。但是依舊堅持做下去。

只是到了傍晚時分,太皇太后忽然說道:“你走吧,回麓川吧。”

襄王說道:“娘,我想再陪陪你,陛下也準了。”

太皇太后說道:“陛下準不準,是陛下的事情,我準不準,是我的事情,藩王入京,向來都是規矩,從來沒有母親病重,可以回京侍疾的。你是藩王,乃是王叔,自當爲天下做表率,又豈能如此?”

襄王聽了,說道:“娘。”

太皇太后躺在牀上,眼角兩行清淚留了下來。

做母親豈有不愛兒子的,而且太皇太后也知道他身子骨,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正因爲如此,太皇太后才一力讓襄王立即走了。

太皇太后所言也是對的。

靖難之後,大明對藩王的限制越發嚴厲,不要說是母親病了,即便是父皇駕崩了,在外的藩王,也不可能來奔喪。

當然了,以太皇太后的政治威信,臨終之際任性一次,也沒有什麼。

但是太皇太后更是知道。人死萬事休,但是活着的人就要受難了。

更不要說,太皇太后心中還擔心襄王金冊這一件事情。當年一念之差,爲小兒子埋下了深層次的危機。

雖然朱祁鎮在太皇太后面前表現出毫無介懷的樣子,但是太皇太后一個字都不信。

因爲他太明白皇帝這個生物是什麼東西了。任何一個皇帝權謀狡詐都深入骨髓了,雖然朱祁鎮現在還太稚嫩了,但卻已經入了門。

對這樣一皇帝,太皇太后可以放心將江山託付,但是越是如此,她越擔心皇帝對襄王出手,甚至不用出手,只需暗示一下就行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爲皇帝做事。

所以,襄王一定不能在京師,越遠越好,將襄王安置在麓川,未必不是這個母親對兒子保全之道。

太皇太后說道:“還有一件事情,我要你發誓。”

襄王說道:“娘你說。”

“我要你發誓,回去之後,今生今世,永遠不踏入大明一步,今後生在麓川,死就葬在麓川吧。”

太皇太后言下之意,就是連她的喪事,也不用他來了。

襄王一聽,簡直是如同晴天霹靂,語帶哽咽說道:“娘,你就是這樣厭惡兒子嗎?”

太皇太后閉上眼睛,說道:“你發不發誓。”

襄王跪在地上,屈指向天,說道:“我朱瞻墡,回到麓川之後,今生今世不再回來國了。”

太皇太后即便是閉上眼睛,也忍不住淚水,一串串的從眼角滑向耳邊。她心中暗道:“老三,別怪娘,你活着比什麼都好。”

太皇太后要襄王發這個誓言,並不是厭惡襄王,而是爲了保護襄王。

有這個誓言在,太皇太后去後,朱祁鎮就沒有理由召襄王入京了,但是如果不召襄王入京,在麓川殺死襄王的話,說不定會引起一場叛亂。

太皇太后知道,這樣的事情朱祁鎮權衡利弊,是決計不會做的。這是太皇太后爲了讓襄王能在他死後活下,做得最後的努力。

母親即便是在臨時之前,也是母親。

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九十八章 藏地
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九十八章 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