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

“坐。”朱祁鎮說道。

將說話有些激動的張忠安撫下來。

王振最會察言觀色了,一件朱祁鎮的表情,就知道這張忠是入了朱祁鎮的眼了。於是乎立即將繡墩換成了長凳。

張忠身體太過虛弱,這一番話說出來,就已經有些疲累了。也做不的虛把式了,重重的坐在椅子上,不住的喘息。

王振令小太監奉了茶,張忠這才緩過勁來,蒼白的臉色多了一絲血色。

朱祁鎮說道:“你的意思是舊港已經搖搖欲墜了。有何策以救舊港。”

張忠說道:“以臣之見,這舊港不救也罷。”

“舊港賴西洋船隊而生,只有西洋船隊在,舊港即便是丟了,也能復得之。而今陛下要強救舊港,卻是得不償失。”

朱祁鎮一聽,就明白了。

張忠的意思很明白。

太皇太后的命令剛剛下去,就是罷一切不急之務,與民休息。

這救舊港算不算急務。

或者在朱祁鎮心中算,畢竟舊港一丟,大明在南洋的落腳點就沒有了,但是太皇太后與內閣諸位大臣眼中,決計不是。

在這些大臣眼中,整個下西洋,耗資億萬,無有所得,而今雖然已經罷一切不急之物,但是先帝皇陵,北京大工,乃至修建長城,這些工程都是急務。

都沒有停下來。

朝廷財政緊張到,河南受災了,拔的賑災糧,都要細細打算,左右挪支。

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去救海外一宣慰司。

朱祁鎮自己都能想道,大臣該如何噴他:“陛下何愛,海外一宣慰司,卻不愛天下百姓。天下百姓非陛下之赤子?”

朱祁鎮無法回答。

所以大張旗鼓的救援舊港更不可能。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雖說如此,但是施濟孫畢竟乃朝廷忠臣,而今舊港有難,而朝廷不能救,何以號令天下各土司?”

朱祁鎮說了這話,張忠自然不能沒有表示,說道:“陛下英明,只是此事卻是萬萬不可大張旗鼓,想來舊港宣慰司也是有些兵力的,國朝大軍雖然不能越洋而去,但是卻可以多備一些火器供給舊港。”

“想來有朝廷的支持,舊港能支撐十幾年,到時候就有轉機的時候。”、

“如果,舊港支撐不到,這就說明,施家不堪大用,就來列舊港爲府縣,也未必不能。”

朱祁鎮自然明白張忠所說的話。

十幾年後,有什麼大變化,自然是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鎮坐穩皇位,大權獨攬,到時候做事,自然沒有人掣肘了。

而且十幾年的修養生息,想來國力也恢復不少。

可以對外用兵了。

朱祁鎮說道:“以卿之見,這件事情該如此去做?”

張忠咳嗽一聲,說道:“陛下可以用內廷的人手。”他微微一頓,說道:“陛下可知道王景弘。”

朱祁鎮聽得有些耳熟,一時間卻想不起來了。

王振在朱祁鎮耳邊說道:“就是南京守備太監。”

朱祁鎮立即想起來了,雖然而今朝廷在北京,但並不是說南京就不重要了。依舊非常之重要。

如此重要的地方,太皇太后是怎麼安排的。

乃是由三個人執掌之。

其中一個就是南京戶部尚書黃福,還有就是襄城侯李隆,還有就是守備太監王景弘了。

在安排之上,文官,武將,太監,三者都有代表,甚至今後二百多年,南京守備情況,就是這個模式。、

黃福也是老臣。

以太學生從知縣一步步做起來,還擔任過交趾布政使。交趾百姓感激涕零,如果黃福能一直在交趾,交趾未必有失守的可能。

只是黃福年紀大了,而今已經七十多歲了,一直讓如此老臣在邊境,不是優待功臣之道,於是就讓他擔任南京戶部尚書,參贊南京軍務。

北京六部奪南京六部的權,故而南京六部的事情大多很清閒,只是讓這個老臣,坐鎮南京而已。

至於襄城侯李隆,乃是靖難功臣襄城侯李睿之子。永樂四年襲爵之後,最得太宗皇帝寵愛,屢次北征,都隨侍太宗皇帝。立下不少戰功。

遷都北京之後,太宗皇帝擔心南京有變,就留他鎮守,而今已經好多年了。

王景弘能與他們兩人並列,成爲南京三巨頭之一。想來也不是泛泛之輩。

張忠說道:“鄭公公,年前駕鶴西去,而王公公就是跟隨鄭公公多年的副手,對南洋的局勢熟悉之一極,陛下何不中旨一封給王公公。”

朱祁鎮聽了,說道:“中旨行嗎?”

對而今體制瞭解的朱祁鎮,很明白,中旨不是聖旨。沒有內閣的附署,下面的官員是可以不理會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所謂的中旨,就是領導塞的小條-子,你可以理,也可以不理,就看着領導硬氣不硬氣了。

但是朱祁鎮卻很明白他而今的處境。

他怎麼說,也不能算是底氣很足的那位。

張忠說道:“陛下,您忘記了,王公公是內臣。”

朱祁鎮聽了心中頓時一動,暗道:“對啊。”這一瞬間,朱祁鎮似乎打開一扇廣闊的天地。

是啊,對付文臣,這種中旨未必有用,對付勳貴,這中旨也未必合適,但是對於太監,卻足夠了。

因爲想殺一個文官,必須走響應的法律程序,殺一個勳臣,也是需要明正典刑,不可私下用刑。

但是殺一太監。

朱祁鎮想怎麼殺,就怎麼殺,天下人都不會有什麼反應的。

天子家奴,這四個字概括的太正確了。

不過,這些太監在外面如何威風八面,但是在皇帝面前是沒有尊嚴的。

一睡覺,朱祁鎮有些按捺不住,看着王振,還有身邊的這些小太監,似乎想讓他們分佈天下,讓天下大事都彙總在他的手中。

如此天下之事都瞞不過他了。

他深深呼吸幾次,纔算是將這個念頭給壓制下去了。

他知道,爲什麼明朝一代,太監干政層出不窮,實在是太監太好用了,成本也低,生殺大權在手,下面的人自然不敢違逆半分。

而且多在身邊照料,朝夕相處,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對很多皇帝來說,他最親近的人,與其說是太后,皇后,皇子,這些親人,還不知道說是他的貼身太監。

能不用嗎?

不過,朱祁鎮知道後車之鑑。這一件事情的效果並非那麼好。這才能收斂心神,按捺住這個想法。

只是他依然發現了另外一扇大門。

洪武祖訓,宦官不得干政,早已煙消雲散了。經過太宗,仁宗,宣宗三代皇帝的發展,大明朝的太監,已經成爲一個龐大的部門,就是二十四監。

在北京,南京,他們掌控着大量的宮殿,園林。在外面,有鎮守太監,有織造太監,幾乎是一套獨立於外廷之外的體系。

這一套體系也是非常有力量的。

對大明朝越瞭解,朱祁鎮就越發想做一些事情,哪怕是簡簡單單的調查,與社會實驗,畢竟一些文書中的大明,是事實中大明,還是有所區別的。

之前有太皇太后的禁令在,而今朱祁鎮似乎找到一條繞過的捷徑。

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章 大武學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章 外戚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
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章 大武學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章 外戚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