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

第三十五章廣西內部的分歧

“什麼?”王豫將安南的內情告訴廣西方面,這些文武大臣齊齊皺眉。

而今已經是正統二十五年正月了。

地點也是廣西太平府。

文武大員有兩廣總督項忠,廣西巡撫葉盛,徵南將軍毛勝,徵南軍總斷事王越,自然還有太子朱見濬。

同樣是皺眉,其中意味卻不大一樣。

兩廣總督項忠雖然皺眉,但是眉目之間卻一絲鬆快之意。他與葉盛一般,不大想與安南大戰一場。

一方面大部分文官的想法都是一樣,都是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 而不大想打仗,如果說打瓦刺還有解除北京戰略威脅的必然性。

打安南就是多事了。

很多文官都擔心,皇帝因爲破瓦刺之功,走上了窮兵黷武的道路上。所以項忠在這個位置上,收到了不知道多少友人送來的書信。

讓他想辦法和睦兩國,讓陛下回心轉意。

但是項忠肚子裡卻是一陣罵娘,卻無可奈何。

畢竟這些友人大多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指點點的,卻完全沒有想到,項忠是如何上位的,項忠就是軍事上的能力才一步步走到了兩廣總督位置上的。

而且兩廣總督雖然是一方大員,說起來,也是整個大明文官之中排名前十幾名了。

不要小看着前十幾名,已經大明文官核心層了,如果項忠擔任一任兩廣總督之後入京,擔任一部尚書,就有資格被當做文官大佬了。

但是即便如此又如何?

是內閣之中的人不是文官大佬,還是六部尚書沒有權位,他們都擋不住陛下,他區區一個地方官又能有什麼辦法?

安南的情況傳來,項忠心中是鬆了一口氣。

如果安南無懈可擊,那麼就可以將這一次軍事行動解除了。

當然了,大軍聚集,幾乎箭在弦上了,想要解除,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總是也很麻煩。

但是這麻煩,總比打安南的麻煩小而已。

不過毛勝的心中實實在在有十萬個曹尼瑪

他都準備好打仗了,而今一句話,安南內部沒有可乘之機就不打了?

毛勝在這一件事情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要誰來賠?

毛勝是萬萬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面的。

是以他眉頭緊皺,是想破局之策。

“咳咳。”王越說道:“你先下去吧。修整一下,就帶着安南使臣回京吧。”

王越心中也有一絲遺憾。

王越不想建功立業那是假的。

說起來,王越也參與了好幾次戰事了,但是總體上來說,他都是以斷事官的身份,擔任監軍。

如此一來。他的職務倒是上來了,但是總體上來卻沒有一個爵位。

看着身邊的將領,一個個都有爵位在身,王越心中並不是沒有羨慕的。封妻廕子,王越心中未必沒有想過。

所以,如果說王越對打安南一點想法都沒有,那也是不對的。

但是王越也知道輕重緩急。

畢竟他來之前,皇帝,首輔,大學士,兵部尚書叮囑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吩咐。

王越還是拎得輕重的。

而今宜山王一去,黎朝內部強烈的君臣矛盾,就被消弭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黎朝就沒有君臣矛盾了,但是這種矛盾已經壓制到不會兵戎相見的地步了。

更不要說,宜山王弒君篡位,得位不正,而今這個嘉王,從程序到手腕,都強過他哥哥,不過一兩月之間,就得到了君臣衷心擁戴。

既然沒有機會,自然就不可進軍了。

王越自然要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來。

王越將王豫打發出去之後,說道:“項總督,毛將軍而今的局面,兩位怎麼看?”

項忠嘆息一聲說道:“機會稍縱即逝,可惜了,而今安南不可用兵了,辜負了陛下之心,我只能想陛下請罪了。”

“不可,那嘉王小兒,不過剛剛登基一月有餘,就能讓下下信服,根本不可能,定然是王豫爲之矇騙了,真假虛實之計。”毛勝信誓旦旦的說道。

其實毛勝豈能不知道,錦衣衛與東廠在安南境內的情報組織,此刻都已經啓動了,直接與太子朱見濬對接。

朱見濬也將很多情報給他們看過。

總體上來,東廠錦衣衛雖然搞不到上層的一些機密情報的,但是民間的情報還是能搞到的,從宜山王登基到他被廢,這一百多天之內,升龍城之中的氣氛一日緊過一日,每日大臣被刑殺的,決計不少。

但是從黎思誠登基之後,這種氣氛就一掃而空。

也能印證出王豫所言的正確性。

王越說道:“將軍,陛下要得是一場勝利,而今如果我們輕易對安南動兵的話,一旦有失,京師那邊也不好說話。”

毛勝聽了,一陣子沉默。

打仗兵危戰急,一旦勝利了,故而獎勵豐厚,但是打敗了卻是一個什麼下場,毛勝也知道,要知道成國公家族當初多顯赫,而今成國公家族當家的朱儀,卻在龍城遠戍,與當初簡直不能相比。

說起來,這還是成國公自殺,再加上成國公畢竟是靖難勳臣,皇帝不給成國公面子,也要給太宗皇帝一點面子。

鎮遠侯顧家的下場,才更讓他驚懼。

鎮遠侯一脈在開國勳臣之中,也是相當有聲勢的,畢竟開國勳臣留下來的並不是太多,但是又如何,大功於朝廷的鎮遠侯顧成顧老爺子,居然絕後了

毛勝一時間也冷靜下來了。

徵安南如果能如英國公張輔那般順利,七月滅一國,他毛勝一躍爲國公都沒有問題。但是他如果敗了。卻沒有一個東平郡王這樣的祖宗。

毛勝長嘆一聲,說道:“王將軍,這一件事情,朝廷讓你說了算,你總要說說看,你什麼意見?”

王越有意直接否定,但是他不想得罪毛銳,說道:“此事不若請聖裁。”

王越根本就是拿皇帝當幌子。

誰都知道,從這裡到北京,數千裡之遙,請示皇帝,皇帝的批示到了之間,最少也要一個月。

而今黎思誠剛剛上位,尚且有一些機會,如果皇帝的命令到了,更是沒有一點機會了。

想想就知道,皇帝的命令是什麼。

毛勝豈能看不穿王越的伎倆,他轉過頭,對太子朱見濬說道:“殿下,此事您怎麼看?”

朱見濬最近變得沉默起來。

真是皇帝當初訓斥一番。他發現了自己有很多不足,一直參與處理大藤峽善後之事,將十幾萬瑤民安置在附近平地之上,或爲軍戶,或爲編戶。

又在大藤峽山中,建立了四個土司,由大藤峽瑤民之中四大姓掌控。

這些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最爲艱劇,很多事情都牽扯到升斗小民的利益,而在這一件事情上,不管是瑤民還是百姓都是寸步不讓的。

朱見濬雖然沒有直接處理,但也被弄得頭昏腦漲。其中更是有人不服想重新起事,有人想借官府之力剷除自己的敵人。等等等。

朱見濬這樣說了,那就是一錘定音,其他人還能說些什麼?尤其是毛勝失望之極。

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
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