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

第五十七章河北旱情

雖然朱祁鎮對水利學堂抱有極大的希望。

但是時間不等人。

雖然將近六月,還是一片大旱。土地都崩開巴掌大的口子,大多數河流都斷流了。

但是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隨着夏季的來臨,大雨也即將到來。即便再怎麼嚴重的旱情,也不會是終年不雨的。

隨着時間推移,防旱固然重要,但是防澇這一件事情,也是組建提上議程。

于謙沒有時間在北京閒着。而阮安,沐敬,陳豫,這跟隨於謙離開北京,去直隸省的省會也就是剛剛建立的天津府了。

至於水利學院的第一批學院,卻是來不及做什麼招生了,朱祁鎮大筆一揮,將內書房正在上學的大小太監全部給了水利學院。

畢竟,不管怎麼說,這些內書房的老師都是翰林院出身,即便的文化素質還是有的,最少不用從識字教起來。

于謙一回到天津,立即分派人手,巡視各地河道,強調三件事情,第一以工代賑之事一定要將糧食發到百姓手中。其次就是想盡一起辦法,儘量保證一些靠河的田地不至於絕收,其三,就是派人巡視各地河岸,發現有河堤不修,有洪水隱患的。就立即去處置。

不能等大雨來臨之後。再出身。

于謙自己決定負責,洪水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大清河一帶的巡視,他不僅僅巡視大清河,也要將白洋澱,三角澱這一些區域都看上一遍。

其餘的人,都分別去各地,巡視各地河防。

于謙將張經帶在身邊,張經也是算是于謙在順天知府任上一手提拔出來的下屬,很是得力。

只是這一次於謙讓張經去巡視滹沱河。

因爲張經去滹沱河的路線,與于謙是有很多一部分重合的。

于謙輕車簡從帶着幾十個人,騎馬橫穿三角澱。

你沒有看錯,就是橫穿三角澱,因爲往日裡的波光粼粼的大湖,而今已經被分割成很多小湖泊了。河北所有湖泊的深度都不算深。

于謙騎馬走在蘆葦叢之中,就好像是走在一望無際的高粱地之中,大片片的枯黃的蘆葦,還在告訴他們,這裡曾經是湖泊。

本來是淤泥的土地,在近百日的暴曬之下,就好像是破裂的封印,黑土地猙獰的展開了嘴。

所有人都是沉默。

一方面是這樣的場景看多了,已經麻木了。

另外就是日頭好像是烈火一般,早已將人身體裡面的水分全部烤乾出來了。

誰都不想說話。

“父親,我去打點水喝。”于冕將手中的竹筒晃了晃,聽聽裡面的水聲,說道。

于謙算算了路程。說道:“我們一起去吧。”

正統元年于謙調入京師,朱祁鎮對於謙的恩寵不斷,所以特別在京城有賜第,專門派錦衣衛將於謙的夫人請到了京師。

這才結束了他們夫妻之間遠隔千里的悲劇。

于謙一輩子只有一個于冕一個兒子,其實與這也大有關係。夫人孩子都在身邊,于謙也就將自己長子于冕帶在身邊教導。

一行人穿過枯黃的土地。于謙定睛一看,心中猛地一沉。

這麼多天,于謙到處巡視,這一片區域他也穿過好幾次了,第一次穿越三角澱的時候,下面的人還勸,說這一條路非常泥濘,不好走。

只是如果不從三角澱之中穿過,從天津出發向西,就要向北或者向南繞道了。

于謙這一意孤行,那時候方纔是二月初,果然如人所言,雖然已經冒出一條路,但是這一條路,卻好像是一道陸梁一般,很多地方還有誰,不過縱馬而過,卻是無妨的。

只是他之後,幾次路過,卻沒一次都讓人心驚。

這條路之前是水與蘆葦相互交織,後來水退卻了,地上來泥濘,再後來,地面都乾涸了,連蘆葦被蝗蟲糟蹋之後,也少了不少。

而今,于謙更是發現,他之前數次取水的水塘,此刻也變成一片爛泥地了,甚至還能爛泥地之中,看見一些黑漆漆的 ,被淤泥裹着的屍體。

于謙知道,這就是一些死去的小動物的屍體。

于冕也有一些失望,說道:“爹我們去別的地方吧,這裡的水不能喝了。”

于謙點點頭,說道:“好。”

于冕不能理解父親的心情,撲空兩回,終於找到一處,這裡的水似乎與往常一樣。依舊帶着清涼之意,撲了過來,于謙就着水洗把臉,又灌滿了竹筒,這才帶着人再次上路。

在傍晚時分,闖過了三角澱。

在三角澱之中,還沒有感覺,只覺得日頭有些毒,僅僅是的單純的熱,但是三角澱之前畢竟是湖泊,空氣之中還有一些水分的痕跡的。

但是一離開了三角澱,眼前的一切立即變得塵土飛揚起來。

連空氣之中都帶炙熱的氣息。

于謙在保定縣的驛站安置下來,沒有怎麼見保定知縣,而是帶着張經與兒子于冕上了大清河的河堤。

這大清河河堤,還是新修的。

于謙看着大清河,嘆息一聲,說道:“張經,你看,我宣德年間從京師去河南的時候,就路過此地,當時大清河數裡之寬,而今只剩下一束流水,這一束流水,還是我與上游力爭下來的,百姓目光短淺,不知道多少人想截斷大清河。但是上游是大明百姓,下游就不是大明百姓了,上游百姓要活,下游百姓就不要活了。”

“如果上游百姓遇見洪水則泄於下,遇見旱情這攔水,一絲不留,則一河之百姓,恐爲敵國。”

“大清河在白洋澱與三角澱之間,多方受水、我多次來此,多方調解,今後恐怕也就這裡還有一點收成,只是如果今秋七八月間。雨水大作的話,這裡也是要害之處,我就在這裡鎮守了,再往西,就不去了。”

于謙輕輕一嘆,往昔大水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白洋澱與三角澱連成一氣,從北京往南,數百里之間,都成爲澤國。

只是靠近太行山一線,可以通行。

這就是北宋時期以水爲兵戰略的體現,索然幾百年之後,但是一旦大雨連連,也會成爲這個樣子。

于謙說這裡水情最危險,卻是一點也不假。

張經說道:“請大人放心,下官此去定然好好巡視滹沱河決計不讓滹沱河出問題的。”

于謙說道:“你有此心就好了,當今聖上最喜歡實務之輩,我於某科名在一百名開外,三甲出身,籍籍無名,賴陛下信任,執掌直隸治水大權,朝野上下不敢無視我於某,張兄,年紀雖輕,科名不顯,但是隻要實心做事,必能被陛下看在眼中,將來我的位置,張兄未必不可以坐一坐。”

于謙雖然看上去是老實人,但是畫餅的技術一點也不差。

固然稱兄,有很多時候是客氣的意思,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客氣。並不是張經就比于謙的年紀大。

張經聽了,也非常激動。的確提科名不顯。在歷史上也就坐過一任順天府。隨即淹沒在歷史之中,與嘉靖年間東南抗倭的不是一個人。

張經心中涌出一股,士爲知己者死的感動,說道:“請大人放心,下官此去,滹沱河上下必然安定無事。”

“如有事,大人將我人頭拿去即可。”

于謙說道:“何處此言,我觀何必諸河,滹沱河最爲難治。你此去只要用心就好,河北水利陳陳相因,非是今日纔有此禍,不要急,慢慢來。”

張經感動非常,心中暗下決心,決心不治好滹沱河。決計不罷休。

只是他不知道,他一語成箴。

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章 太后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
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章 太后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