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

同樣面對這個問題的,就是羅倫。

因爲羅倫而今在泉州南安縣。

而南安縣的情況與寧化縣是截然不同的。

羅倫根本不用做什麼,只是放出了將田畝賦稅勞役一切折銀的消息,南安縣是作爲試點之一,就有不知道多少人踏上門來。

就行有身份的人,來探口風的。

羅倫查看當地情況,更是大部分百姓都不安於農事,出海經商已經是很早正常的事情了。

南安縣距離泉州不過十五里,又有水路相通。可以說是咫尺之間。而福建之地,人多地少,早就不是傳聞了。

泉州這一片平原照舊人煙稠密之極,很多人想從土裡刨食,也沒有土地可言,但是奔波在海上的水手,商人,卻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南安人。

而且南安縣也有大商人,而且數量不少。

在福建商人的地位,雖然比不上同安商人,他聽聞同安商人在福建商人圈子裡面更是勢力雄厚,一個小縣之中,幾乎過半男丁都在外經商。

如果能用銀子還繳納賦稅,免除勞役,這種府縣大多都是願意的。

而且一條鞭法潛在的好處,還有就是放寬百姓對土地的依附。之前大明朝廷對百姓遷徙控制很嚴苛的。

動則都要路引。

因爲很多勞役都需要人,如果人都跑光了,縣裡就要抓瞎。

而今一條鞭法之後,這種依附大大減輕,沒有利益的事情,大明最基層的府縣,是懶得浪費精力的。

羅倫什麼也沒有做,行一條鞭法的障礙都被掃清了。

且不說一條鞭法利於貧民,即便是富戶也願意,畢竟當地大戶多半是涉足海上。比起海上貿易的利益,土地上一點點的利益不算什麼。

百姓盼此法,幾乎是大旱而望雲霓。

如此一來,就省了他們很多麻煩。

至於糧商壓價,不看看着裡是什麼地方,是泉州啊,海運發達之極,你真要擡價,我從後交趾省運兩船糧食很難嗎?至於銀子,跑海貿的人也是用銀子結算的。還怕沒有銀子?

這也是劉定之應手。

朝廷中的人將李東陽安置在寧化,其中心思劉定之豈能看不出來,他反手應了一手,看羅倫怎麼辦?

是順勢而爲之,還是故意唱反調?

如果故意將事情做壞,自然要好好處置。但是順勢爲之,豈不是說明最頑固的人都贊同一條鞭法了。

在朝廷爭鬥之中,劉定之就佔了先手。

羅倫此刻也陷入如李東陽一般的矛盾之中。

他其實很想發掘出一條鞭法在地方推行的種種問題。

這一條鞭法沒有問題嗎?

有的,畢竟這一條鞭法不是從下到上總結出來的,而是在最高層之中決策,然後推行下來的。

在細節上,難以盡善盡美。

但是這都是小毛病。

羅倫順手就處置了。

在大方向之上,一條鞭法在這種交通發達,貿易活躍的地方推行,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恰如其分。

羅倫賣力推行一條鞭法,想想就知道,他在政治上的前途是沒有了。

無他,在政治上,容不下一個反覆的人。

但是他硬要從雞蛋之中挑骨頭,卻也不是不能。只是他內心不安。

大明而今的政治-鬥爭,還沒有上升到黨爭的地步。而大明官僚的道德水準,還沒有墮落到只看利益的地步。

特別是這些剛剛進入官場沒有幾年的人。

心中尚有一股爲官爲民之心。

“罷罷罷。”羅倫嘆息一聲,下令在正統三十三年夏稅,以一條鞭法徵收賦稅。

於是安南百姓大悅。甚至附近幾個縣的百姓,都紛紛向各自縣令反應,想如同安南百姓一般無二。

於是,福建沿海各地上奏請行一條鞭法的奏疏,與雪花一般飄來。

百姓積極配合,羅倫的工作量大大減少。

羅倫心思也不在官場之上,幾乎一般的時間都在讀聖賢書,與吳與弼,陳獻章等人通信。似乎準備在這一任縣令之後,就辭官回家了。

畢竟他覺得,他在官場之上,已經毫無前途可言了。

於是,在正統三十三年夏稅的時候,關於一條鞭法的議論,再次在朝廷之中掀起。

如之前,僅僅是朝廷內部的商討不同,而今卻是各地府縣都參與其中。

畢竟之前安置的十幾個縣令,遍佈了大明大多省。

朝廷下發的聖旨,也是明發的,各級官員都看着明明白白的。

所以,各地省份都以自己的情況爲出發點,議論一條鞭法利弊。

其中近乎旗幟鮮明的分爲兩派,支持的與反對的。

幾乎沿海省份,長江沿岸,運河沿線,江南各地,與北京附近的府縣都支持。但是內陸省份,山溝裡面的府縣,全部清一色的反對。

形成了旗幟鮮明的對立。

在夏稅徵收前後,也就是五月前後,成爲朝廷議論的重點。

朱祁鎮再次召集內閣會議,他令兩側靠牆的地方,擺上了兩道几案,整整齊齊有十幾米長,而上面沒有一處空檔。

都密密麻麻的放滿了奏摺。

朱祁鎮甚至沒有看完,也令內閣焦頭爛額。

都是下面府縣的激烈反饋。

朱祁鎮說道:“諸位先生,以爲如何?”

劉定之說道:“陛下,此事之前已經議定,待各地試點成敗之後,再做討論,國家大事,寧緩勿急,特別是這種牽連天下民生的事情,不論下面怎麼說,總是要緩一緩的。”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首輔所言不錯。”

其實朱祁鎮對而今的情況還是很滿意的。

因爲一條法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數量在同時擴大。

反對者,以祖制,不合地方民情,等等,各種理由反對,沒有什麼心意,而支持者也同樣多了起來。

這也反應了大明的現狀。

以大明之大,很多地方,與江南京城,這些地方百姓收入。相當高。雖然不能與後世相比,但是總體上來說,與宋朝全盛的時候相差並不大了。

很多市井氣象,都顯露出來。

但是更有很多地方,還是過着數百年前,艱難困苦的生活,甚至稍稍有一點天災,就是堅持不下的生活。

這也是現實。

還有更多介於兩者之間的地方。

這個多層次的現實,也讓各級地方官對同樣的事務,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這已經很好了。

朱祁鎮其實此刻也在反省這一點。

一條鞭法到底適合不適合全國推行?

銀荒的問題,糧食儲備的問題,役法的問題,胥吏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與一條鞭法糾纏在一起。

一刀切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是朱祁鎮心中雖然有這個想法,卻決計不會先說出口的。因爲他只要透漏出一絲風聲,那些反對的人就會得寸進尺。

進二退一的手法,朱祁鎮太熟悉了。自然知道該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

“不過,”朱祁鎮說道:“這些奏摺之中,寧化縣知縣李東陽的奏疏特別有意思,朕不知道諸位先生看過沒有。”

朱祁鎮一示意,懷恩立即指示小太監,將手中一疊奏摺抄本一一個遞給各個內閣大臣手中。

這些內閣大臣有得已經看過李東陽的奏疏,有的沒有看過李東陽的奏疏。

但是不管看過沒有看過,而今皇帝讓人看。自然都會細細的再看一遍。一邊思索李東陽的想法。

劉定之自然是看過的,看着皇帝如此鄭重的應對李東陽的奏疏,他心中暗暗歡喜,就知道寧化縣這個困境是困不住李東陽的。李東陽非但能完美的解決,今後更是要簡在帝心了。

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章 貝琳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
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章 貝琳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