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

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

周忱說道:“臣之前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陛下天人之姿,聖聰遠邁天人,方讓臣有一得之愚。陛下爲西山之煤所修之馳道,真乃國家之利器,朝廷之命脈也。”

“臣昨日在城西,觀摩一日,以臣觀之,馳道上的馬車,都是兩馬並驅,載重可達千斤以上,日行百五十里,應該是可以的。”

“而從南京到北京,不過三千餘里,如果一道馳道從南京修到北京,則二十石糧食從南京到北京,不過一月而已。”

“而今漕運運輸,動則經年。”

“南北運輸尚有漕運,但是從北京運輸到邊關,卻更是步步艱難,百姓或推獨輪車,或人抗馬馱,倍加艱辛。”

“如果從北京修馳道,直達大同,宣府,以榆林,寧夏,最遠不過一千多裡,固然有山川難越,但足以將糧草耗損降低很多。”

“至於具體能降低多少,臣一時間沒有準確數據,還不好計算的,但是決計要比而今節省不少,其中耗損節省下來,足以補上開中法的缺口。”

“而且陛下欲大修河北水利,耗資千萬計,想來數年之後,河北就是北方糧倉,各地九邊糧草,如果能從河北啓運,節省太多了。所以國初讓利於鹽商的,應該重新拿回來。”

“而且臣也說過,朝廷首要之事,當是以銀代鈔。但是國家每年正稅,銀兩不過三五百萬兩,乃是鹽,茶,礦稅而已,即便去年開海,加在一起,不過七百萬兩上下。朝廷銀少欲以之代鈔,不可得已。”

“如果能從鹽稅之中,多徵收數百萬兩。足以支撐河北大工,也足以完成朝廷各項賦稅用白銀核算。”

朱祁鎮說道:“周卿之意,朕知之,只是此事關係重大,非下朝廷重臣合議不可。”

朱祁鎮很清楚,即便是他是皇帝,這樣的大事,也不可能一言而決,更不要說裡面有太多的利益牽扯了。

真以爲那些大鹽商都沒有門路。

沒有門路的鹽商根本做不成這麼大的事業。朱祁鎮在鹽法上動刀子,不知道觸動了多少人的利益,甚至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軍方的。

畢竟開中法裡面的情弊,沒有軍中有人配合,也做不出來的。

這樣的大事,分量之重。朱祁鎮不可能聽周忱一面之詞。不過,朱祁鎮聽周忱數次說起寶鈔,朱祁鎮心中一個想法,冒了出來,說道:“即便鈔法之不行,難道朝廷只能用銀兩嗎?”

周忱想了想,說道:“陛下,非是朝廷必須用銀兩,而是除卻銀兩其餘無物可用?”

朱祁鎮說道:“此言怎講?”

周忱說道:“本朝開國以來,洪武年間,先用錢法,故而洪武年間,乃是我朝鑄錢最多的一朝。大概在一萬萬文以上,但是從洪武末年,有錢荒,朝廷乃發鈔,先是錢鈔並用,著令百文以上用鈔。”

“從此朝廷在鑄錢之上並不熱心,如洪熙一朝,在世面上幾乎沒有銅錢,即便是正統朝的銅錢,估計也沒有多少。”

“鈔法不行,百姓日常也不能以貨易貨吧。”

“所以用金銀就成爲百姓必選。”

“用銀的習慣,其實乃是前元才盛行起來的。鈔法不可挽回,金又太貴,百姓皆通用銀,朝廷想重整錢法,自然只能用銀了。”

朱祁鎮有時候就是感嘆。

歷史有偶然也有必然,他很難說清楚用銀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

錢荒乃是宋代最爲頭疼的問題,就是世面上銅錢不夠用了,不管是鑄造多少出來,就好像是倒進井裡面一般,根本沒有一點水花。

大明寶鈔在朱祁鎮看來,就好像是一場大規模信用貨幣的實驗,然後搞砸了。

之前大家都知道大明寶鈔已經不行了,都還想辦法挽救一二,但是到了正統年間,朝野上下一致認爲,寶鈔已經無藥可救了。

周忱的意見,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意見,是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

由寶鈔缺位,而帶來的財政混亂,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他們的選擇,自然是最簡單辦法,就是將民間已經佔據絕對規模的白銀,代替寶鈔的位置就行了。

但是在朱祁鎮看來,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根本就是一個極大的倒退。用銀不是不可以,最少要鑄造成銀幣吧。

這種因陋就簡的貨幣政策,居然能持續了六百年。朱祁鎮怎麼都想不明白。

但是朱祁鎮卻不想再繼續下去了,朱祁鎮說道:“既然要廢除寶鈔,朝廷通用銀,不是不行,只是卻用銀兩,實在太過麻煩了。特別是火耗一事,更是麻煩之極。”

“陛下的意思是?”周忱一時間摸不着頭腦。

不得不說,周忱縱然是當時第一流的財政專家,對火耗的影響力,還沒有太大的感觸,畢竟折銀之事,從他這裡才盛行。至於之後火耗的各種發展,,實在是周忱不能想到的。

朱祁鎮說道:“用銀錢如何?”

周忱心中心思一轉,暗道:“陛下大概是想得錢息。”他自然沒有反對的意思,立即說道:“陛下之意,臣明白了,只要陛下賜下錢樣,戶部寶泉局,定然將戶部所收之銀,全部鑄造成銀錢。”

朱祁鎮說道:“那銅錢鑄造如何?”

周忱說道:“銅材缺乏,這也是從洪武以來,朝廷鑄錢不多的原因之一。故而朝廷從洪武之後,就很少鑄造銅錢。只是民間乏錢,多有私鑄,是時候大加整頓了。”

朱祁鎮也知道這一點,真正上好的銅料,都是很缺乏的,就看宣德爐就行了。

宣德爐爲什麼這麼聞名,就是因爲宣德爐乃是用南洋上好的銅料,經過十二煉,明代之後,很少有這樣的銅料,也很少有這樣的敗家了。

這才讓宣德爐成爲絕唱。

不過,與周忱說話,就是舒服,幾乎朱祁鎮還沒有將話挑明,周忱就有所領悟了。

朱祁鎮說道:“周卿下去之後,就將這兩件事情,寫成題本呈給朕看。”

周忱說道:“臣明白。”

隨即周忱很有眼色的告辭了。

朱祁鎮一時間推掉了之後所有召見。一個個默默的思考。

對於打仗,有土木堡之變在先。朱祁鎮自然沒有想要御駕親征的想法。所以,他爲與瓦刺做的準備,一個在糧,整個河北水利計劃,幾乎都是爲這一件事情服務的。一個在將,孟瑛,蔣貴,任禮,曹義,楊洪,郭登,方瑾,這都是有過考驗的將領,而且是朱祁鎮登基之後,才冒出頭來的將領。

總體來說,朱祁鎮更親近一點,至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以及他們爲代表老勳貴勢力,也沒有到了一點仗都不能打的。

實際上,朱祁鎮甚至有時候都有一種錯覺。

這種錯覺的是,他明明知道大明軍隊之中,其實有很多問題。但是偏偏在對外征戰之上,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弱勢。

不管是西北之戰,還是麓川之戰。不管是阿岱汗還是思任禮,他們只要敢與大明主力陣戰,那麼結局已經註定。

總體來說,朱祁鎮並不覺得大明軍隊弱於瓦刺。只是在騎兵上有些被動而已。

只要解決錢的問題,有足夠的戰爭經費。有足夠的後勤支援,他都不信還打不過。

所以,他一時間連河北水利的情況也放下來了,對開中法,鹽法,錢法,等一些規章制度,以及之前朝廷關於這些制度的奏摺,一一翻看。

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九十章 貝琳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
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九十章 貝琳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