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

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

武英殿之中。

朱祁鎮早就令王振張開大幅地圖,這副地圖,就是蒙古地圖。

從遼東到西域,蒙古萬里草原大漠都在地圖之上一一標註。

這是朱祁鎮這數年來的準備之一。

一部分乃是大明王朝的積累。

要知道,永樂年間,朝廷對草原數次用兵,即便而今北京城之中韃官遍佈,即便是眼前的張輔,少年時候,也是在元朝的嶺北行省待過的。

所以,這個時代的大明從不缺少了解草原的人。

同樣,這一副地圖,也是錦衣衛與東廠數年辛苦所致,不知道不少錦衣衛的探子,扮成商人出入大漠之中,就是爲了摸清草原情況,爲大軍先導。

張輔進來之後,一看着地圖。就知道朱祁鎮在這上面下了大力氣了。

朱祁鎮見張輔進來,一揮手,讓所有人都出去,王振走在最後,關上了武英殿的大門。一是武英殿之中,靜謐極了。朱祁鎮請張輔落座。說道:“英國公乃我朝柱石之臣,今日就在武英殿上,朕想請英國公說一句實話,瓦刺可伐否?”

三大殿剛剛開始重建,想要重新修建好,大概還是需要好一陣子的。即便三大殿修好了。真正用的頻率也不會太多的。

而文華殿與武英殿兩座偏殿,就是皇帝處理事務的常用宮殿之一。

當然了,每一個皇帝習慣也都不一樣,比如正德皇帝,喜歡在豹房。嘉靖皇帝喜歡在西苑,崇禎皇帝接見大臣喜歡在平臺。

等等。

但是一般來說在,文華殿與武英殿的本意,就是一文一武。兩處大殿在紫禁城的格局之中,就能看的出來,隔着三大殿與紫禁城城中軸線。東西相對。

只是朱祁鎮之前活動,一直在文華殿。

這也誰朱祁鎮第一次啓用武英殿。

可見朱祁鎮對這一次召見張輔的重視。

一上來就問張輔如此重大的問題,張輔也滿臉嚴肅,說道:“陛下相問,臣不敢不答,瓦刺不可伐也。”

朱祁鎮對這一個結果,並不是太意外的。

因爲這個結果,朱祁鎮自己也知道。

不過,他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未必與張輔一樣。

朱祁鎮說道:“國公請講。”

張輔說道:“瓦刺之不可伐,有三。”

“時機不對。”

朱祁鎮點點頭,麓川戰事方興。朱祁鎮自己也不原因兩面作戰。

張輔說道:“朝廷準備不足。西北之戰,已經說明問題,蔣貴出塞擊阿岱汗,前鋒不過三千騎而已。即便加上後軍,也不過萬餘騎而已。”

“陝西甘肅如此,宣大,遼東大抵也如此,加上京營可以出塞的騎兵,不過十幾萬,又不能全部出塞。”

“而瓦刺四萬戶,加上韃靼四十萬戶,這四十四萬戶,可以抽調騎兵,決計在二十萬以上。”

張輔僅僅泛泛而談,

準備不足。

但是朱祁鎮豈能不知道,這個準備不足後面,有多少事情?

北方糧食不足,塞外的據點一一不可維持,如大寧城一般,全部放棄。

在洪武永樂年間,漠南蒙古,也就是而今行政區劃分之中的內蒙。大多是無人區,明軍不能佔據,但是蒙古人不敢南下。

用了古話說,就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一點也成爲大明的馬場。

但是隨着大明在草原上的軍事存在不足以維持。

大明對這些地方的控制,也越來越鞭長莫及了。

如此一來,這一帶又恢復到了蒙古人控制的地帶。

這也是正統以來,長長有邊患的原因。雙方的緩衝區就沒有了。

再加上衛所缺額一百二十萬之多。

各種問題糾結在一起,軍中缺馬,僅僅是一個表現,而在這個表現之下,卻有着極其複雜的機理。

不是一個準備不足,就可以說清楚的。

但是朱祁鎮也明白,張輔能說道這分上,已經夠坦誠了。

五軍都督府乃是大明三百多衛所的領導機構,而以張輔爲首的大明勳貴,從來是佔據着五軍都督府的領導權。

這裡面很多事情,都是擺不上臺面講的。如果單單是準備不足,內庫太皇太后準備的三千多萬兩銀子,就可以砸進去。

絕對夠打一場大戰了。

只是不行的。

這些事情,決計不可能是砸錢就能解決的。

張輔繼續說道:“瓦刺實力也不足輕辱。”

朱祁鎮心中一動,他對這個非常感興趣,說道:“請國公爲朕解說一些瓦刺的實力如何?”

說實話,朱祁鎮對瓦刺很多方面,都還是比較瞭解的。

比如瓦刺的來源,瓦刺的權力結構,等等。

但是瓦刺人的戰鬥力,卻不是朱祁鎮能知道的了。

能打不能打,只能打過再說。

沒有親自交過手,很多事前的猜測都是僅僅是猜測了。

但是張輔卻不一樣,他是跟隨太宗北伐的老將了,對付瓦刺這個老對手,並不陌生。

張輔沉吟一會兒說道:“陛下,我大明與瓦刺最大的一次大戰,就是忽蘭忽失溫之戰。臣有幸,跟隨太宗皇帝親歷此戰。”

朱祁鎮打起精神,在張輔乾巴巴的言語之中,去揣摩當初大明在漠北最後一次戰略級別的決戰。

“太宗皇帝追到瓦刺雙泉海,遇見瓦刺先鋒,太宗意思到瓦刺大軍,就在附近,隨即阿魯臺請參戰,爲太宗所拒。”

“臣追隨太宗本陣,北上追擊瓦刺。到了忽蘭忽失溫。瓦刺伏兵大出,共三萬騎,任一騎數馬,僅戰馬就是十幾萬匹之多。”

朱祁鎮聽了,心中頓時感到強烈的不滿。

而今朝廷可以動用的戰馬,估計比瓦刺在忽蘭忽失溫之戰動搖的戰馬多不了多少。與而今佔據整個草原的瓦刺戰馬,更是不可能相提並論。

一瞬間,朱祁鎮感到自己太窮了。

張輔也不住地朱祁鎮心中是怎麼想的,他繼續說道:“馬哈木嚴陣以待,以重騎數萬,衝太宗本陣。我軍重騎比瓦刺人少,太宗乃令故融國公柳升帶領神機營列陣以帶,以火炮轟擊瓦刺重騎-----”

朱祁鎮說道:“等等,你說朝廷重騎,不如瓦刺?”

張輔說道:“臣不敢妄言。”

朱祁鎮說道:“這怎麼可能?”

瓦刺騎兵多,朱祁鎮可以理解。因爲在草原上的養馬成本,與農業種植區的養馬成本,是不一樣的。

這種成本上的差距,造成了同樣數十萬匹馬,中原王朝就要窮盡國力,但是草原王朝卻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鐵騎重甲,卻不一樣了。

這是一個國家國力組成。

唯有一個強盛的國家,才能打造出這樣的軍隊。

瓦刺三萬重騎,其中用多少鐵,要知道中原地區的鐵,與草原上的鐵,是完全不同的價值,特別是早在太祖皇帝時期,就有禁令,連一口鐵鍋都不能賣到草原之上。

瓦刺的重騎兵是怎麼打造的,是怎麼樣的國力才能讓瓦刺打造出超過大明精銳的重騎兵部隊。

這完全不符合朱祁鎮的認知。

他一直認爲,瓦刺騎兵就是那牧民徵集起來,沒有什麼甲冑,但是非常機動靈活的,輕騎兵部隊。

而今從張輔的口中,卻聽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瓦刺。

讓朱祁鎮不得不對瓦刺進行重新衡量了。

張輔說道:“臣在戰後也俘獲不少甲冑,一部分都是當年元廷的甲冑,令一部分甲冑,應該來源於西域,不是中原工藝,至於是怎麼來的,臣也不是太清楚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元朝與西域?”隨即他心想很多,也解開不少疑惑。

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
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