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

第二十四章誰能解之

陳公甫,名獻章,字公甫。後世人稱陳白沙。

也是一名在青史留名的大儒。

只是而今陳公甫已經四十上下了。

他在正統十六年科舉遭受了重大挫折,從此就跟隨吳與弼讀書,而今已經十幾年了。

這十幾年之間,他學問越深,功名之念就越淡。

歷史上,他再次科舉,一舉中第之後,不過當了一任官,就棄官南下,回到家鄉,廣東白沙教學。這纔是他被稱爲白沙先生的原因。

剛剛那一番總結,就是陳白沙所總結的。

陳獻章說道:“夫子以爲陛下欲如何?”

吳與弼說道:“揣測聖意,非臣子所爲。”

陳獻章說道:“夫子心中不是也有揣測嗎?”

吳與弼一時間沉默了。

他當然有所想法了,否則也不會如此心煩意亂了。吳與弼作爲一代大儒,修養功夫,自然是很到家的。

能讓他心神不屬,就是因爲他想到的太重大了。方纔有患得患失之念。

陳獻章見吳與弼不說話,說道:“夫子,既然不願意說,學生就大膽了,還請夫子指點。”他微微一頓說道:“陛下,可是要效仿兩漢之政,召集儒臣論經,只是不知道是石渠閣,還是白虎觀。”

吳與弼聽了,說道:“以臣論君,非臣子所爲。”

吳與弼雖然沒有正面回答,但是這個反應,已經說明了陳獻章的猜測沒有錯了。

石渠閣乃是西漢的皇家圖書館,但是這裡用石渠閣,卻是說的是宣帝時期的一場會議,漢宣帝召集大儒在石渠閣討論經義。而白虎觀乃是東漢修經的場所,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期的一次會議。

這兩場會議都是儒家歷史上的大事件,總體上來說,後者重於前者,但是即便是前者,也是公羊派衰退,穀梁派興起的標誌之一。而後者更是整頓經義,將儒家進一步拔高位置,成爲統治一切思想活動的核心。

陳獻章說道:“那麼弟子想要與先生一起赴京,還請夫子不要嫌棄弟子。”

如果陳獻章之前還是自己暗暗揣測,而今吳與弼的表現,證明吳與弼也是這麼樣想的,所以他這一次非進京不可了。

畢竟,這樣大事件,有些人一輩子都等不來一次。

陳獻章豈能錯過?

吳與弼卻微微一嘆,說道:“你想跟着就跟着吧。”他輕輕嘆了一口氣,說道:“是福是禍還不知道的。”

吳與弼也不是無慾無求的人。

他而今六十多歲的人了,從這個時代的年紀來算,也沒有幾年可活了。說起死,這位大儒大抵是不害怕的。

能讓他牽腸掛肚的事情,不是他個人如何,而是理學的道統。

吳與弼與陳獻章的猜測一樣,這一次策問天下,其實是一場如同石渠閣,白虎觀這樣的會議的開場白而已。

吳與弼比陳獻章想的更深一層就是,理學不管是官方還是在民間,都是佔據優勢的。

如果陛下真信奉理學的話,其實並沒有召開這一次會議的必要。那麼陛下的目標就很明顯了。

很可能是理學了。

每一次這麼樣的會議,儒家內部流派就有一種交替之態。

吳與弼作爲天下皆知的大儒,這個時候,他怎麼能逃避的。所以,在陳獻章看來是一場天子論經的盛事。但是在吳與弼看來,卻是一個不容他逃避的戰場。

他又怎麼能高興起來。

吳與弼這裡憂心忡忡,卻有下定決心,定然要在君前力挽狂瀾。、

而此刻丘睿也快的到了京師。

丘睿是在河北一處驛站之中,才知道這一件事情的。

朱祁鎮一輩子安排過兩個人,一個是劉定之,劉定之每一任官職,朱祁鎮都參與其中,而丘濬也是如此。

特別是丘濬當初的策論太過驚豔了,讓朱祁鎮不能忘懷,早就將丘濬當做自己的文膽了。

所以,更要讓丘濬歷練地方,爲整個大明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丘濬之前在蘭州,從蘭縣知縣,變成蘭州知州,又變成了蘭州知府。隨即調入福建擔任夷州知府,後又爲福建巡撫。

可以說西北,東南都有歷練。

朱祁鎮對丘濬的安排也不是隨隨便便來的,讓他在西北看看大明最窮的地方,大抵是什麼樣子的。

然後再讓他去看看,新開拓的臺灣情況如何。而福建又是開海之後發展最好的地方之一。

福建民間本來就是海貿的傳統。

在開海之後,剛剛開始的時候,不如廣東與寧波。

但是很快福建就超過了。

原因很簡單。

廣東海貿強大,是因爲地理位置,又有先發優勢。大明第一個開海的就是廣東,而寧波松江海貿強大,是因爲產品生產優勢。

無他,江南絲綢,布匹,景德鎮的瓷器,等等東西,都是要從這裡出海的。

而福建勝過他們的地方,卻是在人員上。

對於海貿,大部分中國人並不感冒。大部分中國商人更想當一個供貨商,而不是親自下海。

但是福建那邊就不一樣了。

福建人多地少的局面,幾乎是全國最嚴重的。否則也不會弄出鄧茂七之事。雖然之後,朱祁鎮開闢夷州,分流福建的人口,但是效果是有的,但是卻並不是太好。

一方面是,夷州畢竟是生地,將土地開拓起來,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今弄容納幾萬人已經差不多了。

不可能一口吃一個胖子。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福建有很多人下海作爲海商。畢竟朱祁鎮當初的規定,是隻允許大明人的船主出海。

這個政策讓不少外國人只能借的大明人的名頭來貿易。

福建人冒險精神,很快在海上打出一片天地,北至海西,南至舊港,海上漂泊的民船,最少有超過五成是福建人。

如此一來,福建本地自然受到福建人的反補。

很多東西,福建有的話,這些人都願意回福建買,原因很簡單,順帶回家了。

於是福建的茶葉產業,漸漸的成了體系,成爲福建的拳頭產品。甚至在這一項上有勝過江浙的趨勢。

朱祁鎮希望能讓丘濬能看看,因爲商業帶給福建一省強大活力。

畢竟朱祁鎮變法體系之中,對商業的扶持是一個繞不過的點,如果丘濬能事先有所瞭解,將來,君臣溝通之時,也少了很多分歧。

丘濬在驛站看到了正統三十一年第一期明報,心中也是明亮之極。

知道,天下大潮將起於今日。

他摸着身邊一個木箱子。這個木箱子並沒有漆,但是而今卻光滑無比,不是因爲別的,是他無數次撫摸這裡,早就打磨出包漿了。

這裡面不是別的,乃是他在外多少年,一點點積攢的稿子,對大明種種問題反應,已經對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每一個字,都是他的心血,也是他對整個大明的解決方案。

這一次入京,他就有所想法。而今更是明白皇帝的用意,如果他能說服皇帝的話,那麼這個木箱子裡面的東西,很可能就是大明將來的國策。

他一想到這裡,內心之中,就有無比滾燙的熱血在反覆翻涌,刺灼傷他的心扉,讓他睡不着覺。

他索性起身,將箱子打開,迎面而出的是滿滿一箱子文稿。他從最上面的內容開始,一一校閱,並準備在入京之前,再將這些稿子校閱一番。

而在稿子最上面,卻有一張白紙,上面只有五個大字,就是他這些稿子的名字《大學衍義補》。

《大學衍義》乃是宋代真德秀所寫的一本書,是教授皇帝治國的書籍。而邱濬覺得這一本書太過簡單了。

所以這一本書,叫做《大學衍義補》。

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十一章 馬政
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十一章 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