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斷事官

第八章 斷事官

只是王驥退步了。朱祁鎮還是遇見了難題。

那就是沒有人選來當這個斷事官。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應該是五品官,下轄五司,分別隸屬五軍,是七品官。至於下面小吏什麼的,就不用說了。

王驥倒是推薦了人選,朱祁鎮一看,清一色的能臣幹吏,甚至很多都是從刑部直接調過來的。

只是朱祁鎮想要是五軍都督府斷事官,而不是刑部派往五軍都督府特派員。

朱祁鎮自然是不肯的。

想來想去,就想道了王越這個人。

王越乃是大名府浚縣人,與端木家同鄉,端木家主端木瑞就在少府體系裡做得風風火火的,正統十三年,王越上京會考,但是不第。他不想回家,於是就投奔老鄉端木瑞。

端木瑞雖然今非昔比,世襲五經博士,並在少府之中權力很大,但是依然是很喜歡讀書人,王越又是家鄉來了。

自然親自接待,一見之下,就大爲欽服。視爲好友,將讓他在端木家住下來了。

王越很好奇少府之中是做什麼的,端木瑞就私下帶領王越進入少府參觀。王越一見之下大感興趣。

王越從小就是慷慨激昂,好邊事,他在端木家的那一段時間,參與了不少少府的事情。

後來,瓦刺入寇。

端木瑞忙不過來,就請王越幫忙。王越先幫了一陣子忙,理清頭緒之後,貓兒莊之敗發生了,朱祁鎮下了罪己詔。

那個時候京城之中一片沸騰,一方面是萬萬沒有想到會敗這麼慘,另外一方面皇帝下了罪己詔,士子們心中都不舒服。

王越這個時候對端木瑞說他要從軍,報效國家,雪君父之恥。

端木瑞再三相勸,但是王越執意如此。

端木瑞只好給王越找了一個門路,安置在孟瑛軍中了。

因爲王越是舉人出身,特別被看重,直接安排到了百戶,而且不用上戰場,是負責後勤。

如果僅僅是這樣,王越僅僅是軍中廝混一段時間,然後就回去繼續考進士了。

在黑山之戰中,王越給上司建議,帶着千餘羸弱之兵,押送糧草乾糧越過大半個戰場,爲將士們送上一餐熱的。

黑山之戰,打了兩天左右,特別是第一天,從早打到晚上。

蒙古人都是餓着肚子,要麼吃冷食。而明軍能吃上一口熱的,這一點點的差距也是能反應在戰鬥力上的,

事後王越自然被封賞了。

之前也說過,總體來說,黑山之戰的戰功封賞有虛高的傾向,這種傾向也大大幫助了王越,王越直接掛上了千戶銜。

被推薦到了武學。

王越正統十四年入武學,正統十六年就以武學第一的成績畢業了,被朱祁鎮帶在身邊三個月。

當然了王越第一名,並不是他的武藝能比得過同學,而是他的文章太好,又善詩文,比起羅通的文武雙全,還要勝上一籌。

但是王越的資歷,遠遠沒有到五品官的地步。

甚至如果按朱祁鎮的想法來做,這五軍都督府斷事官,在未來會水漲船高,甚至成爲五軍都督中的佐貳官,僅在中軍都督之下。

王越的資歷更不夠了。

朱祁鎮想來想卻,就只能讓王越以五軍都督府稽仁司主事的身份,假五軍都督府斷事官。

稽仁司乃是五軍都督府斷事官下轄五司之中的第一司。雖然名位上有些低,但是實權上一點也不遜色。

而且朱祁鎮折中用了王越,才知道王越的能力過人。辦事能力特別強,秉承朱祁鎮的意志,將斷事官給鋪陳開來。

是的,並非僅僅只有五軍都督府斷事官這一點點人。而是一個體系。

朱祁鎮五軍六營之中。千戶級別都有一名斷事官。

從千戶一直到五軍每一個級別的主將身邊都有一名斷事官, 而王越本身也要承擔中軍斷事官的職能。

雖然一時間王越麾下沒有大量合格的斷事官,畢竟在軍中識文斷字的人少之又少,於是王越大量啓用武學學生。

整個斷事官體系幾乎是武學學生充斥。

這正合朱祁鎮的意思。

想想也是,武學學生的文采,與進士出身的大臣相比,那是根本沒有辦法比的,但是處理簡單的軍法,還是能做到,而且而今也不是打仗的時候,出現的案例都有一些共同性,沒有多複雜的。

如此一來,斷事官體系在京營之中建立起來了。

雖然各大將領對軍法處置的結果,還有很多建議權,但是最終結構,還是以斷事官的決斷爲主。

軍中風氣立即好了很多。

再加上京營之中遠超衛所軍的餉銀,要知道在衛所體制之下,每一個將士所得到的餉銀,不過是月糧與行糧。

所謂的行糧,就是行軍時候的口糧,所謂月糧,不過是在外駐紮時候每月發的糧食,規定的是一石,但是有時候僅僅發幾鬥。

要知道糧食最便宜的時候,二百五十文一石,一兩銀子就能賣四石。

一般來說,一個壯漢能日食一升,十升是一斗,十鬥是一石,按理說一石糧食能夠一個人吃一百天。

但是其他花銷算不算?一旦算進去,再加妻兒老小,估計是連吃都吃不飽的。

爲什麼這麼少,就是因爲衛所的收入更多是田地,而不是軍餉,或者說田地的產出代替了軍餉,甚至兵器也有很多是自己打造的。

但是隨着衛所制度的崩潰,每一個士卒拿到手中的東西只有更少,屯田的產出,不會上交給朝廷,會用來養下面人?

根本不可能的。軍戶僅僅是餓不死而已。

其實大明朝很多地方的百姓,過着與軍戶差不多的生活,有很多人野菜都吃不飽。但是這些人是當兵的,骨瘦如柴,如果能打仗?

如何能訓練。

所以朱祁鎮士卒每月餉銀一兩,一年下來十二兩,軍中糧草盔甲武器乃至伙食都是軍中負責,每月養兵費用在五十萬兩上下,一年下來六百萬兩。

這麼大的財力支撐,並朱祁鎮時時刻刻將報仇掛在嘴邊,很多將領常駐軍中。各部人馬訓練的非常嚴苛,三年下來,京營的能力已經達到巔峰了。

各種戰陣,大家都很熟練。再訓練下去,也沒有什麼用處了。這個時候是需要真刀實槍打上一仗,才能知道有更好的提升。

畢竟京營之中有近半都是沒有見過血的新兵。

所以,朱祁鎮需要一場戰爭。

但是因爲財政問題,他不可能與瓦刺動武,甚至他心中隱隱約約有一點擔心,擔心主動進攻瓦刺的結果會是什麼樣子的?

貓兒莊之戰給朱祁鎮帶來教訓就是,永遠不要覺得一定會勝利,戰場之上什麼事情都會發生。

主動進攻,還是讓朱祁鎮心中沒有底。

但是如果長久不打仗,朱祁鎮擔心軍中這股訓練熱情是無法延續下去,更不要說對京營的改革已經告一段落了。

接下來軍制方面的改革,就要由京營向四方推動了。

這一點上,京營乃是五軍都督府都是朱祁鎮的助手,無他,朱祁鎮既然要將改革推廣開來,自然是有一部分人失去他們原來的位置,又有部分人代替他們。

失去原來位置自然是當地的地頭蛇,但是什麼要代替他們自然是京營出身的將官。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朱祁鎮需要一場戰爭,不,不僅僅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場勝利,有這一場勝利最後盾,今後的改革才能順利的推行下去,如果長久和平下來,這改革反而不好推廣了。

特別是對於邊軍。

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
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