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

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

朱祁鎮參與的會議,也慢慢分出了等級。

只有內閣成員,或者一兩相關人員參加的是內閣會議。內閣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或有或沒有九卿。

畢竟九卿之中有些根本就是虛職。

這就是御前會議。

再有就大明高官一般都在,那就是大朝會。

只是會議的重要性,與會議參與人員沒有關係,大朝會一般都是走形式。

但是內閣會議有時候特別重要,有時候就是每日的例行會議。

唯獨御前會議沒有什麼大事不會召開。一件事情要到了召開御前會議的時候,就說明這一件事情特別重大,但又不夠重大。

真正重要的事情,根本不會開會決定。

只是即便如此,參與這一場會議的人員也分外之多。

無他,大家都聽到了風聲,而孟瑛的奏摺也都基本傳閱了。

征伐瓦刺乃是這麼多年來一直秉性的國策,這樣大事很多人都想參與進去。

最後只能人越來越多,最後武英殿大殿幾乎容納不住了。有內閣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九卿,還有一些在京勳貴等,再加上翰林院很多人過來做會議記錄,大殿之中有百餘人之多。

人一多,他們之間關係就複雜起來,彼此之間竊竊私語,一時間宮殿之中有一片嗡嗡的聲音。

“陛下駕到。”隨着一聲公鴨嗓子長扯。

這聲音才壓住其他的聲音。

朱祁鎮坐定之後,一番行禮如儀,朱祁鎮說道:“滕國公,你來說說吧。”

“是。”孟瑛滿頭白髮微微咳嗽兩聲,說道:“瓦刺自從脫歡之後,窺視本朝,屢屢犯邊,乃有巳已之難。陛下下罪己詔,此誠本朝開國以來,前所未有之事。爲臣子,寧不日日牢記於心,思滅此朝食,解國家之難,君父之憂?”

“而今數年以來,一戰於興凱湖,二戰於肇州。兩者皆捷。這正是陛下領導有方,我朝日興,而瓦刺日衰。”

“正是當大軍北上,逐敵於漠北,滅此朝食的時候。”

“滕國公。”王文說道:“軍國大事,關乎天下之命脈,不可不慎。你說瓦刺日衰,我朝日興,爲何不稍作等待?朝廷最近並不富裕。”

孟瑛說道:“王尚書所言差矣。我今日在這裡提這一件事情,又不是今年就要出塞,最早也都是明年的事情了,今年戶部開支我也知道的,雖然有些緊張,但是要比去年好多了。只是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難道王大人覺得,我們在這裡什麼也不做,也先就能自己死了,瓦刺就能自己敗了不成?”

“豈不可笑?”

王文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滕國公。”劉球說道:“你說的姑且都對,但是大舉出塞非同小可,你如果保證必勝?”

孟瑛說道:“戰場之上兵危戰急,沒有人能保證必勝。”

劉球說道:“沒有人能保證必勝,那就再等一等。到了必勝的時候再打不遲,老夫老胳膊老腿,是經受不起再一次大敗了。”

雖然劉球所言,根本毫無道理可言。

誰能在上戰場之前,就能保證必勝?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劉球所言卻被很多文武大臣贊同。

這就是很文官不願意打仗的原因。

出征的話,如果大敗,他們也要承受後果,但是如果打贏了,他們又沒有什麼好處?反而讓勳貴們話語權更高。

這種事情,在政治上怎麼看怎麼賠本。

很多人都要秉承這個態度,除非必勝之戰,就不要打。

朱祁鎮聽了,心中反而偏向了孟瑛。

無他,他召開這一次御前會議,其實他自己拿不定注意,想聽聽一聽別人的意見。而今劉球的話,近乎於胡攪蠻纏的角度。

似乎劉球也知道自己所說有些過於無理,他向朱祁鎮一行禮,說道:“陛下,非是臣要刁難滕國公,只是正統十四年一戰,朝廷用了五六年來恢復元氣,最危急的時候,兵鋒距離北京不過二百多裡。”

“天下震動。”

“臣而今思之,依然汗流浹背,一旦敵鋒破了居庸關,列代先帝寢陵被騷擾,老臣就不知道如何見先帝於地下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請陛下三思。”

劉球如此一說,自然有幾個官員一併出列說道:“請陛下三思。”

朱祁鎮對他們所想,未必不明白,但是更知道,這不是劉球一個人的想法,而是很多文官的想法。

什麼皇帝有罪己詔在太廟,他自己想放,那就放着吧,關我們有什麼事情?

就好像我們歷史課本上,將南宋主戰派都列入正面角色,但是實際上,南宋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想北伐。

與國家利益相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

當然了,完全惡意揣摩劉球所想,也有一些偏差。劉球說的也對,大明不想在承受一次貓兒莊之戰了。

朱祁鎮心中不滿,但一點也不表露出來,所以他看向滕國公。

滕國公孟瑛咳嗽兩聲,說道:“劉大人所言差矣。貓兒莊一戰,固然是國朝奇恥大辱,但是此事因何而起,完全是永樂之後,朝廷對草原上的事情,不管不顧,才造成了瓦刺坐大,方有數十萬騎扣邊之事,以至於驚動京師。”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陛下痛定思痛,才屢屢出兵東北,與瓦刺相爭,步步緊逼,方有今日時勢,瓦刺之日衰,朝廷之日興,正是陛下苦心經營所致。”

“欲求邊關安定,豈是閉關自守就可以的,務必長驅於草原之上,大戰於漠北荒原,纔可後求安。”

“至於劉大人所言之必勝?自然是沒有的。”

“我將門世家,子弟出征,家中常安排同房,何也?無非是因爲戰場之上,立屍之地,出征之日,身許國家,不留私情,家中只希望求一血脈延子嗣而已。”

“但是,因爲出戰有失敗的可能,這仗就不打了,自古以來,何嘗有未戰就能勝的戰事,只是戰於草原,則九邊不被兵禍,戰於九邊,九邊百姓受此荼毒不說,一旦有失,殃及京師。”

“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且而今形勢,我強敵弱,而今還不肯出塞一戰,什麼時候出塞,難道閉關自守,重蹈覆轍?”

“臣以爲切切不可,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心中嘆息一聲,這就是他越來越不喜歡開大會了。越來越喜歡只將商議範圍限制於內閣之中的原因。

跑題了。

朱祁鎮想商議的是,而今,或者是卻今明兩年就出塞大舉進攻合適不合適。但是被他們歪樓成要不要出塞作戰,甚至隱含一股見好就收,結束於瓦刺戰事的意思。

簡直是偏了十萬八千里。

朱祁鎮自然不能容許下去了,說道:“好。滕國公所言正合朕意。除惡務盡,乃朕之意。”

滕國公孟瑛立即說道:“陛下英明。”

孟瑛是時時刻刻不能忘記拍馬屁,他這麼一說,其他大臣自然不好不跟上,於是他們也說道:“陛下英明。”

“陛下,滕國公自然是對的,瓦刺一日不滅,本朝一日不安。”劉定之說道:“只是,朝廷用度有限,如果滕國公想大舉出塞,卻要細細思量,今明兩年間,恐怕不行。”

就劉定之來說,他想在這個場合於朱祁鎮唱反調,但是不說又不行。

萬一滕國公一口氣幾十萬大軍北上,他倒是舒服了,劉定之就要哭死了。難不倒真要讓朝廷砸鍋賣鐵不成。

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三章 礦業
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三章 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