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

第二百五十二章正統勳貴

剛剛就在朱祁鎮上朝之前,聽到消息,老將軍終於放心,他一放心,就去了。油盡燈枯,無藥可救。

只是這樣的場合,本不應該爲蔣貴發喪的,這是國家大典。

朱祁鎮臨時改變的流程,先宣佈。

示意下面宣佈聖旨。範弘面對臨時變故,應變如流,立即朗聲宣佈道:“定西伯蔣貴,忠而忘私,練兵有功,封定西侯,贈涇國公,令禮部議諡號。定西伯世子蔣琬襲定西侯。”

此言一出,大家才知道,蔣貴已經不在了。

蔣琬倒是省了襲職一事,直接變成了定西侯。

隨即才今日正常流程之中。

“徵虜大將軍,總領宣大總兵官,保定侯孟瑛。”範弘大聲宣讀。

孟瑛立即出列說道:“臣在。”

“保定侯靖難從太宗,從徵漠北,再徵安南,本朝以來,徵麓川,今黑山之戰,斬首十萬,乃是本朝第一大勝,顧封滕國公,改任內閣大學士,中軍都督府都督。常在君前,以備諮詢。”

孟瑛立即說道:“臣謝主隆恩。”

一番儀式之後,孟瑛當庭換了國公的服色,退回隊列之上,只在英國公之下,爲天下武臣之副,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了。

孟瑛封國公,是水道渠成的時候,朝野上下都沒有異議,不僅僅是孟瑛有今日之勝,而是當日麓川之後,孟瑛就有封國公的聲音。

而今功勞是足夠的。

有硬邦邦的功勞在,自然沒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下面卻有一些意義了。

而且徵虜大將軍這個職位,從不常設,自然將孟瑛這個職權給削掉了,改爲內閣大學士,中軍都督府都督了。

五軍都督府,詳細的分可以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軍都督

但是之前五軍都督府在靖難勳貴的掌控之中,朱祁鎮不好動手,就擱置不怎麼管,而今一場大戰之後,五軍都督府上層幾乎一掃而空。

朱祁鎮自然要插手了。

而且作爲天下衛所的領導機構,朱祁鎮想要變更衛所豈能不從這裡下手的原因。

孟瑛入主五軍都督府,自然是一場的變革的開始。

“遼東總兵官曹義。”範弘細細說道。

“臣在。”曹義說道。

“遼東總兵官曹義,從前遼東總兵官巫凱鎮守遼東,爲巫凱之副,正統七年以來,鎮守遼東頗有建樹,先戰瓦刺與朝鮮,又戰瓦刺於遼河,兩戰皆勝,使石亨入援,方有黑山之勝,封豐潤侯,前軍都督。”

曹義大喜過望,說道:“臣謝陛下。”

“大同總兵楊洪,”範弘繼續讀道。

“臣楊洪在。”楊洪出列說道。

“楊洪鎮守獨石堡前後二十餘年,久御無失,聲名鎮於漠北,鎮守大同有功,又馳援成國公,有功,封獨石侯。右軍都督。”

楊洪說道:“臣謝恩。”

“宣府總兵官郭登。”範弘宣讀道。

郭登立即出列說道:“臣在。”

範弘宣讀道:“郭登乃營國公之孫,世家子弟,以勳衛從軍,從徵麓川有功,平葉留宗,鄧茂七有功,救海西有功。襲武定侯。任後軍都督。”

此言一出,場上有些雜亂,無他,武定侯的家事而今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了,各有說辭。鬧得不可開交。

眼見越鬧越大了。

朱祁鎮終於決定插手,他要藉此讓很多人看,固然國家允許勳貴世襲罔顧,但並不是說勳貴就可以在祖宗的功勞溥上,睡大覺了。

勳貴必須有勳貴的自覺,與國同休,就意味着要爲國效力。

如果想安享富貴,又不爲國效力,那麼他們的富貴也不會長久,即便是能長久,但是也不會是大富貴。

因爲古代“富貴”兩個字,是連起來的,焉有不在權力中心,卻享有最大榮華富貴?

“海西騎兵統領石亨。”範弘繼續說道熬。

石亨立即出列說道:“臣在。”

“石亨國朝宿將,前因罪流放海西,在海西以百戶從軍,履立戰功,今日黑山之戰,又是首功之臣,因封石亨爲黑山侯。左軍都督。”

石亨大喜說道熬:“臣謝陛下。”

武將很多都是這樣的,降得快,升的也快,遇見事情了,很容易被一古腦弄成一小兵,但是隻要立下戰功,那升官,就好像是坐飛機一般。

就這一戰,石亨就與他上司的上司,也就是曹義,平起平坐了。

這個時候,五軍都督府的都督都全了。

在其中安排上,朱祁鎮也是費了很大的心思。

孟瑛總覽軍事,但是有內閣與兵部在後勤方面制衡,即便在軍中,孟瑛也做不到左右與全軍,五軍都督府之中,曹義久在遼東,不怎麼鳥他。是有自己根基地盤的大佬,說起來石亨也是曹義的門生故吏,應該與曹義站在一邊的。

但是石亨這個人,卻未必會這樣。

郭登與楊洪雖然曾經與孟瑛合作過,但是楊洪的根基在邊疆,與孟瑛之間關係並不會多好,說起來郭登會與孟瑛好一點。

但是問題是郭登已經不是他自己的了。

郭登襲職武定侯之後,定然有很多人找上來,因爲郭登襲職武定侯就意味着掌控很多的人脈與資源。

作爲一個從太祖時代遺留下的侯府,很多資源是有些無法想象的,即便是現在孟瑛身爲滕國公,也未必能與武定侯比底蘊這東西。

這些東西如果落在庸才的手段,自然是另外一種用法,但是如果落在郭登的手中,恐怕就能在軍中拉起一個山頭。

郭登既然有自己的基本盤了,爲什麼要給孟瑛低頭做小。無非是面子上過的去嗎?

所以孟瑛雖然看似成爲軍方第一人,但是他下面的人每一個都不是好相與的。

隨即朱祁鎮又封方瑾,爲威遠侯。鎮守大同,武興爲陽和侯,鎮守宣府,焦禮爲東寧伯任遼東總兵官。

吳瑾也封爲昌平侯。

而昌平不是別的地方,乃是萬壽山所在,是列代皇帝寢陵所在,這正是對吳瑾的褒獎,從此不在以韃官視吳家。

雖然大明對韃官的限制並不太高,但是韃官還是有天花板的,當一員衝陣之將是可以的,但是更多卻是未必了。

就好像吳家兄弟兩人,雖然勇猛無雙,但是在軍中的定位從來是衝鋒陷陣的將領,與他們是韃官未必沒有原因。

但是今日之後,吳瑾身上的枷鎖去掉了。

如果吳瑾有能力,今後未必能在內閣之中坐一把交椅了。

這也是一次大調整。朱祁鎮將地方很多實力派都調入京師,而將京師的很多大將都外鎮遼東,宣大等要地。

經過這一次大調整之後,大明在軍事方面的權力徹底被朱祁鎮所掌控了。

當然朝廷的封爵也不會只有這些的。還有下面一些伯爵有十幾個之多,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從整體來說,朱祁鎮這一次封爵,有大放水的嫌疑,簡單的來說,就郭登在這一戰之中的表現,難免有名不副實之說。

至於下面伯爵。更是有一些放水。

這一次封了一國公八個侯爵,十幾個伯爵,這樣大手筆的冊封,在大明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其含金量總體來說,比之開國靖難時所封,卻是降低的。

但這僅僅是正統勳貴的開始,這是他們第一登臺亮相,與之後形成的龐然大物相比,還欠了不知道多少。

此刻已經是入冬了,北風忽然吹了,灌進朱祁鎮的衣服之中,讓他渾身起冷颼颼的,但是他卻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刺激。

與瓦刺的戰事終於開始了。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
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