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

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

朱祁鎮不鹹不淡的扯了兩句,甚至連正眼看安南使臣。

朱祁鎮倒也不是太傲慢。

不過,下面該談的都已經談好了。朱祁鎮見他不過是一個是走了過場而已。

朱祁鎮正準備將安南使臣打發出去的時候,懷恩面色匆匆的從外面過來,將一封奏疏放在朱祁鎮案几邊上。

朱祁鎮一看就知道是軍情。

不是軍情不會如此不顧朱祁鎮還在召見外臣。

朱祁鎮拿過來一看,手猛地一緊,手指死死在奏疏上面捏出一個手指印,忽然一笑,說道:“貴國君主果然是英明神武啊。”

阮升一時間不知道朱祁鎮是什麼意思,說道:“陛下繆贊。外臣定然爲轉達給鄙國國君,讓鄙國國君知道大皇帝對鄙國國君的欣賞。”

朱祁鎮冷笑之意越發明晰了,目光之中譏笑之意,近乎轉成了殺意。

多少年,朱祁鎮沒有被人如此戲耍了。而今還在他面前惺惺作態。

但是他縱然怒火中燒,也保持了最基本的風度,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只是他再也沒有心情多看一眼這個安南使臣了。

朱祁鎮一揮手,立即讓太監將阮升請下去了。

在阮升出去的時候,他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很多消息根本隱瞞不了,朱祁鎮也沒有隱瞞的意思。

大明與安南的戰爭,正式爆發了。

時間向前撥大半個月。

在太平府爲中心聚集的十幾萬大軍,已經接到了朱祁鎮罷兵的旨意,開始陸陸續續的撤出了。

畢竟太平府固然距離中越邊境比較近,但附近大多是土司,大軍駐紮,大部分糧草都要從後方轉運來,對當地百姓與土司有很大的負擔。

各地土司兵馬,也紛紛遣散了。

畢竟大明徵召土司兵,也不是無償的。

而是每一個士卒都是要付錢的,或者從其他方面補償土司,不管算起來,比起北方招募戰兵,每月一兩的餉銀,而廣西狼兵一次打仗不過幾匹布匹與糧食,死了也不撫卹,也是非常經濟的。

至於京營雖然戰力很強,但是越往南方,他們就感到不舒服。

既然下令撤軍,他們第一波撤到了桂林。

而太平府剩下的大軍,只有毛勝爲首的剿滅大藤峽的得勝之軍,說起來不少,但不過五六萬人馬上下。

這些人馬這個時候不會怎麼撤了。

畢竟安南方面將也派了重兵,二十萬大軍分別防守廣西與雲南兩個方面,在廣西這個方面與大明對峙的也不過十萬上下。

毛勝並不認爲,在朝廷大軍沒有撤走的情況之下,他們還敢冒犯大明,但是該有的戒備還是有的。

估計等安南使臣從北京回來,安南方面也會開始緩緩的撤軍。

如此一來,這一次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也就緩和下來了。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知道安南方面有沒有想到,但是毛勝是絕對沒有想到的。

毛勝在邊境巡視了一遍,心中就有了目標,誠然,大戰事打不起來了,但是修剪一下大明與安南之間的邊界還是可以的。

總不能大軍出動一番,徒勞無功,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吧。

毛勝就將目標放在欽州七峒上面。

準確的來說,欽州七峒應該是隸屬於廣東的。畢竟這個時代欽州還是廣東的地盤。

欽州七峒的問題,說起來話長,而且在前文關於麓川事件前後,已經說過了。總體上,當時爲了麓川之戰,對欽州七峒的歸屬,用了比較模糊化的處理。

畢竟大明當時在徵麓川,不願意將麓川之戰,擴大成爲對麓川與安南雙方的戰事。

如此一來欽州七峒就成爲事實上的兩屬之地。

但是而今毛勝就要求欽州七峒的黃氏,驅除安南官員,從此爲大明守邊,甚至如果黃氏答應下來,他可以從軍中拔出一些武器糧食給黃氏資助。

並給黃氏其他好處,比如說升黃氏爲土知縣,土知府等等的。

當然了,如果黃氏不識好歹,毛勝打不了安南,還打不了黃氏嗎?

至於安南有什麼反應?

毛勝並不在乎。

如果安南主動北犯,毛勝還有幾分求之不得的。

不過,安南畢竟是國主新立,外部矛盾既然緩解了,新主豈能不處理一下內部問題的,在毛勝看來,安南國主不可能主動惹事的。

至於毛勝爲什麼如此看重欽州七峒,就是因爲這欽州七峒在邊境分水嶺北邊,也就是說,安南佔據了欽州七峒,對欽州灣一帶,就有了自有出入的權力。

甚至安南還在欽州七峒東邊大海邊,有一處飛地,也就是永安州。

這也是朱祁鎮要求安南退讓的一快土地。

一旦欽州七峒爲大明所控制,安南的永安州就不大好辦了,只能通過海路聯繫。

因爲大明這一側,大多都是土司控制的。

所以安南其實一直有緩慢蠶食大明土地的意圖,畢竟單個土司在沒有朝廷的支持之下,是不可能與安南這樣的大國對抗的。

而朝廷文官其實對領土並不是很看重的。

特別是對很多地方的邊邊角角。如果捨棄一點土地,能換的太平無事,很多大臣也是願意做的。

就好像欽州七峒,其實很多大臣都有意模糊了這一件事情,就是想要維持現狀。

毛勝如此的舉動,也引起了安南方面的反應。

安南方面針鋒相對,要求黃氏服從自己,否則就讓欽州黃氏雞犬不留。一時間兩國的壓力,就落到了欽州黃氏身上了。

欽州黃氏進退不能,前後兩難。

他們最後選擇了大明瞭,毛勝大喜過望,帶千餘騎兵,進入黃氏的領地,宣慰黃氏,並奏請朝廷封賞,還帶了不少火器,賜給了黃氏。

毛勝倒不是不想帶太多的人了。

一來毛勝帶的都是精銳騎兵,即便有事情也能走得了。

二來,毛勝也不覺得安南有賊膽,敢出手襲擊毛勝。

三來,也就是欽州七峒的地勢限制,欽州七峒所處的地方,就是而今廣西東興一帶,山勢起伏,地形有很大限制。

而且所謂的黃氏所轄,也不過是二十多個村落而已,說起來,比起大藤峽侯氏的實力都差了不知道多少。

毛勝擔心自己帶得人太多了,黃氏反而承受不起。

只是這一去,引起了一場大戰。黃氏也因此承受大難。

因爲安南方面有了行動。

如果說說安南方面有意挑起對大明的戰事,卻也是未必的,但是黎思誠對前線的命令,也不希望挑起與大明的戰事,但是同樣要前線寸土不讓。

剛剛開始的時候,雙方對峙的氣氛很嚴肅。

但是明軍開始撤軍以來,安南方面就放鬆了許多。

明軍大軍從太平府撤出,前線的軍隊也撤到了太平府。

面對明軍這一方面的舉動,安南方面認爲,決計不能退讓。在欽州黃氏拒絕安南之後,他們也決定派出人馬。改變黃氏的態度。

只是因爲信息傳遞上的問題,當雙方軍隊都到達了欽州七峒的附近的時候,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舉動

如此一來,雙方一場戰事就不可避免了。

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
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