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

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

提出在河北營田,解除北京的糧食危機。

有很多人,包括太宗皇帝。但是真的投入力氣的,卻是明萬曆時期與清雍正時期。

明代徐貞明開始治理滹沱河,但是失敗告終,他掀起的經營直隸的風潮,以徐光啓在天津種稻爲結束。

因爲那個時候大明已經顧不上這些了。

而雍正就令他十三弟怡親王也在河北營田,這位拼命十三郎,也死磕滹沱河。但是大自然很順手給他一個巴掌,今年修好的堤壩,明年崩了。

以至於雍正過世之後,這種經營也人亡政息了。近代曾國藩,李鴻章都接手過這個問題。紛紛敗績。

這或許是無知者無畏。朱祁鎮不知道這些歷史名人面對過這個難題。只當是自己的獨特的發現,這纔沒有畏懼之感。

朱祁鎮說道:“曹卿,朕決議今後數年,當以河北水利爲朝中最要之事,只是曹卿出自河北,熟知當地情弊,而今治水當何策爲要?”

曹鼐說道:“分水爲要。水勢既分,危害就淺了,也可以引水爲百姓所用。臣鄉常有如此。”

朱祁鎮問道:“寧晉有灌溉渠?”

曹鼐說道:“有,但是不多,不過邢臺左近最大的百泉閘,不過可以灌溉萬頃而已。”

朱祁鎮口中喃喃道:“萬頃。”

曹鼐說道:“對,足有萬頃。”

兩人說的一個詞,但是含義卻大相徑庭。

朱祁鎮從後世過來,在他的印象之中,後世有不能灌溉的田地嗎?或許有,但是他的印象不深,特別是華北大平原之上。坐在火車之上,一眼看不到邊的田畝,都是可以灌溉的,也就是水澆地。

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很正常。大家都習以爲常了。

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變成這個樣子,才幾十年而已。

這都是建國以來大規模修建水利工作的緣故。

向前翻一百年,清末還不是這個樣子。

而在正統年間,一片萬頃土地都能灌溉,大抵在曹鼐看來,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是家鄉的驕傲。

而且是邢臺的,並不是寧晉的。

這說明什麼?

首先寧晉縣之中,並沒有大規模水澆田,或者即便有,也沒有這一片規模大。另外可以灌溉萬頃土堆的百泉閘,在當地也是非常有名的。

在朱祁鎮看來,這是不可用言語來形容的悲哀。

此刻朱祁鎮,徹底理解太皇太后的想法。面對這樣的民生,這樣的百姓,還打什麼仗,草原上駐什麼軍?如果瓦刺能消停,每年給他幾十萬兩,也是可以的。

比起百姓的生計來說,區區虛名算什麼的。

只是現實,不因爲朱祁鎮心思改變而改變的。

朱祁鎮回過神來,也不好說,曹鼐分水之策是好是壞。只是暫且記下來。將來再想辦法召集精通水利的人商議。

朱祁鎮說道:“還有什麼事情要注意嗎?”

曹鼐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如果真想整頓河北水利,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深思,那就是運河。”

朱祁鎮說道:“運河?”

曹鼐說道:“正是,朝廷而今萬般用度都賴運河一線,而運河過山東之後,全賴衛河,漳河之水,故而工部早就有成規,就是漳河不得北流,必須流入衛河之中。”

“這也罷了,但是漳河之水,附近百姓不得取用,難道河北百姓的糧食就不是糧食,唯有南方百姓的糧食才能爲京師所用嗎?”

“不獨河北如此,山東運河左近,即便是泉水,也不能灌溉,必須爲船閘所用。”

“百姓受苦多矣,臣不敢言漕運興廢,只是陛下想要考慮北方水利,則運河不能不考慮。”

朱祁鎮深深看曹鼐一眼。之前的感動頓時去了大半。

如果不是朱祁鎮保密嚴格,他都疑心曹鼐是聞到什麼風聲了。

因爲漕運實在是太重要了。

重要到什麼地步,三月不至,君臣愁容相對,六月不至,京城百姓痛哭之。簡直將大明國運壓在這一條運河,每年四百萬石糧食的運輸量上面了。

所以,運河對沿河百姓也是利弊相關的。

爲什麼沒有山東籍的人說運河不好。因爲運河給他們帶來太多的商機,運河沿岸城市帶,就是明代經濟活躍區域。

而爲什麼曹鼐說。

因爲北直隸百姓,承受其弊,不得其利。

看曹鼐說,河北旱情的時候,農業用水緊缺到什麼地步,居然還要源源不斷給運河供水。他們當然不願意了。

只是單單是這樣的話,曹鼐也不會輕易在皇帝面前說這一件事情。

曹鼐估計從朱祁鎮某些舉措之中,看出來朱祁鎮對漕運並不是十分滿意。這才提了出來。

而且即便曹鼐的話傳出去了,曹鼐也在得罪一批人的同時,也會得到一大批人的擁護。

這一批人就是河北人。

之前河北人在大明政治版圖之上,不足爲慮。

但是而今朱祁鎮正旦詔之下,河北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曹鼐今日在朱祁鎮面前的所做所爲,傳了出去。

曹鼐就成爲河北人的天然領袖。

雖然而今河北人的勢力還不強,但是朱祁鎮給的政治待遇不變,遲早會在大明政治版圖上佔據一席之地。

不過,朱祁鎮對此事也算是樂見其成。他心中暗道:“萬萬沒有想到,內閣之中,真正與我合作最默契的,恐怕就是這位曹鼐了。”

之前也說過。

但凡成爲內閣中大臣,即便是一方大佬,也不會是別人的應聲蟲。別的不說,看而今曹鼐就看出來了。

曹鼐雖然是楊士奇提攜進入內閣的。但是而今已經有另立山頭的想法了。

而每一個人的聯合,首先是政治觀點上的相合。

比如朱祁鎮推進的河北治理工程,其實即便是朱祁鎮一手提拔進入內閣的王直,也並不是多支持的。

否則王直也不會與朱祁鎮談財政問題了。雖然有些話沒有說,但是朱祁鎮也明白。

楊士奇,楊溥更是服從朱祁鎮,是在服從大明皇帝。否則而今已經過了大半個月了,除卻早就敲定的盧溝河大工,北京城一些工程之外,河北其他水利工程,連勘探也是宮裡麪人在做。

曹鼐對改變河北現狀是有迫切願望的。

朱祁鎮說道:“曹卿所言極是,只是此事關係重大。今年諸事繁忙,等過了這一陣子,再商議不遲。”

曹鼐心中一動,他幾乎將朱祁鎮這一句話自動換成另外一句話,那就是:“放手去做吧。”

朱祁鎮說道:“卿是河北人,而今河北治水大計,還沒有敲定,卿要在其中多多費心纔是。卿可以將滹沱河,滏陽河,漳河,衛河,盧溝河,灤河,運河各河治理方略,寫成章程,朕等着看卿大作。”

曹鼐說道:“臣定然粉身碎骨,也助陛下完成治水大業。”

曹鼐這一句一點也不摻假。

原因很簡單,古人最重鄉情,他只要能做好這一件事情。那麼就此身死,他寧晉曹家,也會成爲河北名門望族,這份名望,足夠曹家吃上好幾輩子了。

就好像吳越王錢家在江南興建的水利,爲錢家成爲千年名門,打下了非常堅固的基礎。不管是爲公,還是爲私。都由不得曹鼐有半點不盡心盡力。

只是看曹鼐這個摸樣,朱祁鎮忽然有些心疼自己的錢袋子。

他有一種預感。

他預感內庫之中很多銀子,恐怕要與他說拜拜了。他恐怕低估了治水的耗費。特別是這個朝廷都不寬裕的年頭。

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
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