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

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

瓦刺軍隊在戰鬥力上與明軍精銳,可以說是不分上下。有一戰之力。

但是瓦刺在經濟上的薄弱,根本沒有辦法與大明比。

就大明來說,這樣的戰事消耗,根本不算什麼?

楊溥一直對朱祁鎮大舉用兵持反對,或者說是謹慎態度,但是對海西之戰,楊溥從來沒有發表過意見?

爲什麼?

就是因爲楊溥所反對的是太宗皇帝動則五十萬大軍出關,這種燒錢的舉動。而不是區區數萬兵馬戰事,而且就在邊境附近,運輸線並不長。

唯一對海西每年的撥款有一些不爽而已。

這一戰的開支,在楊溥看來,根本不算是大舉用兵。如果說朱祁鎮保證今後戰事規模能維持在這個烈度。

楊溥都能笑醒。

但是也先就不一樣了。

也先在鞏固地位之後,爲什麼一直征戰,一方面固然是爲了重新確立自己的威信,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以戰養戰。

西域的物產,絲路的貿易,奴兒干的物產,已經各地的人力物力,等等,都對瓦刺脆弱的經濟,有很大的幫助。

更不要說,用各部的名義與大明進行朝貢貿易。

這也是一個賺錢的買賣。

面對海西城久攻不克,瓦刺後勤上的缺點就暴漏無疑了。

這麼多張嘴,吃誰的?

本來富裕的建州女真,在這一場戰事之中,已經將多年積累的家底都消耗一空了。

更不要說,而今已經是秋天了。東北的冬天來得特別的早,如果不做準備的好,這十幾萬大軍,可能沒有敗給明軍,卻敗給天氣了。

雖然大家都是在苦寒之地,對寒冷的承受能力是比較強的,但是誰也不看小看,大自然的偉力。

大軍回去也都需要時間的。

所以而今就要做出決定了。

也先也知道衆意難違,而且也先也不願意在這裡耗下去了。

其實,如果也先下足了本錢,海西未必不能攻下來。但是要知道這是海西不是北京。不值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但是對海西城的發展,也先也是要做限制的。

怎麼限制,就是扶持李滿住。

也先當初承諾李滿住的事情,統統答應下來,並從北邊遷徙過來,不少部落,將這裡的土地與草場分給他們。

讓他們聽從徵東行省平章,海西王李滿住的命令。

增添了不少部落之後,李滿住麾下一下子有數萬人馬之多。畢竟北邊苦寒,甚至比海西這邊更冷。

他們自然願意南下了。這些人也是敢拼命的。有瓦刺的震懾,他們不敢違背李滿住的命令。

不過,也先給李滿住這個多的好處,也是要提要求的,要求就是 限制海西鎮的發展,最後是將海西鎮堵在海西城這一隅之地。

不要干涉東邊的戰局。

對李滿住給了這麼大的好處之外,也先還自討腰包賞賜了兀良哈,已經從徵的女真各部。

也先雖然蠻橫,但也知道,如果勝利了。這些賞賜不用多給。但而今打成夾生飯了,想要讓下面人賣命。

就好好給些好處。

否則下一次就不好徵召了。

本來,也先還想在這裡停留數日,而此刻甘肅戰事傳到了也先的耳朵之中,聽聞哈密衛到嘉峪關之間,一下子變成了無人區。

也先心中惱怒非常。

在他看來,南朝所爲根本就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爲,這幾萬人丁,在兩國之間,並不算什麼?

即便一直說草原之衆不當中國一郡,但是瓦刺所統轄的人口,或許不足千萬,但是決計是數百萬級別的。

幾萬人丁,還不看在眼裡。

他所看重的卻是哈密與嘉峪關之間的貿易。

這一帶變成了無人區,或許並非真正沒有人。但是西域與朝廷的朝貢貿易恐怕會艱難的多。

在也先看來,這或許是大明要斬斷朝貢貿易前聲。

也先心中暗道:“看來,我真該回去了。”

對瓦刺來說,任何一項收入都是寶貴的。也先在這一次海西之戰後,更深刻的認識到瓦刺與大明之間國力上的差距。

也先要想辦法修復一下關係。

在時機並沒有到之前,不會與大明真正決戰。

至於時機在什麼時候,在時機到來之前,誰也不知道。

也先下令各部從海西城下撤離。但是李滿住帶領各部人馬,依舊守住了長圍。似乎要維持之前的局面。將海西城給困在其中。

如此一來石亨請戰之聲,更加激昂起來。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可乘之機。

即便是焦禮也未必沒有心動之意,但是他想來想起,還是放棄了。

無他,海西的本錢太薄弱了。

區區三萬戰兵而已。對方是是長圍一直修到了海邊,還有各種攻城器械,那些回回炮什麼的並沒有帶回去,都留在這裡。

爲建州女真所用。

焦禮怎麼安撫下面的將士,他用出一招請旨。派一艘船帶着海西之戰前後因果的奏疏,送到了朝鮮。

朝鮮方面不敢怠慢,立即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師。、

這是海西圍城以來,第一封奏疏。自然引起了朱祁鎮的高度重視。

對於也先退兵,海西城外只有女真各部。朱祁鎮一眼就嗅到了戰機。朝廷與瓦刺決戰,或許有些懸念,但是打不了區區建州女真嗎?

而且對建州女真這四個字,朱祁鎮是有心結的。朱祁鎮一直在告訴自己,不要被多餘的情緒影響了判斷。

不管是建州女真真是愛新覺羅家族也好,不是也好。

朱祁鎮作爲一個皇帝,都不能以未來之罪定而今之人。朱祁鎮登基以來,只要在王振之案上,有所遷怒,其餘所有案子,都是明正典刑。

從來沒有私刑殺人,每殺一個人都有過硬的罪名。

這關係到皇帝權威,朝廷威嚴。

朱祁鎮即便是有心結,也不會亂來的。只要建州女真一脈還佔在朝廷這邊。還爲大明效力,朱祁鎮就當自己不記得建州女真與清朝之間的關係了。

但是而今,建州女真一脈,還是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

如此,朱祁鎮要處置建州女真,將建州女真一脈在天下除名,想來即便最苛刻的言官御史也挑不出毛筆來。

叛徒比敵人更可惡。

不過是古今都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好消息。”朱祁鎮心中暗道。具體怎麼打建州女真,朱祁鎮就不多想了,英國公他們會安排妥當的。

朱祁鎮繼續看下去,忽然臉上有些哀色,卻是他看到亦失哈病死的消息了。

這個消息,焦禮敢在海西隱瞞,但是萬萬不敢隱瞞朝廷的。

朱祁鎮想起他第一次見亦失哈,還是剛剛登基的時候。亦失哈這位老臣功績累累。不過朱祁鎮最在乎的,其實並不是建立海西鎮,做出了經營東北的第一步。

而是遼東的水稻種植打開了局面。

雖然而今在遼東水稻種植,還不是太普遍,但是已經有一部分土地開始種植水稻了。

只是,這水稻的種子都是從朝鮮而來的,畝產上似乎比江南的水稻要差一點。但是依舊比小麥高多了。

雖然更好的稻種還在培育之中,這種培育或許需要幾年幾十年,但是即便如此,東北平原開拓的一些條件已經或多或少的成熟了。

朱祁鎮一直屬意亦失哈掌控開拓東北,畢竟亦失哈對東北非常熟悉,而且開拓海西之事,做的也不錯。

但是朱祁鎮卻忘記了,人世間最根本的規律。

人是會死的。

這位老臣的死亡,朱祁鎮只覺得斷了一臂,整個心思都空落落的。微斯人,則東北何託?

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
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