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

第三十二章王越的機會

李賢見朱祁鎮似乎已經被楊洪說服了,立即說道:“陛下不是已經令項忠爲兩廣總督了,可令項忠總領此事。”

楊洪說道:“陛下,臣以爲項忠不大合適。”

“項忠固然是能臣,但是與安南談判之人,最好有軍中經歷,否則是不可能讓軍中信服,而項忠雖然平定李天保之亂,但是李天保不過數千愚夫愚婦,令一千戶領兵,足以破之。故而項忠負責後勤即可,但是插手軍中,卻未必是善策。”

楊洪作爲勳貴,決計要維護武將一方的利益。

如果說平定大藤峽之亂,乃是文事爲主,武事爲輔,這纔有了毛勝在兩廣總督之下。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攻安南乃是國戰,如果由一個文臣主持,那麼大明勳貴的權力,就又被切割了一部分。這是楊洪決計不願意看到的。

李賢說道:“昌國公,你難道不知道下面的驕兵悍將是什麼樣子,讓他們與安南談,最後能談出來個什麼樣子,還不如直接就打,還爽利些。”

如果是內閣會議的時候,李賢還要留一些體面。

但是而今私下時候,李賢的語氣也是咄咄逼人。一點情面都不留。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大明文官可不是柔弱武夫,歷史上當殿錘死人的局面,也就是正統十四年。

如果一個文官比一個武將還能打,朱祁鎮並不是太吃驚的。

朱祁鎮說道:“好了好了,李先生所言極是,昌國公可有合適的人選?”

楊洪說道:“有,就是王越。”

朱祁鎮聽了王越這個名字,心中一動,說道:“不錯,王越是一個合適的。”

王越雖然在軍中,但是一直在斷事官體系之中工作,其實他做的事情,更多可以算在文職軍官之中。

當然了,這個時代並沒有這個說法。

而且王越也是舉人出身,如果不是正統十四年,他投筆從戎,而今考一個進士也不是什麼事情,乃是軍中少有的文武雙全之人。

朱祁鎮也是很器重的。

別的將領,或許會因爲戰功故意挑起戰事,但是王越卻是不會的。

而且王越在京營之中也頗有威望,雖然沒有打過仗,但是在軍中威信不可小窺,也是能鎮住軍中的。

如此一來,能文能武,識得大義,也有口舌之利,正是與安南交涉的絕佳人選。

這個人選,李賢也很欣賞。

畢竟舉人已經是文官的後備軍了。李賢將王越當成半個自己人。故而說道:“臣無異議。”

就這樣王越新得了差事,乃是徵南軍總斷事官。

雖然南方軍之中的斷事官體系還沒有多少效力,整個斷事官體系雖然在全軍之中推行開來了,但是真正有實際效果的,還是京營與邊軍,南方各省的軍中的斷事官,更多是一個擺設而已。

不過,既然王越要擔任這個位置,就決計不會讓這個位置成爲一個擺設。

朱祁鎮召見了王越面授機宜。

王越受命之後,帶着數百隨從,乘船南下。從天津出海,順着剛剛起來的西北風,一路到了廣州,隨即來到桂林之中。

首先宣旨。

令毛勝爲徵南將軍總兵官,總領兩廣乃至於京營一部人馬。並命令他徵召各部。準備進攻安南。

算上土司各部,乃至於本地大軍,與京營,總計有十五萬之多,雖然其中良莠不齊,但是足以與安南大軍打上一仗了。

王越自然細細將皇帝的意思給毛勝說了一遍。

毛勝聽了,說道:“也就是說,打與不打,卻要看一使臣了?”

王越說道:“徵南將軍,這是陛下的意思,難道你想違背陛下的意思嗎?”

“不敢。”毛勝立即正色說道:“只是大軍如此之盛,難道就是爲了虛張聲勢?安南區區彈丸之國,彈指可滅,何至於此?”

王越說道:“安南不比尋常小國,將軍還是慎重一點好了。”

毛勝心中如何嘀咕,別人是不知道的。他好久才張口說道:“好,就依斷事官之意,你不說打,我決計不會汪加一指於安南,只是太子當如何安置?”

王越說道:“陛下的意思,令太子隨軍坐鎮後方即可。”

這也算是除掉了毛勝一個心思,太子在麾下,對將軍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毛勝忽然想起什麼問道:“使臣可曾出發了?”

王越說道:“已經出發了。”

毛勝說道:“如此大軍也開拔吧。”

隨即毛勝帶着十萬大軍,西進太平府,兵臨兩國邊境,而西邊雲南方向,也重兵囤積臨安,也是等着廣西這邊的消息。

一旦開戰,就是廣西方面先進發,而後是雲南大軍後出發,兩路大軍二十多萬進攻安南,其中有近十萬土司兵,以雲南,廣西土司爲主。當然了,還有一些貴州土司。

總之,幾乎整個西南大土司都被徵召了。

畢竟這些土司兵在當地也未必是什麼穩定因素。

而大明使臣禮部給事中王豫而今已經進入安南境內了。

他身負數個使命,就是討要兩州之地,以及兩國邊境一切爲安南所侵佔的土地。如果安南答應,就冊封安南國王。並觀察安南局勢如何。

縱然大明安排了不少眼線在安南之內,但是真正上層的動靜,下層百姓未必清楚。很多也是以訛傳訛,唯有深入其中,才知道其中真假虛實。

只是王豫並沒有想到,他一進升龍城,就被晾起來了。

因爲,他的到來反而激發了君臣的矛盾。

而今安南國王,大明所封的安南都統使,原來的宜山王。黎宜民。此刻也在與老臣一派激烈的鬥爭之中。

在很多人看來,這位安南國王殺死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先帝登基之後,似乎沒有做過一件好事,到處殺戮舊臣。令內外相疑,升龍城內外都瀰漫着一種恐怖的氣氛。

但是放在他的位置上,卻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這些功勳老臣,都是誰的老臣?

乃是阮氏英的老臣,阮氏英扶持兩歲的黎邦基,秉政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來,安南朝政蒸蒸日上,如此情況之下,如果說阮氏英沒有留下大量的老臣舊部,那纔是咄咄怪事。

想想就知道。

黎宜民抽冷子,趁着阮氏英沒有準備,殺了他與後黎仁宗登基,並不代表他的政治勢力能比得上阮氏英。

阮氏英雖然死了,但是黎宜民還是再與阮氏英的鬼魂鬥爭。

只是在這一點上,黎宜民卻有一點不大聰明瞭。

他似乎在封地幾十年,對當初太子之位,依舊耿耿於懷,故而大加殺戮,根本沒有給這些老臣一點活路。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哉。

黎宜民似乎也感受到了氣氛不大對了。

而這個時候,大明使臣就好像是一塊石頭砸進了暗潮洶涌的水潭之中。一下子引起了鏈鎖反應。

黎宜民在奪取王位之後,第一時間就派出了使臣,請求大明冊封他。想依靠大明的權威來穩定自己的王位。

只是他也沒有想到大明會忽然來這麼一手。

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
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