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

歷史的進程從自己出緬入滇的時候就應該改變了,但朱永興沒有想到,騰衝大勝竟會讓吳三桂從中間接得利。原本要等到入緬擒殺永曆後,吳三桂才晉封爲親王,後來,清廷又把貴州交由他全權管理,使吳三桂有了封藩、裂土分封的意義。

當然,現在吳三桂的奏章剛剛遞上去,還沒有得到清廷批准,也不會超過歷史上的封賞,但他確實向着全部掌握雲貴邁出了一步。雲南貴州越不安定,清廷賦予他的權力就越大,這個老狐狸看得很清楚。

只要仿明代沐氏家族世鎮雲南之例,讓我當雲南王,我自然會積極用兵,掃滅逃入緬甸的僞帝永曆,以及雲南邊外的僞明殘餘勢力。吳三桂打着這樣的如意算盤,一方面把原來洪承疇屬下的湖廣綠營調往滇西,鞏固要地的防守;一方面繼續擴充自己的兵力,靜待朝廷回覆。

而騰衝的兵敗,還給吳三桂解決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清廷正在進行的裁軍之議。

在雲貴大規模戰事結束後,清廷就準備將雲南的滿洲八旗兵撤還京師,五萬綠旗兵擬裁去兩萬。因爲把大批軍隊留在雲南,耗費的軍費開支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據戶部統計,在用兵期間,雲南一省每年的俸餉銀高達九百餘萬兩。 щщщ ✿tt kan ✿¢〇

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以順治十六年、十七年國家徵收的課銀爲例,國家兩年的“課銀”收入也抵不上雲南一年的軍費開支。如按順治十五年以前的收入來計算,相差更爲懸殊。且其他各省駐軍也需要軍費,更加重了清廷的財政負擔。

要知道,自清軍入關以來,無日沒有戰爭,生產遭到破壞,加之清入關前明朝的經濟已處於崩潰狀態,清廷接手這個爛攤子,財政相當困難。戶部提出的報告,引起了順治的重視,以爲此事爲“國家要務,關係重大”,要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速奏”。

以軍事起家,並且要以軍隊爲倚仗的吳三桂,自然不願意裁減他的軍隊。正值騰衝兵敗,他便向朝廷申辯:“邊疆未寧,兵力難減,宜如舊時。”如果說之前提出這個理由,還有些狡辯之意,現在則正當其時。吳三桂明白,要保持自己的地位與威望,就必須有一支強有力的龐大軍隊。

現在,吳三桂最關心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勢力,不想失去已得到的東西。僞帝永曆,僞明宗室留守,僞明殘軍,在他看來,並不是多大的威脅。只要他全力進剿,徹底掃滅只是時間問題。

一個人的權利和地位的過快增長,往往就是政治野心膨脹的溫牀。吳三桂的思想,從清廷命令他留駐雲南的時候起,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滿洲兵將不服水土,且不願深入邊荒作戰,徹底消滅殘明的重任,捨我其誰?吳三桂看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此時擴張自己的勢力,名正言順,清廷多半也只能照準。

……

“一個月結束安南戰事,一個月安置休養,一個月練兵備戰,九月上旬或中旬出兵入滇,再戰清軍。”朱永興此時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到昆明,而是全力於安南攻略,並且提出了具體的時間設定。

馬寶等將領用眼神互相交流,都是心中疑惑,不明白爲何要把時間定得如此精確,或者說是倉促。

朱永興心中也有無奈的感覺,因爲他原以爲能控制元江那嵩的起義時間,只要拖後一些,他便能更從容地做好準備。只是在張勇逃脫之後,給了他一個警醒,那就是凡事不能想當然。

元江那嵩的起義時間應該可以向後拖延,但誰又敢保證吳三桂不先動手呢?九月或十月,雨季結束,清軍難道會沒有行動?如果從吳三桂的角度來看,既然視雲南爲自家封地,爲長遠計,象那嵩這樣根深蒂固的地頭蛇,那是必須剷除的。一來可以殺雞儆猴,震懾雲南的衆多土司;二來也消除了迤東土司對昆明的威脅,可以放心用兵於滇西南,進剿明軍,或入緬擒殺永曆。

與李定國、白文選等比較,在吳三桂心目中,也許那嵩更有威脅。畢竟經營了上百年,有穩定的根據地,治下有幾十萬的民衆,還積累了衆多的糧草和財寶。無論從政治、軍事,還是從經濟上考慮,先滅不肯投誠的那嵩,都是一個上上之選。

而吳三桂確實在歷史上做過類似的事情,那就是水西的抗清起義。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與其說是水西安坤主動豎旗抗清,倒不如說是被吳三桂給逼反的。當清廷把貴州也劃給吳三桂管轄後,安坤這個曾經投誠清廷,併爲清軍提供過很大幫助的地方實力派,也就註定了被滅的命運。

自家後院,豈容雄厚實力的地頭蛇盤踞?史書上有一種說法,說是吳三桂覬覦水西安家幾百家積累的鉅額財富。不可否認,有這方面的因素。但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吳三桂要切實地掌控雲貴,使其成爲自己穩固的世襲封地。

思維的誤區一旦被發現,朱永興就只能跟時間賽跑,儘量做好應付意外的準備。我可能能夠勸說並指揮那嵩,但卻不能讓吳三桂按我的計劃行動啊!

朱永興暗自苦笑,對衆將開口說道:“時間有點緊哈,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雲南的雨季結束,清軍必有所動。我們如果不做好準備,恐怕在安南奪了根基也佔不住腳,最後鬧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安南土蠻,予以擊敗,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吧?”馬寶沉吟了一下,試探着說道:“適才殿下已講了安南目前的狀況,鄭氏與阮氏對峙,應該會有很多兵力不及調回。再有莫氏牽制,想必能戰之兵也不會有多少吧?”

“要擊敗鄭氏,應該不難。”朱永興撓了撓頭,說到了自己的擔憂,“可吾就怕鄭氏雖敗不降,糾纏不休,使我軍脫不了身。”

……

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8章 大戰(二)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5章 琉球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86章 疍家女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9章 景東會師第92章 舉棋不定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4章 烽起石屏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49章 烽火燎原第68章 慷慨秦腔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3章 保寧第137章 李晉王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章 篡改聖旨?第47章 初勝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93章 戰馬論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4章 攻城第47章 齊集元江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60章 追擊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33章 立威第113章 窮追第65章 佈署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99章 軍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2章 響應配合第4章 封賞,臺灣第19章 蠱神之誓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01章 夜談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9章 決戰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章 琉球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73章 小朝會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33章 無題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72章 無題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24章 隨想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9章 世子殿下?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28章 拉英第142章 川中形勢
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8章 大戰(二)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5章 琉球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86章 疍家女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9章 景東會師第92章 舉棋不定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4章 烽起石屏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49章 烽火燎原第68章 慷慨秦腔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3章 保寧第137章 李晉王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章 篡改聖旨?第47章 初勝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93章 戰馬論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4章 攻城第47章 齊集元江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60章 追擊第48章 急轉直下第133章 立威第113章 窮追第65章 佈署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99章 軍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2章 響應配合第4章 封賞,臺灣第19章 蠱神之誓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01章 夜談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9章 決戰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章 琉球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73章 小朝會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33章 無題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72章 無題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2章 響應配合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24章 隨想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9章 世子殿下?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28章 拉英第142章 川中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