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無題

商業不敵工業,是歷史的必然,西班牙、荷蘭都因商業而繁榮一時,但卻難以持久穩定。

“資產管理機構要儘快建立起來,就由戶部牽頭組織人手。”朱永興還在繼續交代着,“不光是商業領域,還有工業、手工業,潛力也很大,以個人爲單位的小作坊生產效率太低了,要逐漸加以改變。”

“龍爺您是說紡織業嗎?”易成疑惑地問道。

目前個人單位的生產最主要的便是紡織,男耕女織嘛,非常傳統。但朱永興所指的並不只是紡織,雖然工業革命的開端便是由紡織開始的。

“各個行業都應該包括,紡織業是重點,首先扶植的還要有造船業、鋼鐵業。嗯,這個需要商討研究,朕只是隨便這麼一說。而且要使工業大發展,取消丁稅,使人身擺脫土地的束縛是前提條件。”

朱永興說得隨便,可沒人敢不當真。易成便牢牢記住,準備回去後好好籌劃一番。

“說到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還涉及到了科學技術和發明創造……”朱永興沉吟着,考慮是否應該把專利法提前推出來。

在西方國家,一般認爲最早的一件專利是英王亨利三世1236年授予波爾多的一個市民以製作各色布的15年的壟斷權。但實際上這是封建特權的一種形式,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專利。

第一個建立專利制度的國家應該是威尼斯,於1474年頒佈了第一部具有近代特徵的專利法,並於兩年後批准了第一件有記載的專利。但歷史上一般認爲英國於1624年制訂的《壟斷法規》,纔是現代專利法的開始。對以後各國的專利法影響很大,被稱之爲“發明人權利的大憲章”。

仿效當然可以,但朱永興認爲採用另一種方法,即發明人證書制度,應該更有利於國家和民衆。更適應於現今的中國國情。所謂的發明人證書,就是發明權歸國家所有,發明人取得一定的報酬和獎勵,但不能拒絕經國家批准的其他人使用其發明。在後世,很多國家採用專利法,也有國家採用發明證書制度。

從鼓勵發明創造。以及發明人所獲得的報酬來看,專利法應多於發明人證書制度。但朱永興並不認爲發明人證書制度便不適用,因爲這是一個新事物,以前沒有,也就不會有人挑剔。

從鼓勵發明創造。到尊重知識產權,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形成良性循環,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事情。

“一些詳細的章程,回去再研究決定吧!”朱永興覺得不必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深入探討,便笑着說道:“嗯,出來一趟便輕鬆一下,不談公事了。嚐嚐這些小吃食。主餐的調劑。就象生活,也需要些變化,一成不變就沒意思了。”

柔兒咯咯的笑聲吸引了一桌人的注意。朱永興對張施華並沒有什麼印象,但女兒能開心,他也便感到高興。等仔細打量後,朱永興發現這個女孩長得很清豔,其實更接近於後世美女的標準。

當然,這不是說夢珠和龍兒。以及段琬兒不漂亮,但美與美之間也不是相同的。就象美女很多,但相貌卻並不一樣。

朱永興感到特別。目光便在張施華身上多停留了片刻,然後微微一笑,轉頭繼續與易成和鄭昭仁閒談。雖然他沒有別的什麼想法,但卻被張川天看在了眼裡。

“龍爺,應該多選些宮人了。”易成也注意到了朱永興目光的停留,試探着建議道:“沒有漢家女位列嬪妃,可能引起物議。”

“漢家女?賢妃不是嗎?”朱永興覺得他搞的手腳應該已經被默認,沒想到易成又提出了疑問。

易成苦笑了一下,低頭喝茶,不作應答就表示不認同。只是個嬪妃還罷了,若要立其爲皇后,恐怕就不是羣臣不吭聲的時候了。

鄭昭仁咧了咧嘴,說道:“龍爺不必煩惱,賢妃若生皇子,海外封王亦無不可。您知道,這百官,這萬民,若承繼大位者的血統不是漢人,恐怕生亂啊!”

朱永興皺起了眉頭,思索着沒有說話。易成和鄭昭仁算是親信了,他們都這麼看,恐怕還真不能草率行事。這是中國,不可能象別的國家那樣,英國、荷蘭可以接受女王,但在中國,這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那位武則天,後來還被黑得既荒淫又殘忍。

至於海外封王,倒是可行之法。呂宋算一個,婆羅洲算一個,澳大利亞也算一個,還有其他的地區。這樣倒是不愁了,對夢珠和龍兒,也不算太過愧疚。

當然,這樣的話便不能採取西方殖民者的做法,可要把這些地方穩固佔領,其中的關鍵便是使這些地方的主體民族變成漢人。

按照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中國大陸有一億人應該是比較合理的。而再過幾十年,或者上百年,如果能夠保持和平安定,再加上鼓勵生育,人口肯定會超過一億。這多出來的人口,便能分流到各個佔領區,逐漸使其成爲穩固的中華之地。

政策要鼓勵,觀念要改變,這才能使人們自覺自願地前往異地開拓並生活。起碼人們現在的思想,沒有多少人願意離開故土,前往異地他鄉的。

設想會變成現實嗎?朱永興覺得至少要過上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纔會有人認同並稱贊他的強權政治、擴張侵略,並持之以恆地將其施行到底。這就涉及到了政局的穩定,不光是他在位的時期,還有他接班人在位的時期,這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夠完全實現的夢想。所以,他不得不擔心硬要將夢珠立爲皇后的不利影響。

當朱永興離開茶樓的時候,本來是有心事的,但柔兒卻又使他笑了起來。

“象鼻猴子,小松鼠……別忘了啊!”柔兒似乎與張施華達成了什麼協議,邊走邊回頭叮囑着。

而張施華已經呆住了,牽着小公主走的這個男人——天啊!(未完待續)

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36章 領悟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30章 無題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60章 歸藩之議第65章 佈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59章 援軍?援軍?第88章 毒蘑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17章 困局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3章 綜合實力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28章 離心之象第2章 高平莫氏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80章 教士保羅第86章 接戰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86章 輕視,放鬆第58章 新晉郡王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67章 梆子腔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22章 水利部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7章 歡歌暢飲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01章 總攻(一)第5章 破城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3章 安沛入甕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38章 廣國公第112章 兵潰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34章 石屏擾襲第60章 會趙王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5章 定情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72章 無題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56章 拒詔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
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36章 領悟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30章 無題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60章 歸藩之議第65章 佈署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59章 援軍?援軍?第88章 毒蘑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17章 困局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3章 綜合實力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28章 離心之象第2章 高平莫氏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80章 教士保羅第86章 接戰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86章 輕視,放鬆第58章 新晉郡王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67章 梆子腔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22章 水利部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7章 歡歌暢飲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01章 總攻(一)第5章 破城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3章 安沛入甕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38章 廣國公第112章 兵潰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34章 石屏擾襲第60章 會趙王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5章 定情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72章 無題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56章 拒詔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