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官員任用

最近身體不好,狀態也差,請大家多多諒解。

新年依始,昭武紀年作爲了新王朝穩固並進取的標誌,正式載入史冊, “想當年哪……”、“那還是昭武年間的事情……”老百姓常用的口頭語,便從此改變了。

儘管恩科很快便要開了,但官員的任命和派遣一直沒有停止,朱永興實在是有些信不過靠科舉選拔上來的文官。書院裡畢業的,南方老光復區的,或者是受過專門培訓的,或者是有實踐經驗的,不管你是不是科舉正途,不管你是不是有功名在身,大量的官員都被派往北方任職。

但無論怎麼說,這些官員都是知識分子,這點是不用置疑的。而作爲明代的知識分子,能夠矢志不移,不受任何壓力的驅使,始終如一者是鳳毛麟角的。任何時代的知識分子,能夠頂得住生與死考驗者,就不同凡響了。然而,能夠再頂得住高官厚祿、花翎頂戴,抑或恩情和相知的誘惑者,更是萬里挑一了。知識分子最大的弱點就在於太想侍奉當朝者,如果當朝者給點顏色,他就會肝腦塗地。尤其是那些未入仕者,更是覓機會過一回官癮。

在這種思維狀態下,無論是哪個朝廷,即便是清廷,也會吸引很多的讀書人爲其效力。而就朱永興來說,這樣的知識分子也是最容易收服的。

既有風骨,又是幹吏。這樣的標準未免要求過高。而且,就現在而言,恢復重建已經與風骨無關,更考驗的是官員的能力。那些屈膝於滿清的,也被牽連治罪,再來一次戰爭考驗。也完全沒有必要。隨着法律的完善,只要你實心任事,朱永興便不會過於苛責,甚至會有相應的獎勵廉政官員的措施。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話是不錯的。朱永興需要能理解並執行政策的官員,需要擁護並忠心自己的官員,但這與任人唯親還是不一樣。有些人風骨剛挺,但卻迂腐固執,在朱永興眼中。卻不如那些熱衷仕途、有些媚上的官員好用。

要不怎麼說人才的標準與時代不能脫節呢! 現在朝廷需要什麼樣的官員,不正是需要精於民政,能儘快使地方恢復以減輕財政壓力的能吏嗎?

把滿清集團驅趕出關後,儘管還沒有犁庭掃穴,最後消滅,但主題卻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淪於地方割據政權的滿清,已經不必集舉國之力與之戰鬥。換句話說,滿清集團已是分崩離析、苟延殘喘。只是一個局部威脅,依靠不頓加強的東北軍區。再有北京軍區的配合,足以剋制。

而另一個強敵漠西的準葛爾部正在崛起,已經兼併了和碩特部和杜爾伯特部,招土爾扈特部排擠到俄國伏爾加河流域一帶,又把和碩特部的人趕到了青海、西藏。再過幾年,準葛爾這個狼羔子將與沙俄勾結再起刀兵。迫使車臣、哈薩克等汗國歸附於沙俄。

打鐵還須自身硬,朱永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現在是五分關注軍事,五分關注民政。只有儘快使華夏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才能夠積蓄起足夠的力量。發動對大漠蒙古諸部的戰略攻勢。

gdp還是什麼別的名詞,朱永興在前世是比較反感用數據來衡量官員的政績的,但現在,他無奈地發現,哪個地方的錢糧繳納的多,哪個地方的官員便讓他感到讚賞和欣喜。而湄、河總督宗守義,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將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發展成爲糧食基地的設想,在不斷地擴張墾殖中越來越變爲了現實。這其中,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和魚米之鄉是名不虛傳,但宗守義等人也確實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湄、河兩省越來越多的錢糧支持,提前發動北伐戰役,朱永興也沒有那麼大的信心和底氣。

“量才施用,不必過多計較什麼功名高低。”朱永興想簡拔宗守義入閣拜相,可也知道這新晉的資格有些令人詬病,儘管他從來不認爲這個類似於後世文憑的功名會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張卿,你雖是舉人出身,可也不失爲國家棟梁,入閣亦是名至實歸。”

沒錯,遍觀現在的朝廷重臣,除了郭之奇進士出身外,連張煌言也不過是個舉人。其餘人等,則多是秀才出身,實在是有些可憐。但這些人都是隨着朱永興從逆境中走過來的,無論是體會他的意思和工作能力,還是對他的忠誠,都是無可指摘的。

當然,如果宗守義只是入閣,雖然年輕,但有驕人的政績,也不算過分。可要當次輔,卻令衆臣們有些反對。因爲朱永興不用宦官,內閣的權力本就很大,而首輔或次輔,不用再依賴於太監送達批紅,職權便如同以往的丞相。宗守義纔多大年紀,他有那種圓滑處世的手段,有縱觀全局的眼光,有能夠服衆的威望和信心嗎?

“萬歲以實際能力選拔能臣,本無可厚非。”張煌言自郭之奇北上之後,便是內閣中資格最老的重臣,也是最敢直諫的一人,“然宗總督雖政績卓越,卻只是地方大員,於墾殖、擴張富有經驗,若統籌全局,恐力有未逮。”

到底還是年輕,資歷不夠啊!朱永興知道明代閣臣絕大多數是由進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閣。這樣的閣臣大都是十年寒窗,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並無實際的政治經驗。一旦入閣,大都昏庸而無識見,閣臣爲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於任事,敢作敢爲。

雖然現在朝廷的內閣官員基本上不屬這種類型,但驟然有新晉凌駕於他們之上,依然是令人在心理上難以承受。

或許可以緩一緩,先讓宗守義入閣,融洽了與同僚的關係,熟悉了內閣工作,並且再做出些成績後,就無人有異議了吧?

朱永興思索着,決定還是要提拔宗守義這樣的新晉,以使內閣不落入政風因循的舊圈之中。循名責實,積極有爲,於政事有創見和主張,這纔是朱永興所希望看到的官員。(未完待續。。)

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50章 伏擊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59章 援軍?援軍?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34章 石屏擾襲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01章 總攻(一)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95章 請兵助戰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71章 流寇戰術第31章 段氏遺族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94章 相疑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37章 緬局有變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73章 小朝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60章 大結局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75章 恬然自樂第69章 軟實力第9章 決戰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42章 會晉王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30章 無題第91章 軍隊建設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04章 報應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23章 綜合實力第86章 接戰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02章 轟擊第111章 結果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24章 授課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50章 伏擊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00章 佔優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
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50章 伏擊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59章 援軍?援軍?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34章 石屏擾襲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01章 總攻(一)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95章 請兵助戰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71章 流寇戰術第31章 段氏遺族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94章 相疑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37章 緬局有變第77章 夔東十三家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73章 小朝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60章 大結局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75章 恬然自樂第69章 軟實力第9章 決戰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42章 會晉王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30章 無題第91章 軍隊建設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04章 報應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23章 綜合實力第86章 接戰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02章 轟擊第111章 結果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24章 授課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50章 伏擊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00章 佔優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