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

明朝開創時,將國家的首都確定爲南京,後來遷都至北京。而北京就在當時的勁敵蒙古附近,遷都被形容爲“天子守國門”。而末代皇帝崇禎,在國難臨頭的時候未曾丟棄皇都倉皇逃跑,又詮釋了“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當然,成祖遷都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加強對北方軍隊的控制,抵禦北方敵人的侵擾。因爲明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前期是蒙古人,後期是滿洲人,爲了防禦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必然要在長城沿線部署重兵,如果把首都放在南京,那麼皇帝就要把北方的重兵交給他人統一指揮。無論這個人有多麼忠誠,作爲封建皇帝始終是不會放心的。

天下精兵良將,盡在九邊。在沒有現代通訊、交通工具的時代,如果放手賦予戍邊重兵集團主將足夠的自主權,他們向安祿山看齊的風險很可能上升到令人無法承受的地步;如果仿效宋朝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束縛戍邊重兵集團主將的手腳,軍隊的作戰能力又將遭到嚴重削弱。

況且,北京的地緣位置屬交通要衝。佔住北京,就挾制了西北到東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條關口(這是四條生命線),北京城外有太行山、軍都山、燕山,地勢高峻,“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河,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

有利則有弊,定都北京第一是首都位於邊境,對於國防要求太大,使得邊境部隊沒有多少戰略縱深。迴旋餘地很小,於國防有弊;其次是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是江南一帶,供應首都的物資開銷,之前完全是靠大運河運輸從南方供應。這無疑加大了人力物力的耗費,且有可能拖慢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整個國家的發展不利。

既然是有利有弊,便要反覆權衡,而朱永興最後決定依舊把北京作爲首都,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在“天子守國門”上。在來自北方的侵略威脅消失前,國都設在北京,是一種倔強的面對挑戰的態度。也能顯示中興後的大明王朝朝氣蓬勃、勇於直面挑戰、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而且,北京一連數百年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人們自然有一種嚮往的向心力,會增加全國團結和統一的力量。

儘管有困難,但不是不能克服的。漕運可以轉爲海運。官家承運可以轉成商家承辦,在目前的航海條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北方氣候和環境雖然惡劣,但小冰河期最寒冷的時期已經過去,自然條件正日漸轉好。

南京固然也是首都的選擇,但它充當國都的時代,幾乎全是分裂時代。而且很多建都於此的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包括令後人惋惜的悲劇。朱永興雖然不是很迷信,可也擔心在這金粉享樂之地的時間太長。出現文恬武嬉的局面。

再從向外擴張墾殖考慮,向南向北是兩個方向,南弱北強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並增強北方的軍事力量,並將熱力輻射到遙遠的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定都北京也是相當必要的。

而從決定北伐成功後遷都開始。一系列的舉措便開始落實實施。而在這項重大的政治舉措影響下,政府亦隨之推出了相應的經濟活動。比如拍賣北方新光復地區的逆產、敵產。目前主要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商鋪。更新的信息不斷由北方官員傳至戶部,經過整理後印刷成冊。或是張貼於外,廣而告之。

無疑,定都北京將是這種拍賣活動的催化劑,而北京及周邊城鎮的商鋪則是最受關注的。天子腳下,經濟發展和繁榮是可以預期的。

“天津,嗯,既是港口,又是商貿集散之地,比之京城亦不遑多讓。”張川天拿着一份剛剛抄錄回來的名錄在仔細分析。

因爲剛剛光復,名錄很粗疏,多是一些早已有漢奸定論的附清、助清皇商的家族產業,其餘的還要進一步整理甄選。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張施華有些鄙視地一笑,說道:“可錯看了形勢,也是家敗人亡的下場啊!想當年,他們何等風光,皇商啊,戴着官帽的商人呢!”

“不是看錯了形勢,而是違背了商道。”張川天輕輕搖頭,用筆將幾個中意的商鋪圈起來作爲備選,語重心長地說道:“聖上說過:商業無國界,商人有國籍。既是大明子民,卻資敵助虜,與漢奸何異?今若不以重罪治之,此等敗類還會出現,於國於民有大害也!”

“爺爺,其實也算是錯看形勢啊!”張施華不服氣地說道:“您看那商團,於萬歲潛龍時全力襄助,如今可都是發達了。就說這拍賣商鋪吧,同樣的價錢,他們可是有優先權,還不是萬歲在感謝他們?”

張川天微微一笑,讚賞地看着孫女,說道:“那是人家應得的,當初襄助也是冒了風險,要有膽量和眼光,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便象宮中的貴妃娘娘,與萬歲那是患難夫妻,萬歲又是個念舊重情之人,如不犯錯,這恩寵怕是不會衰的。”

張施華沉默了片刻,黯然地嘆了口氣。如果說之前因爲爺爺的攀龍附鳳還有些讓她不是很情願,現在由於對朱永興增加了瞭解,她的心態卻起了很大的變化。內宮空虛,只有三位貴妃,而且都幾乎沒有了成爲皇后的資格。位列中宮,成爲帝國最尊貴的女人,對那個時代的女人確實有極強的吸引力。

張川天也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萬歲英明睿智,心思縝密。正因如此,他才遲遲不充實後宮,害怕有人不淑,引起後宮爭鬥,以致舊人受屈。所以呢,精明於外的,工於心計的,行事幹練的,心狹肚窄的,頤指氣使的……等等,皆不在萬歲挑選之內。”

張施華眨了眨眼睛,揶揄道:“那豈不是要找個傻子?”

張川天瞪了孫女一眼,說道:“你這丫頭,口無遮攔。好好想一想,你犯了哪條忌諱,想不通啊,永遠也進不了皇宮。”

張施華皺着秀眉,冥思苦想了一會兒,試探着說道:“萬歲是不是懷疑我工於心計,通過結好小公主來接近他?”

張川天點了點頭,說道:“怕是如此啊!”

張施華無奈地翻了翻眼睛,嘆息道:“這也沒辦法啊,不通過小公主,哪能進皇宮,哪能讓萬歲看到我啊?”

張川天沉思了一會兒,緩緩說道:“有些操之過急了。緩一緩,緩一緩,興許能有所轉機。”

……(未完待續)

第5章 琉球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95章 請兵助戰第86章 復臺建議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24章 海外助力第47章 初勝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22章 水利部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54章 赴廣東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章 鬥熊救美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1章 柔情蜜意第9章 決戰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61章 縝密分析第200章 佔優第72章 廝殺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68章 正戰穩進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13章 窮追第200章 佔優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42章 會晉王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章 大勝第72章 退第65章 佈署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93章 三馬來會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42章 北伐新策第57章 接駕第10章 大勝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1章 慘烈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80章 京師大亂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74章 貪心不足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0章 緊鑼密鼓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77章 突破,崩潰第86章 接戰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33章 無題第17章 意外之難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73章 潰敗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7章 意外之難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81章 書院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43章 保寧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
第5章 琉球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95章 請兵助戰第86章 復臺建議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24章 海外助力第47章 初勝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22章 水利部第72章 攻守結合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54章 赴廣東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章 鬥熊救美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1章 柔情蜜意第9章 決戰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61章 縝密分析第200章 佔優第72章 廝殺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68章 正戰穩進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13章 窮追第200章 佔優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42章 會晉王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0章 大勝第72章 退第65章 佈署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93章 三馬來會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42章 北伐新策第57章 接駕第10章 大勝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1章 慘烈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80章 京師大亂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74章 貪心不足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0章 緊鑼密鼓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77章 突破,崩潰第86章 接戰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33章 無題第17章 意外之難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73章 潰敗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7章 意外之難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81章 書院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43章 保寧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