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東征前線

道路上人馬嚴整,旌旗招展,正滾滾向前。

魏君重,目前講武堂出身,軍銜最高的將領,騎馬隨隊而行,不時地用嚴肅的目光掃視自己的部隊。

從最先裝備燧發火槍和刺刀的樣板營開始,他統領的部隊越來越多,廣州戰役結束,他已經是一師之長,手下有三團之衆。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不斷的擴充,他屬下的軍官也被不斷調走去其他火槍部隊,但在嚴格的訓練下,魏君重依然敢拍着胸脯說自己的部隊是明軍最爲精銳的。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從長矛火槍混雜配備,到全火槍建制,魏君重屬下的部隊打的仗最多,也是戰術、武器改進的樣板部隊,更是講武堂畢業軍官實習鍛鍊的首選。

當然,這支拳頭部隊得到了人員、裝備上的優先補充,新兵在體質上是比較好的,火炮的數量是滿額配備,騾馬化也比其他部隊先行一步。

正因爲如此,廣州戰役結束後,魏君重所率的第一師便隨着晉世子李嗣興北上攻掠。原因很簡單,繼續東征的明軍在數量要超過北進兵團兩倍,自然要以精銳彌補北進兵團人數上的不足。

而事實上的北進行動比預料中還要順利。攻克廣州、尚逆授首對廣東尚存的清軍造成了極大的震懾,再有苗文秀、吳啓鎮等降兵降將的勸說,北進兵團一路猛進,卻並沒有發生太大規模的戰鬥,便輕取了韶關。

明軍攻入廣東時,尚可喜曾四處派人請求援救。江西兵少將寡,倉促間難以聚集大兵,便只是派遣了南安府(府治大餘)守將劉伯祿、金震率所部三千餘人及贛州守軍兩千餘人前來增援。劉伯祿、金震自知兵力不多,進入廣東後便駐於南雄,觀望戰局變化。

廣州陷落、平藩身亡的消息傳來,劉伯祿、金震便是驚駭莫名,驚惶恐懼。等到明軍的北進兵團迅速逼近。不戰而收降韶關後,這兩位便立刻放棄南雄,率領兵馬翻越梅嶺逃回了自己的老家——江西南安府。

這樣一來,北進兵團的戰略目的便已達到。以南雄爲後盾,在大小梅嶺構築防禦工事,建起了廣州的北面屏障,並對江西清軍構成了壓力。以至於南安府的劉伯祿、金震驚魂未定,又向贛州“泣血求救,一刻四報,危在旦夕”。

而北進兵團和東征兵團本來有着差不多的戰略目的,都是建起衛護廣州的防線,並暫停軍事行動,囤積彈藥物資。以便進行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只是東征兵團窺機而動,再度展開攻勢,殺入了閩省。

爲了確保東線在迎戰滿蒙八旗和耿逆藩兵時擁有最大的勝算,朱永興順理成章地從相對穩定的北線抽調了精兵,趕往增援東線戰場。而魏君重的這個師奉命抽調兩個團歸入東征建制。另一個團則繼續留在北線充當骨幹和主力。

與汝陽王馬寶一樣,魏君重在得知將與滿蒙八旗對陣廝殺的時候,心中不是畏懼,卻是充滿了自豪與渴望。這樣的調動說明他的部隊不愧是軍中精銳,滿蒙八旗這樣的勁旅才能由他們來解決。同時,擊敗滿蒙八旗的軍功、榮譽、名望,更是對魏君重有着極大的吸引力。

“殿下想得周到啊!”魏君重望着行軍亦不失嚴整的部隊。心中相當驕傲,也並不爲抵達東線後沒有用武之地而感到擔憂。

諭令說得明白,他所率的部隊既是增援,又是歸建。換句話說,他將是隸屬於東征兵團的軍隊,歸馬寶指揮。這便消除了馬寶唯恐客軍建功。使東征兵團面上無光的擔心。沒有了這個顧慮,爲使對滿蒙八旗的勝利更有把握,魏君重的部隊無疑將會是出戰的首選。

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供應,在後方的朱永興還在力爭使作戰將領少些羈絆,少些動小心思的機會。以利於能全心全意地去贏取勝利。

魏君重此時便沒有太多的雜念,而是專心思索着對陣滿蒙八旗時應採取的戰術、陣形。這一戰關係重大,魏君重從朱永興的一系列調整中,已經看得相當通透。明軍需要一個補充武器彈藥、訓練新兵、穩定地方、再次聚力的緩衝時間,而這個緩衝時間只能在擊敗滿蒙八旗後才能夠獲得。

穩紮穩打,以包括兵力、火力等因素的絕對實力進行碾壓式的攻擊,將戰爭中的不確定影響降至最低。時至今日,瞭解朱永興的戰爭思路,並將其貫徹下去的將領已不在少數,魏君重正是其中之一,這也是他得到朱永興青睞的重要原因。

六千對五千嗎?一邊是火炮、燧發火槍加刺刀,另一邊是縱橫馳騁的騎射,魏君重權衡着兵力和武器的對比,深知在兵力相差不多時取得勝利的重大意義。這歷史啊,終歸是要由我們這代人書寫,騎射無敵的神話,也將在我們手中被粉碎。

一股振奮的情緒涌遍全身,魏君重雙腿一夾馬腹,加速向前衝去,似乎前面便是曾經不可一視、驕狂放縱的滿蒙八旗。

……

龍巖東北的漳平,已被東征明軍所光復,入閩作戰卻暫時停止,東征明軍不再深入,而是以龍巖爲防禦中心,橫掃周邊縣鎮。漳平、上杭、華安、連城等地不是被輕鬆攻取,便是主動投降,閩西北這片地區盡爲明軍所有。

“殿下已竭盡全力,吾等前方將領希翼建奇功、破強敵,卻也當嚴謹用兵,勿使殿下失望啊!”汝陽王馬寶看過一份最新運到的物資清單,伸手遞給了參謀長吳三省,臉上的神情很凝重。

沒錯,擊敗滿蒙八旗足以名揚四海,足以建奇功一件。但若失敗,這責任也是不小。更何況現在的人員、物資都在向這裡傾斜,足見後方對此戰的期望,無形之中更加重了馬寶等人的壓力。

“一萬枝火槍,三十萬發定裝彈,五十門天威炮,六十門佛朗機,一百門轟天炮……”吳三省一邊念着,一邊嘖嘖有聲,感慨道:“這是把手頭上的都運來了呀!據我所知,這好象是計劃中給長江水師和十三家的裝備。殿下那個,英明,深悉輕重緩急,有這樣的明——真是咱們的福氣。”

“呵呵。”馬寶一陣失笑,說道:“老吳,咱兄弟說話還吞吞吐吐的,明主,明君,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還能給你安個什麼罪名不成?”

吳三省略有些尷尬地乾笑了兩聲,說道:“殿下現在還不想聽到外面議論,所以,這話呀,還是得收着點。”

南明時期,曾有一段時間朝廷大權已經完全被秦王孫可望掌握。所謂永曆朝廷不過是個虛有其名的空架子,僅靠一小批扈從文武官員勉強支撐門面,軍國大事都由孫可望裁決。

在當時的情況下,孫可望大權在握,要玩弄一場“禪讓”的把戲是再容易不過的了。問題是,永曆帝的寶座可以取代,永曆朝廷所能發揮的號召作用卻是孫可望取代不了的。因爲他不是正溯,不是朱氏子孫,他一旦踢開永曆朝廷,包括李定國、鄭成功、劉文秀、十三家等在內的各種抗清勢力幾乎肯定不會承認他這個草頭天子。

而朱永興則不同,雖然是遠系宗室,但到底是朱家子孫,興復成功之後,克復武林,直趨建業,功之所在,誰當與爭?入關者王,定論不磨。也就是說,追隨朱永興與依附孫可望不可同日而語。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歷史上是有這樣的先例,纔有了創出開元盛世的李隆基。

永曆懦弱無能,儲君喪生緬甸,朱永興則是蒸蒸日上,名望日隆,權柄日益匯於一身。雖然現在爲了抗清大局,朱永興還戴着“明臣”的假面具,但一步一步的正登上權力的巔峰,這是很多人都能看出來的。所以,吳三省所說的理由也是成立的,不捅破這層窗戶紙,不破壞朱永興的奪位計劃。

馬寶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說道:“殿下深謀遠慮,可不是那些頂個王的頭銜,便不知天高地厚地稱帝過癮的朱家子孫可比。說起來,老吳你說得正合我的心思,有殿下撐持着朝政,真是咱們的幸運。要糧有糧,要槍有槍,還沒有那些個狗屁文官聒噪煩心。咱們就管專心打仗,多好。”

吳三省對馬寶的話十分贊同,感慨道:“殿下胸襟寬廣如海,待人坦誠無私,趙王殿下已折服,晉王殿下亦退讓,兵將死有恤、生有養,百姓稅有減、賦有免,已盡得軍心民心,何人有此能爲?何人能與爭雄?十三家將爲殿下驅馳,鄭家嘛,陸戰亦不足以與我軍抗衡。”

“海戰嘛,嘿嘿,再過上一兩年,怕也要甘拜下風了。”馬寶對此倒是頗有信心,南明海軍發展到現在,確實也沒用多長時間,但砸進去多少錢財,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卻是知之不詳

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3章 綜合實力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01章 總攻(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33章 立威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23章 伏擊之地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22章 水利部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54章 赴廣東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88章 大調整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86章 復臺建議第81章 書院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12章 女考生第59章 援軍?援軍?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45章 天變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91章 軍隊建設第82章 調整佈署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99章 接戰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47章 大戰(一)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98章 以南養北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30章 無題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4章 篡改聖旨?第81章 襲擾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2章 縴夫,規矩第217章 困局第43章 保寧第186章 疍家女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8章 以南養北第93章 戰馬論第85章 急行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章 決戰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1章 柔情蜜意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
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3章 綜合實力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201章 總攻(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33章 立威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23章 伏擊之地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22章 水利部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54章 赴廣東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88章 大調整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86章 復臺建議第81章 書院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12章 女考生第59章 援軍?援軍?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45章 天變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91章 軍隊建設第82章 調整佈署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99章 接戰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47章 大戰(一)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98章 以南養北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30章 無題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4章 篡改聖旨?第81章 襲擾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2章 縴夫,規矩第217章 困局第43章 保寧第186章 疍家女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98章 以南養北第93章 戰馬論第85章 急行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章 決戰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1章 柔情蜜意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