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瞻前顧後

福建水師一敗,東南再無威脅,鄭家便可放心出擊。閩省有耿逆,陸戰或許沒有把握,但浙江呢……

陳永華和馮錫範都想到了這以後的前景,好處多多啊!特別是施琅還是鄭成功非常痛恨的傢伙,鄭家水師的強敵,滅了他以免後患,還能報仇雪恨,何樂而不爲?

聯合,沒錯,岷藩口中又說出了聯合二字,依然是把鄭家當作盟友,當作外人。但陳永華和馮錫範卻不能這麼答應,徒惹話柄。陳永華是正統讀書人,自不必說,馮錫範愛弄權,卻也不是無腦之輩。

“殿下諭令一下,我軍定奉令而行,即便有些困難,也當努力克服。”這回是馮錫範表示恭謹,顯然,他是贊同這樣對鄭家有利的行動。

在沿海遷界的初期,確實給鄭家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經濟封鎖,斷絕海上貿易往來,大陸貨物的出海渠道阻塞,使鄭氏集團既不能獲取大陸的商品和軍用物資,又無法向沿海居民徵收糧餉。而臺灣新定,開拓之初,不僅無法從中獲得物資,反而要從外面輸入,以度過這最初的階段。

單純的陸上封鎖策略也有很大的侷限性,並不能保證完全切斷鄭軍的一切對外經濟聯繫,更何況時間一長,其陸上封鎖也會漸漸懈怠。但目前來講,鄭氏集團確實面臨着糧餉供應的困難。

朱永興卻是意味深長地一笑,“下諭令啊,孤可不敢隨便,若是掃了面子,可不是孤一個人的事情。”

陳永華臉一紅,趕忙說道:“殿下言重了。”

朱永興淡淡地掃了二人一眼。說道:“清廷已調滿蒙八旗南下,一場大戰離之不遠,不遵號令的話,勢必重蹈當年晉王兩攻廣東之覆轍。諭令孤王不會下,若還自認明臣,若沒有私心自用。那便自己努力吧!”

陳永華和馮錫範並不知道這最新的情報,面色一愕。滿蒙八旗,到底還是壓在很多人心上的一塊巨石。雖然在攻取江南的階段,滿蒙八旗已經露出頹態,幾乎是全靠着幾個鐵桿漢奸才取得了勝利,但八旗強悍的印象還是深深印在了很多人的心裡。

“殿下,不知這滿蒙八旗何時來到,將赴何處加入戰場?”馮錫範小心翼翼地問道。

“一個月後吧,估計將赴閩省。與耿逆合兵。”朱永興很自信,又很輕鬆地說道。

這樣就不好辦了。陳永華和馮錫範對視了一眼,心思差不多都想到了一塊兒。大戰要爆發,這個時候鄭家出兵潮州,並要奪取閩省之地,是不是不太穩妥啊?兩人一時間沒有說話,等到擡頭,卻看到朱永興一臉鄙夷的神情。

“清朝若能信兒。則爲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爲明臣而已。”這正是鄭成功說過的話。而清廷多次招撫(鄭方稱爲“和議”)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爲只給他高爵厚祿,決不答應給他相對的獨立性。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能做一個“明臣”。

“無三省,則舍我而忠於彼;將有三省,即棄彼而忠於我。此皆拂情影借之言。知非足下之心也。”清廷總督李率泰的批評也是一針見血。鄭成功首先着眼的是維護以自己爲首的鄭氏家族和東南沿海部分漢族紳、民的利益,當清朝危及到這一集團利益時,他只有站在比較軟弱的明朝一邊,借明朝的名義展開反清鬥爭。

在明清兩邊搖擺,鄭成功在行動上就未免進退失據。只顧眼前撈一把,而缺乏長遠之計,也缺乏在陸地上與清軍大規模作戰的信心。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冬,鄭親王世子濟度統滿、漢軍南下福建。面對清軍的迫近,鄭成功不敢應戰,拆毀漳、泉二府屬邑的城牆和房屋,放棄業已恢復的漳州、泉州兩府屬縣,把兵力集中到海上。而鄭軍收復漳、泉二府屬縣不到一年,漳州府索派餉銀多達一百零八萬兩,泉州屬縣也達七十五萬兩。敵來時卻不加抵抗,撤退時又夷爲平地,棄民衆於敵手,其後果勢必失去民心,使自己立足之地越來越小。

鄭家還真是差不多的心思,瞻前顧後,想取利又怕風險。朱永興的鄙夷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的瞧不起。

陳永華臉更紅了,這個岷殿下真是夠可以的,又是揶揄,又是鄙視,可把鄭家的臉毫不客氣地打了。唉,沒辦法啊,鄭家更自信的是海戰,在陸地上與清軍,特別是滿蒙八旗爭鋒,實在是——

“滿蒙八旗南下,不知殿下如何處之?”馮錫範臉皮較厚,開口問道。

“當年清廷派濟度統滿、漢軍南下福建時,延平王是如何應對的?”儘管朱永興很鄙視鄭軍不敢打硬仗的習慣,但卻沒有直接貶斥,而是加以誘導,“派遣部將帶領舟師北上浙江、南下廣東,使入閩清軍陷入進戰無能,後顧有憂的境地。如今之勢相似,倒也可採取此牽制之策。”

“北上浙江嗎?”馮錫範試探着問道。

“滿蒙八旗從江寧抽調,若是直入長江,威逼南京,豈不更好?”朱永興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南京之役,鄭家乘興而來,慘敗而去,說是恥辱亦不爲過。朱永興如今又要展開一次類似的行動,陳永華和馮錫範都是臉色陰晴不定,一時默然無聲。

朱永興心中失望。如果入長江、攻南京的牽制行動有鄭家助戰,聲勢將更加浩大,效果也會更加顯著,迫使滿蒙八旗取消入閩參戰的計劃的可能性也越大。但鄭家的這種態度,顯然又象東征一樣,不能指望。

算了,繼續以前的狀態吧,能來更好,卻是不能把這個助力考慮在作戰計劃之中。幾千滿蒙八旗而已,清廷顯然還是很託大,以爲這麼點人馬便能左右戰局,成爲獲勝的關鍵力量。

只是清廷不會想到,現在的明軍已經不是以前的明軍了,裝備、士氣都截然不同,對滿蒙八旗的畏懼也不是那麼強烈。(未完待續。。)

第55章 滇緬戰事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82章 無題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54章 赴廣東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91章 新氣象楔子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69章 譏諷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39章 聖意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48章 急轉直下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7章 齊集元江第43章 保寧第2章 無題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章 北愁南喜第166章 無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69章 軟實力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17章 困局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6章 初涉殺場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46章 合擊之前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86章 接戰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67章 梆子腔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37章 李晉王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38章 突破方向第96章 死地難脫第50章 伏擊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章 鬥熊救美第169章 譏諷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273章 潰敗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52章 血戰廝殺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
第55章 滇緬戰事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82章 無題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54章 赴廣東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91章 新氣象楔子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69章 譏諷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39章 聖意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48章 急轉直下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7章 齊集元江第43章 保寧第2章 無題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章 北愁南喜第166章 無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69章 軟實力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17章 困局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6章 初涉殺場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46章 合擊之前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86章 接戰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67章 梆子腔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37章 李晉王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38章 突破方向第96章 死地難脫第50章 伏擊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章 鬥熊救美第169章 譏諷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273章 潰敗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52章 血戰廝殺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