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臨機而變

計劃沒有變化快,特別是戰場上的變化,更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所以,朱永興只是交代戰略,具體行動還要靠前線將領的“相機決斷”。

鄭軍登陸攻入閩西南,這多少出乎了明軍的預料,但在這變化的情況下,馬寶和吳三省一邊向朱永興發出急報,一邊派軍出梅州進攻閩省的龍巖。鄭軍雖然是爲搶取陸上地盤而來,但對清軍的牽制卻是顯而易見的,馬寶等人當然不想放過這個有利的時機。

朱永興的謹慎他們知道是何原因,一個是滿蒙八旗的南下,一個便是彈藥稍嫌不足。東征以來攻城拔寨,彈藥消耗是大了很多,但還不至於讓火槍成爲燒火棍。定裝彈藥不足,那便用散裝,火炮再少用一些,繼續打下去也儘夠支撐。而且,明軍的火槍裝備率太高,即便一半能夠開槍射擊,一半用刺刀當冷兵器使用,依然要超過目前以冷兵器爲主的鄭軍和清軍。也就是說,裝備優勢還是是存在的,只不過彈藥的問題使其減少了一些,不能再象以前那樣毫無節制地開槍開炮了。

接到最新的消息時,朱永興也感意外。鄭經這傢伙除了目光短淺外,打仗好象也不太行啊,怎麼突然就爆發了?

其實,這倒是朱永興有些輕視鄭軍的戰鬥力了。在南京戰役時,鄭軍擊敗過滿洲八旗,並圍困南京很長時間;在三藩之亂時,鄭軍與耿精忠的兵馬也進行過屢次交鋒,漳州、泉州、同安、海澄等重鎮都爲鄭軍所得,使得耿精忠不得不重新審視鄭軍的實力,派人又送戰船。又送金銀,與鄭經言和。

而此時,鄭家尚未內訌,猛將不少,兵馬亦未削弱。趁虛展開攻勢,閩省清軍抵擋不住,倒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有些打亂了朱永興的謀劃,但抓住這樣的機會,朱永興對馬寶等將領的決定倒也並不反對。而身處後方的他也相機改變了物資調配的順序,暫緩長江水師的出動時間。暫緩廣州衛戍師的組建,催促兵工廠加快生產,催促澳門槍炮廠儘快交貨,以便將彈藥物資儘量向梅州方向傾斜。

直接攻掠閩省,或許能得到更好的結果。朱永興並不敢過於確定,但鄭家這個盟友的爆發。使明軍能夠與其並肩抗清,卻是他一直以來所希望的。

“光靠兵工廠和澳門槍炮廠恐怕還不夠,借鑑滇桂兩省的經驗,馬上向民間發訂單,還有硫磺、硝石、木炭的徵購令。”朱永興一系列措施採取之後,依然覺得不夠完全,又在新光復的廣東地區發動起了民衆。

戰爭的模式在朱永興的引導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武器裝備、戰略戰術外,發動儘可能多的百姓參與進來,則是一個獨有的特色,更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優勢。紙筒彈殼、刺刀打製、軍裝被服、治傷藥物、乾糧製作、物資運輸等等,政府不斷地提出需求,使民間的產業得到了發展機會,也使百姓有了額外的收入。

錢不夠,便以賦稅優惠或田地相抵,朱永興很少用空頭支票去忽悠,始終以見得着的利益維持百姓參與國戰的熱情。只要你想。不管男女老幼,總有適合你的工作,且是有酬勞的工作。

戰爭是一種破壞,但在某些方面,卻對生產力也有着促進作用。巨大的輪船。帶魚雷的潛水艇,性能不斷進步的飛機,甚至把人類帶進核子時代。如果是和平年代,沒有戰爭那種迫切的需求的話,可能這些東西要晚相當一段時期才能面世。

當然,對於戰爭的看法從各方的角度來看也有所不同,要談絕對的利弊顯然是很困難的事情。但現在的明清戰爭卻不併只是侷限在戰場上,朱永興還在藉此盪滌着大明帝國的腐蝕和污垢,使社會發展偏轉向歷史上更進步的道路。

而目前最受益的便是最早實施各項政策的滇省。在軍隊的強大需求下,在面向民間擴大訂單後,滇省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已經不完全是單調的農耕經濟。由家庭到作坊,再到工廠;從軍裝被服、卷制彈筒、金創傷藥、造紙印刷……各行各業有頭腦的可不在少數。

而少數民族的性格和傳統,從當時的婦女來說,比漢族更開放、更大方,對走出家門的牴觸更少。所以,滇省的人員發動得最早,人數最多,也正在向規模化轉移。這或許便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善加引導便能水到渠成。

廣東雖然光復得晚,但人口數量卻遠超滇省,一旦發動起來,助力將是巨大的。

“諭令:授昆明萬鬆草堂孫毅安民爵,授海商陳洪發民爵,授——”朱永興突然停頓了下來,沉思一會兒,改口說道:“賞義民週二、馮四百畝良田,賜匾表彰。”

萬鬆草堂以救急散、丹、酊、膏成爲軍隊藥品的主要供應商,且先藥後款,平價供給,孫毅安更獻秘方於政府,頒授民爵實屬應當;陳洪發以自家商船爲明軍運輸物資,往來奔泊,不索報酬,也可算是愛國義商;至於這週二、馮四,則是在梅州城外奮擊擒獲漏網之清軍把總,彰顯義民之英勇,可爲榜樣予以宣傳。

而朱永興區別對待,卻也是有所考慮。隨着戰爭進程,明軍只會越打越強,日後象週二、馮四這樣敢於奮起一擊的百姓,估計會有不少,這獎勵過重,便容易濫而貶值。而這良田百畝,官府賜匾,在朱永興看來,便足以令人豔羨,從而產生效仿之心了。

“諭令:授張國用梅州鎮總兵,授閻惟龍潮州鎮總兵……授何海龍工部主事,主管叢化槍炮廠建設……”

一連串的人事任命,有文有武。武將在戰場上已經用戰績證明了自己,文官則是由滇、桂兩省調來,有相當經驗,工作沒有什麼錯誤,到廣東便直接升任知府、知州的。

終於處理完了公務,朱永興略顯疲憊地倚靠在椅子裡。彈藥問題估計會很快有所緩解,廣東的叢化原有尚可喜建的炮廠,雖然有所荒廢,但重建估計會很快。而明朝的造炮技師多以粵匠的技術較精,從民間招募也不算困難。

第10章 大勝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00章 佔優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7章 意外之難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11章 結果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81章 襲擾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45章 大包圍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3章 打壓縉紳第93章 戰馬論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06章 不負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5章 琉球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30章 輕取永昌第33章 無題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38章 大海戰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85章 情動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32章 魚龍白服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24章 隨想第99章 軍歌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83章 棄城之議第26章 初涉殺場第86章 接戰第29章 破城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38章 大海戰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57章 接駕第85章 急行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89章 勝利第188章 大調整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2章 賜名白族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3章 絕死一擊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45章 元江接觸戰
第10章 大勝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200章 佔優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7章 意外之難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11章 結果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81章 襲擾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45章 大包圍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3章 打壓縉紳第93章 戰馬論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06章 不負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5章 琉球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30章 輕取永昌第33章 無題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38章 大海戰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85章 情動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32章 魚龍白服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24章 隨想第99章 軍歌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83章 棄城之議第26章 初涉殺場第86章 接戰第29章 破城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38章 大海戰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57章 接駕第85章 急行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89章 勝利第188章 大調整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2章 賜名白族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3章 絕死一擊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45章 元江接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