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京師大亂

寒風在田野裡一無阻擋地呼嘯着,天空是灰色的,呈現着一種混沌沌的氣象。太陽也好象成了窮人,吝嗇地把光和熱收斂起來。

就在這萬物蕭條,本應該是人跡罕見的時候,由北京通向北方的道路上卻是喧囂異常。無窮無盡的大小車輛,車上亂堆着家用的東西,在冰霜覆蓋的硬地上咯吱咯吱地前進,扔在路旁的枕頭、破布、馬桶、掃帚、耙子等雜物隨處可見;雞在籠子裡叫着,牛羊系成一串在後面走着,找不到主人的狗在亂鑽亂叫着……

自從退回遼東的決議在朝堂上被通過,北去的路上便熱鬧起來,即便心中再留戀這繁華之地,即便萬般不想回到那苦寒之地,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滿人從王公貴族,到普通包衣,都無奈地收拾東西黯然踏上歸北之路。

起初的時候,撤退還是不急不緩的,在很多滿人看來,形勢並未到了特別危急的時候,說不定能在京師過完年再走。而先走的滿人,則貪婪地要把落到手邊的一切東西都帶走。僥倖心理,再加上所攜的東西太多,準備的時間太長,導致了撤退行動的緩慢。

這種舉族撤退,不同於軍隊的入寇劫掠,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拖沓延宕,比逃難還要慢上許多。

清廷做出了撤退的決定,卻不想如同逃難般悽惶,他們還努力籌劃着,希望能來一次有序的轉進,儘量多地劫掠物資和人口退回遼東。但想達到這個目的,卻是非常困難的。

明軍集團的壓力絲毫不放鬆,這使得河間防線的軍隊難以調動。爲防萬一,清廷又不得不把京師的禁旅八旗大部派出,一部駐通州。作爲河間防線的雙保險;一部分別駐於薊門、遵化、山海關等地,以確保北退的通路。

這樣一來,除去先前增援盛京的一部清軍外,清廷能夠調動的兵力已經所剩無幾。無奈之下,只得再次命令各王公貴族把家丁奴才都抽出來,拼湊出了三千多雜牌軍。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運送物資行動。

時近隆冬,清廷也同樣產生了僥倖心理,認爲明軍可能因爲氣候和水土的關係,發起進攻的可能性變小了。這樣的話,興許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有什麼變數也說不定。

追根究底,滿清對放棄關內、退回關外還是不甘心的,當初冷靜的決定雖然獲得通過,卻無法改變心底的不捨和貪婪。從王公貴族。到普通包衣,都是這樣的心理。

所以,形勢的突然變化一下子打了清廷措手不及。河間防線轟然崩塌,近二十萬的滿、蒙、漢軍死傷無數,狼狽逃竄,如喪家犬般逃入京師,立時掀起了更大的混亂、驚惶的奔逃之潮。

心存僥倖的滿人如末日臨頭般恐懼驚慌,再也不能心平靜氣地收拾大小家當。都草草收拾,蜂擁出城。這股奔逃浪潮一起。清廷再也無法遏制,任何有序組織的意圖都被驚慌失措的人們破壞。更有官兵擅離職守,領着家眷、攜帶家財,倉惶北逃。

而逃跑的先鋒便是蒙古八旗,他們不再肯爲了滿人去拼命,天示的預言使他們心膽俱喪。帶着劫掠所得向北跑,向北逃。由他們帶來的潰逃擴散蔓延,很多敗兵不去收容歸建,而是歇口氣繼續逃。

京城中亂成一團,消息滿天飛。一會兒說天津失陷了。明軍正沿河進趨京師;一會兒說通州正在激戰,明軍暫時打不過來。種種消息也不知是真是假,不斷加劇着恐慌的氣氛,可謂是一夕數驚。

如果說形形色色的消息還只是聽聞的話,京城內連續發生的血案,則更令滿人感到危機就在身邊,那些旗奴家丁都成了潛成的敵人,不再是恭順的羔羊。

鑲黃旗監生郎廷樞及其親眷在家中被殺,據倖存者講述,是一夥頭裹黑布、脖纏紅巾的暴徒所爲,而引領者卻是郎家的家人黃吉,綽號黃裁縫。

九門提督鄂克遜帶十數親兵回家路過鼓樓時,突遭“賊人”狙擊,這夥“賊人”躲在街旁店面內先是火槍齊射,接着又投擲炸彈,然後執利刃衝出砍殺。鄂克遜身中兩彈,當場被擊斃,親兵也死傷大半,只有兩人拼死逃出。而“賊人”雖有損傷,但卻相攜逃竄。

洪承疇府邸突起大火,煙火升騰,一片大亂,其母連驚帶嚇,一命嗚呼。

多羅貝勒尚善的家眷大車小輛趕出城時,在城外十里處突遭預埋的地雷襲擊,親眷死傷不少,更炸死其妻子。

固山貝子擴爾坤的家眷在城外三十里外遭到伏擊,火槍、炸彈,然後是上百披甲執戈的“賊人”蜂擁而上,除了幾個家丁奴才外,其家眷盡遭斬殺,財貨被洗劫一空。

都統華善攜家眷倉惶而逃,在路上卻遭到了一股蒙古潰兵的攻擊和劫掠,爲首者卻是巴林部貝子溫春、臺吉格勒爾圖。

從城裡到城外,有的是國安部的密諜在製造混亂,有的是伺機報復滿人的漢人中膽大者,有的則是對主子不滿而趁機刺殺的旗奴家丁,還有眼見滿清敗亡在即,趁火打劫的蒙古諸部。

“君王死社稷,崇禎能做到,朕也能做到。”康小三又發起了脾氣,死活不肯移駕出城。

鰲拜面色鐵青,冷哼不屑;遏必隆驚惶不安,偷偷地瞟向鰲拜,盼着他施展強硬手段,他和家眷好隨着皇駕趕緊離開這裡;蘇克薩哈滿臉悽愴,苦口婆心地勸說。

“陛下,我大清乃滿蒙相聯,無昔日遼金滅國之憂。南明如宋,此時雖盛,先賢言,盛極必衰,破滅指日可待。因此,只要皇上在,我大清便在,只要大義在,道統在,臥薪嚐膽,忍辱蟄伏,終有再起之時啊!”蘇克薩哈聲淚俱下。

“自欺欺人。”康小三繼續發火,“敵人尚未至城下,汝等已心膽俱喪,全無鬥志。若是朕現在起駕,京師大亂,必不可收拾。”

“早就不可收拾了。”鰲拜冷冷地接口道:“此時加緊北走,若能守住山海關,則敵於嚴寒之季豈能久屯於城下?我軍趁機集兵掃蕩遼南,驅走明軍,則可據遼東之地與僞明抗衡,亦不失爲以退爲進之策。若遷延時日,兵力族人盡喪於北地,則山海關不保,遼南不保,遼東亦危,哪裡又有我滿人立足之地?”

“萬歲,我滿人不足百萬,席捲天下實乃漢人不能同心協力,頗有僥倖。如今漢人崛起,以百敵一,我滿人豈能抵擋?”遏必隆立時幫腔道:“蒙軍、漢軍皆趨炎附勢,如今已不願爲我滿人效死,如之奈何?太祖、太宗時,我滿人於苦寒之地時的武勇之氣,已大半喪於這中原享福之所。若是退回遼東,痛定思痛,臥薪嚐膽,便又有興起之望。”

“朕寧做戰死之君,絕不……”康小三話未說完,便被轟隆隆的爆炸聲打斷了。

殿中衆人大吃一驚,康小三更是快步奔出大殿,站在丹墀下觀望。

臥佛寺方向,濃煙卷着火光,把冬夜的北京城照得一片明亮,突然鼓樓那邊又燃起了沖天大火,炸雷似地響起了爆炸聲,北京城都被驚動了。順大府、兵部衙門、善撲營、九門提督府的大鼓擂得山響,號角聲此起彼伏。急促的馬蹄聲敲擊着宮外御街堅硬的凍土和石板道,還夾着婦女和孩子驚恐的哭聲,尖叫聲和咒罵聲,京城陷入了極其恐怖和不安的混亂中。

“朕……”

近處轟地一聲,宮中燭油庫竟然也着了火。霎時間,大內一片騷亂。滿宮到處都是人影幢幢,鬼哭狼嚎,太監、宮女們沒頭沒腦地大叫大嚷,到處亂竄亂跑。很多燈燭突然一齊滅掉,黑暗中大內一片混亂。

“不好,宮內有人作亂。”鰲拜反應很快,急步站到養心殿的琉璃壁前,以防有人從背後暗算。

啊,一聲慘叫近在咫尺,也不知是誰在黑暗中被刺殺,殿內人影亂晃,亂成一團。啊,又是一聲慘叫,從聲音上能聽出竟是蘇克薩哈。

“掌燈,快掌燈。”鰲拜大聲叫着,猛然間亮光一閃,一顆冒着火星的黑東西在地上滾動起來,然後轟然爆炸,接着是一片狼哭鬼嚎之聲。

“太監,是太監作亂了。”鰲拜被震得靠到了影壁上,但他藉着一閃的亮光,看見了暗中的行兇者,不禁心中一沉,這他娘*的真是王朝末日了,連宮人也造反作亂了。

養心殿院的垂花門“轟”地一聲被撞開了,幾十個太監擁了進來。他們打着火把,舉着刀劍,有的叫着“殺韃子,殺僞帝啊”,有的喊着“抓反賊啊”,但卻惡狠狠地直撲康小三和滿漢大臣……

清史載:康熙二年,明軍將至,京師聞變,有楊起隆者,號其徒爲“中興官兵”,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謀作亂。其徒周直、陳益等二十餘人,勾結大內宮人爲內應,遽起發難。輔臣鰲公率宮中侍衛斬十餘人,益、直遁去。

……(未完待續。。)

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30章 無題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54章 赴廣東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章 打壓縉紳楔子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71章 慘烈第260章 追擊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64章 計議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40章 兩奸計議第81章 書院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章 暹羅來使第26章 提點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88章 大調整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12章 女考生第94章 相疑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59章 無題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5章 突防新戰略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12章 女考生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47章 大戰(一)第72章 廝殺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26章 提點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72章 無題第58章 新晉郡王第7章 歡歌暢飲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76章 再棄險要?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86章 疍家女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6章 拒詔第9章 世子殿下?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5章 寨子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76章 再棄險要?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5章 破城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0章 大勝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83章 棄城之議第25章 山東攻略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章 陌生之地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
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30章 無題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54章 赴廣東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3章 打壓縉紳楔子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71章 慘烈第260章 追擊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64章 計議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40章 兩奸計議第81章 書院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1章 登陸山東第6章 暹羅來使第26章 提點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88章 大調整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12章 女考生第94章 相疑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59章 無題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5章 突防新戰略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12章 女考生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47章 大戰(一)第72章 廝殺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26章 提點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72章 無題第58章 新晉郡王第7章 歡歌暢飲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76章 再棄險要?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86章 疍家女第34章 石屏擾襲第56章 拒詔第9章 世子殿下?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5章 寨子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76章 再棄險要?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5章 破城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0章 大勝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83章 棄城之議第25章 山東攻略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章 陌生之地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