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攻勢與牽制

山東處於清廷統治區的中腰部,一旦被明軍完全光復,江淮防線的清軍便處於腹背受敵的夾攻之下。而且,由山東入直隸,又能直接威脅京師的安全。所以,滿清必然不會輕易放棄。

因爲,放棄山東則意味着要大踏步後退,黃河(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已經不算什麼,沿運河北退恐怕要在直隸固守了。

不管清廷如何想維持目前的局面,整個戰略的優勢已經轉向明朝,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兵力上講,八旗在數量上早已無法支撐戰局。而北方綠營雖然比南方綠旗要強悍,但出於對漢人的防範,使北方綠營的武器裝備很低劣。雖然在無奈之下開始配發鳥槍和小型火炮,在數量和質量上卻無法與明軍抗衡。而且隨着滿清的勢弱,北方綠營也有離心之向,誰也不願爲一個將要滅亡的朝廷賣命。況且餉糧的供應困難會越來越大,滿清也只能用劫掠百姓來鼓舞士氣。

從資源上看,在漕運被切斷後,北方的生產環境又比南方惡劣,糧食、食鹽等生活物資將愈顯匱乏;而銅鐵等軍用物資,因爲對倭貿易的斷絕,以及南方產銅地區的失陷,也無法足額保證。這便使得滿清大量製造火炮,變得困難重重。

在人口數量上,北方更是無法與南方比較。人少,無論是招募兵員,還是組織生產。或者是徵收賦稅,便沒有南方來得雄厚。

至於其他方面,無論是內政、外交,滿清都處於下風。對內,因爲橫徵暴斂而民怨沸騰;對外。周邊國家都倒向了明朝,也處於空前孤立的狀態。

而明軍又不只是在山東展開行動,在江淮、荊襄、保寧等地,不斷加強的明軍也保持着對當面清軍的壓力,使其難以抽調兵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滿清能用於山東戰場的人力和物力便顯得很有限。

實際上。滿清還沒有意識到,明軍正在依靠山東來控制渤海,而在這個戰略包圍圈中,直隸自然處在威脅之中,而遼東。又何嘗不在明軍的進攻範圍之內?

其實,早在天啓年間,大學士孫承宗督師薊遼時,便有與現在相似的戰略計劃。以陸軍爲正兵,水師爲奇兵,收復遼東,這在當時是很有創見的。特別是登陸作戰,更是孫承宗收復遼東戰略之重要組成部分。其戰略構想是調集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天津之水師經過渤海、遼東灣,從遼東半島登陸。上陸後,先佔據金、復、海、蓋四衛。再向遼陽、瀋陽進攻。

如果說當時的孫承宗因爲練兵未成而無法實施他的戰略構想,那現在的明軍卻是有這樣的實力。只要能穩固膠東,使明軍有控制渤海的基地,憑藉明軍的強大水師,便可以進取遼東,將滿清主力困於關內。

即便是不採取這樣的激進計劃。而是步步爲營,先復京師再取遼東。那山東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以登、萊、煙、威等地爲海軍基地,明軍也可以跨海進攻象旅順、大連這樣的遼東重地。

當然。明軍的保守目標是暫時穩固膠東,但這並不是指在軍事行動上的畏縮。從開始在登州地區登陸,並與在棲霞起事的於七所部會合後,明軍的陸師主力便迅速南下,連克萊陽、萊西,而水師陸戰隊則從青島登陸,向北攻擊,攻克即墨後與陸軍在萊西會師,從而完成了對膠東半島的橫斷。

隨後,陸軍向西攻城掠地,拓展地盤;陸戰隊則與於七所部義軍向東,光復處於包圍中的膠東地區。

由於明軍登陸山東的行動迅速而突然,山東清軍在初期完全處於下風,征剿於七的督標和綠營在平度與明軍進行了一場交鋒。七千對一萬,無論是裝備,還是人數,清軍敗得毫無懸念。

明軍趁勝進攻,清軍接到祖澤溥之令,稍加抵抗便退往淄川(現淄博)。這已經是屬於濟南府的管轄,在與濟南派出的數千援兵會合後,纔算是稍微穩住了陣腳。而明軍則光復了濰縣(現濰坊),從而控制了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

在清廷接到山東總督祖澤溥的急奏,並做出調派禁旅八旗和直隸綠營前往山東作戰的決定後,另一封急奏卻使這個決定被暫緩執行了。

鎮海伯楊彥迪率領的第二分艦隊,在完成載運陸軍登陸的任務後,直駛天津,於六月七日在大沽口外佈列,向清軍炮臺進行了猛烈轟擊。

清廷對於天津地區的防禦是進行過一番加固的,比如添設大沽海口水師,南北兩岸各建炮臺兩座,安放火炮四十門;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爲加強翼側的防禦,又在北塘地區整修了炮臺,火炮有十二門,對北塘以北的營城亦設兵防守。

但從火炮數量威力,以及水師的艦船大小規模上,清軍無法抵擋。在上百艘明軍大艦巨炮的威懾下,清軍大沽海口水師不敢出海作戰,而是龜縮於白河之內;依靠着炮臺和攔江工事,阻擋明軍水師。

炮擊持續了大半天,明軍水師依靠着火炮的射程優勢,佔據了上風,摧毀了兩座炮臺。隨後,十餘艘軍艦於下午,乘風潮之勢直入白河內,乘着夜暗,曳倒攔江鐵戧四架,斬斷第一道攔江鐵鏈,並以千人的陸戰隊利用艦炮火力作掩護,向海口南岸進行了強行登陸。

這是一次猛烈的佯攻,或者說是牽制和襲擾,向清廷顯示出天津的防禦並不是固若金湯,明軍如果加強兵力,增派軍艦,是可能突破防禦,或者佔領天津的。

雖然清廷得到天津方面的急奏,認爲這是對山東戰事的配合,目的是牽制援軍的數量,以及到達山東的時間,但依然不敢輕視。

這便是水師的作用,往往不在於取得多大的戰果,只要向敵人證明能夠切實威脅到其要害之地便達到了目的。(未完待續)

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章 高平莫氏第8章 依城挫敵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91章 川滇呼應第51章 渡河,渡河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3章 召見羣將第32章 賜名白族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24章 授課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38章 廣國公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24章 授課第1章 陌生之地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2章 水利部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69章 雨季之威第7章 歡歌暢飲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40章 兩隻重拳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88章 大調整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3章 人心散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61章 縝密分析第48章 大戰(二)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202章 總攻(二)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72章 無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00章 佔優第230章 暗戰
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章 高平莫氏第8章 依城挫敵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91章 川滇呼應第51章 渡河,渡河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3章 召見羣將第32章 賜名白族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24章 授課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38章 廣國公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24章 授課第1章 陌生之地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2章 水利部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69章 雨季之威第7章 歡歌暢飲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40章 兩隻重拳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88章 大調整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3章 人心散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61章 縝密分析第48章 大戰(二)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202章 總攻(二)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72章 無題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00章 佔優第230章 暗戰